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航空   58篇
航天技术   8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1.
聂宏  吴富民 《航空学报》1988,9(9):424-429
 本文讨论修正Neuber法中疲劳缺口系数K_f可表示为材料性能、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和局部塑性变形的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变K_f-Neuber法。试验表明此法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42.
岳帅  林轻  杜忠华  聂宏  张明 《宇航学报》2021,42(6):697-709
以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收放、锁定、缓冲一体化着陆装置及其气压驱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着陆装置展开机构的运动奇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展开机构动力学模型与气压驱动系统集中参数模型,将两模型相耦合从而构建了展开系统协同仿真分析模型,随后重点研究了运载器主体自旋角速度、垂向返回速度、减压阀调节压力以及支柱摩擦力对展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载器自旋角速度越大,产生的离心力越高,将导致支柱展开时间及各腔压力峰值减小;垂向着陆速度越高,引起的支柱气动阻力越大,将会大幅延长展开时间;减压阀调节压力的增加将缩短展开时间,但会引起各腔峰值压力上升;支柱摩擦力的增加将增大展开时间,但会减小锁定到位时间。  相似文献   
43.
提出了飞机地面变速滑跑的非稳态响应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频域的功率谱密度法.建立了飞机地面滑跑的起落架分析模型;引入了概率平均意义上的当量线性化方法,用该方法处理了起落架缓冲器空气弹簧、油液阻尼和库仑摩擦力以及轮胎刚度和阻尼等非线性参数.利用变量代换和傅里叶变换导出了非稳态激励下的跑道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函数.导出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飞机重心过载的频率响应函数.工程算例表明,在达到相同的滑跑速度条件下,飞机加速滑跑引起的飞机重心过载响应比飞机地面匀速滑跑引起的飞机重心过载响应小;并且加速度越大,在达到相同的滑跑速度条件下所产生的飞机重心过载响应越小.  相似文献   
44.
飞机柔性前起落架摆振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常正  聂宏  冯飞  张明  冯彪 《航空工程进展》2011,2(4):432-436,484
前轮摆振是飞机地面动力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及点线吻合的方法处理缓冲器的柔性问题,建立了前起落架全柔性体摆振动力学模型,并采用起落架静力试验的结果对模型进行校验;给出了以飞机速度和防摆阻尼系数组成的飞机摆振稳定区域图;研究了轮胎的侧向刚度与转动间隙对临界防摆阻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点线...  相似文献   
45.
基于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高周疲劳寿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往用局部应力应变法计算结构高周疲劳寿命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在损伤与寿命计算中没有考虑缺口应力梯度等的影响。文中利用疲劳缺口系数对应变-寿命曲线的弹性分量进行修正,从而可以较好地反映缺口根部应力梯度等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使得局部应力应变法不仅可适用于低周疲劳寿命分析,也用可以用于高周疲劳寿命分析。文中给出的方法简单,精度了,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6.
洪煜清  聂宏  张明  阮爽 《航空工程进展》2023,14(6):109-118,152
飞机的前起落架摆振通常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滑跑的过程中发生,对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产生危害,是一种严重的飞机故障。针对某型号无人机,基于动量矩定理,建立考虑起落架侧弯、扭转的摆振数学模型,讨论使用传统油液阻尼减摆器和电磁阻尼减摆器时不同的动力学模型。对于传统油液阻尼减摆器,采用等效线性模型,得到摆振临界稳定阻尼曲线的上下边界;而对于电磁阻尼减摆器的非线性模型,使用分岔分析理论确定系统的摆振稳定区域。结果表明:过大的减摆阻尼对摆振无法起到抑制的作用,得到控制参数平面上摆振的稳定区域,可为后续的起落架减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是开展地外天体着陆探测的核心装置,其着陆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探测任务的成败。本文梳理并总结了现有航天器着陆缓冲机构的相关设计技术,重点介绍了航天器着陆缓冲方法、机构构型和地外小天体着陆/锚定机构,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针对各类着陆缓冲机构总结了动力学分析技术现状,对比了理论解析模型法、全机刚体仿真分析法、刚柔耦合仿真分析法、全机柔性仿真分析法和半主动控制仿真法等动力学分析方法的优劣。再次,论述了地面等效试验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滑轮平衡法、斜坡模拟法和全机1/6尺寸模型法3种地面等效试验方法的主要特点。最后,结合未来深空探测需求,对航天器着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48.
某无人飞机在飞行试验中,出现主起落架在地面运动中缓冲器卡滞现象。以该无人机主起落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简化受力分析模型,并推导了该型无人机主起落架上下轴承支反力与地面载荷的函数关系。估算了该型无人机主起落架的地面载荷工况,并据此进行了缓冲器静态和动态临界摩擦系数分析。分析表明:在偏航着陆工况和最大回弹载荷工况下,临界摩擦系数为0.008 6和0.050 4,易发生卡滞现象。  相似文献   
49.
飞机起落架气动噪声特性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双丽  聂宏  薛彩军  许鑫 《航空学报》2012,33(6):1002-1013
 对某型飞机前起落架的气动噪声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和声学风洞试验研究。在典型飞机着陆速度下,采用分离涡(DES)方法模拟起落架周围非定常湍流流场,通过涡声理论计算声源的强度和位置,并利用FW-H(Ffowcs-Williams/Hawkings)方程积分外推法求解出不同部件及其组合件产生的声场,分析其噪声的产生机制、频谱特性及远场指向特性,同时评估各部件对总噪声的贡献量。在声学风洞中对轮胎和轮叉组合件进行气动声学试验,借助麦克风测量获得了噪声的频谱特性。基于部件固体表面积分计算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在声学远场条件下吻合较好。仿真结果表明:起落架气动噪声是钝体绕流噪声和空腔噪声的叠加,呈现宽频噪声的特性。强度最大的声源主要分布在起落架各部件的固体表面;轮胎噪声对总噪声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轮叉噪声,支柱噪声对总噪声贡献最小。各部件噪声和总噪声均具有偶极子声源的辐射特性。空间可穿透积分面计算的声压级结果比固体表面计算的声压级结果大5 dB左右。该研究结果为低噪声起落架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0.
To evaluate the landing response of the large civil aircraft in the conceptual design phase , a method for simulating aircraft landing is given.The model for the shock absorber is investigated.The flexible airframe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finite element model ( FEM ) to analyze its modes.Then , the whole aircraft model with flexible airframe is made for the multibody simulation.Tail-down , two-point , three-point and sideslip landing scenarios are studied.The influence on the landing performance considering mode superposition of the flexible airframe is analyzed.Both longitudinal and spanwise positions of the main landing gear are changed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n the landing performance.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The shock absorber axial force of the main landing gear with the flexible airfram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rigid airframe.The number of mode superposi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main landing gear can influence the landing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