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1篇
航空   94篇
航天技术   18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翼梢装置对机翼颤振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翼加装翼梢装置在气动上可以起到减小飞机的诱导阻力、提高升阻比、耗散强翼梢涡等作用,但是它也使飞机的结构特性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颤振特性。采用MSCPatran,MSCFlds建立基本翼及几种带翼梢装置机翼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和非定常空气动力网格,应用MSCNastran求解序列SOL103对其进行固有模态分析,利用求解序列SOL145进行颤振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翼梢装置对机翼的振动和颤振特性影响,为飞机翼梢装置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For a homogeneous, continuous, and isotropic material whos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s meets with the Ramberg-Osgood law(R-O law), the energy in the elastoplastic indentation with a ball indenter wa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proportional superposition of energy in pure elasticity and pure plasticity during indentation wa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equivalence of energy density. Subsequently, a Proportional Superposition-based Elasto Plastic Model(PS-EPM)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  相似文献   
83.
为了对辐射源目标进行精确定位,需要对来波信号进行二维到达角估计。将一维MUSIC算法推广到空间阵列可以对辐射源进行二维高精度测向,但由于其需要估计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和进行特征分解,因而计算量较大。为了降低MUSIC算法特征分解的计算量,提出一种基于多级维纳滤波器的子空间分解算法,通过多级维纳滤波器的前向递推估计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获得噪声子空间后采用MUSIC算法实现波达方向的估计,该算法不需要估计协方差矩阵和特征分解。应用于空间阵列的二维DOA估计中进行计算机仿真和DSP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降低了计算量、节省了计算时间,且达到了MUSIC算法的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84.
With targets of cost reduction per bit and high energy efficiency,5 G and beyond call for innovation in the mm Wave transmitter architecture and the power amplifier(PA)circuit. To illustrate these points,this paper firstly explains the benefits and design implications of the hybrid beamforming structure in terms of the mm Wav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energy efficiency,data rate,communication capacity,coverage and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choices. Then after reviewing the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power amplifier(PA)output power and efficiency,the design considerations and test results of 60 GHz and 90 GHz mm Wave PAs in bulk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process are shown.  相似文献   
85.
大涵道比发动机通流短舱阻力特性修正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获取大涵道比发动机气动特性,根据民用飞机研制需求,对民用干线飞机的发动机短舱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通流短舱和真实发动机短舱流场特征,分析了通流短舱的气动特性和阻力修正方法。结果表明:大涵道比发动机通流短舱的流场特征、气动力和真实发动机较为接近,但是由于发动机内流通道气动力一般计入推力和无法完全模拟发动机进排气效应,有必要对通流短舱进行考虑内部阻力在内的气动特性修正;通过对大涵道比发动机推阻力划分理论进行分析,获得了与真实发动机一致的通流短舱气动力分解方法,并可以较好地应用到通流短舱内部阻力修正上;通过对通流短舱阻力修正(含内阻修正和溢流阻力修正),在巡航状态下修正后的通流短舱与发动机动力短舱阻力特性差异降低了约46%;在高速巡航状态,阻力修正后的通流短舱气动特性可以更好地反映真实发动机工作的影响,但依然有必要对发动机动力喷流影响开展进一步的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86.
为实现小车的自动巡线,采用CCD摄像头识别不同颜色的跑道,在测试时选择了黑线。CCD具有128×1个像素,每次可采集128个线阵的数据,将其二值化后转换为128个8位二进制数,通过A/D接口输出,与STM32微处理器连接。用软件进行采集处理,采用中值算法,找到黑线两边的边缘,确定黑线的中心点。计算出小车的中心点与黑线的中心点之间的偏移量,控制小车的左转、右转还是直行。用编码器对车轮测速,用速度PID算法控制小车的行驶,以实现自动巡线。测试结果表明:该CCD巡线智能车能够实现自动巡线功能,不仅可自动循迹黑线,还可循迹其它颜色的线条,使得小车的巡线速度得以提高,为自动循迹小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87.
在赫兹接触与Greenwood-Williamson(G-W)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带系数的接触刚度公式,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实验的结合面接触刚度计算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获得1阶固有频率与接触刚度系数的关系曲线,结合1阶固有频率的实验结果确定接触刚度系数,进而确定接触刚度公式.应用所得公式仿真计算不同几何模型、不同离心力下系统的1阶固有频率以及激振力作用下系统的振动响应,并与实验数据对比,1阶固有频率的最大误差为1.73%,振动响应的最大误差为9.5%,结果吻合,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同时研究了结合面干摩擦阻尼对系统的减振效果,结果显示在1阶固有频率附近,干摩擦阻尼具有明显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88.
RANS/LES在超声速突起物绕流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装在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的突起物如机翼、控制舵等通常会导致复杂的激波/边界层干扰,对突起物的局部气动特性甚至飞行器整体的气动特性产生较大的扰动.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此类问题时,传统的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方法由于不能准确预测湍流脉动流场并且精度有限,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在研究B-L (Baldwin-Lomax)内层模型和Smagorinsky亚格子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RANS/LES(Large Eddy Simulation)混合模型,并进行了算例验证,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火箭表面突起物的干扰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细致地刻画了突起物附近的激波/边界层干扰、剪切层失稳和底部分离涡形成的非定常过程,获得了突起物及火箭表面上的压力脉动历程并进行了频谱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突起物底部的非定常分离流动,突起物前缘的激波和边界层相互干扰的非定常过程是突起物周围压力脉动的主导因素,这种高频的压力脉动可能对火箭内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针对传统有线连接的整星电缆网其灵活性差、通用性差及操作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利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解决卫星舱内有线连接在整星布局、装配、集成和测试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基于卫星舱内使用的无线传输网络设计和探索,包括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网络频率配置及通信抗干扰等内容。通过基于某型号卫星的数据传输应用场景进行了方案设计和试验测试,验证了卫星舱内无线传输技术的可行性,为解决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平台自身管理提供了一个高可靠、高效率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0.
针对使用卫星温度遥测进行温度测量产生的误差,结合卫星测温电路与温度遥测参数的传输过程,提出了一种卫星温度测量误差模型,确定了影响卫星温度测量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由热敏电阻分度表进行曲线拟合时产生的误差,由测温电路基准电压偏差造成的误差,由测温电路中匹配电阻阻值偏差造成的误差以及由测温过程中A/D(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量化产生的温度误差。并结合某卫星使用的热敏电阻进行了实例分析,给出了上述各项误差的计算方法,确定了由各因素造成的误差大小。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卫星测温误差分析模型能够实现高精准温度遥测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