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14篇
航空   436篇
航天技术   140篇
综合类   105篇
航天   1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41.
为了以低成本、高时空分辨率进行大雾天气监测,提出一种利用无线通信链路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大雾天气监测方法。由于信道中不同浓度的大雾天气在信号中留有的特征不同,采集了4种不同浓度大雾下的无线电信号,建立无线电大雾天气监测数据集;通过在传统ResNet50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并进行特征融合,得到改进后的A-ResNet50模型。利用A-ResNet50网络提取接收信号中留有的不同浓度大雾天气的特征,对四类不同浓度大雾天气进行分类识别,达到监测大雾天气的目的。所提方法在建立的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相较于其他传统分类算法,本方法性能最优,最终识别准确率达到86.18 %,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42.
针对大气污染难监测、异常数据难分析等问题,充分发挥气象卫星多时相观测优势,以N维代价函数算法为依托进行逐小时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进一步以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为基础,结合气象参数、地面监测参数等辅助变量进行近地面PM2.5浓度估算,并据此开展时空分布与浓度异常分析。江苏省2021年1–6月PM2.5浓度遥感估算精度验证结果显示,其相关性精度达到94%,偏差为5.59μg/m3,证明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PM2.5浓度估算具有高可靠性与可行性。通过其建立的全区域、多时相监测体系可有效进行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分析,明晰PM2.5分布状况,助力空气污染治理管控。通过卫星估算结果与地面站点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准确识别大泉街道数据低报事件,验证人为干扰数据采集工作,实现星地数据双向监督。文章研究证明,卫星遥感技术可有效支撑近地面PM2.5浓度估算与数据异常分析,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43.
因不受作业空间的限制,月球表层采样机具设计形式多样,为建模分析带来较大难度。为避免不同结构机具分析时重复建模,建立了一种模块化的月球表层采样力学模型。该模型将复杂的采样机具拆分成若干个基本面单元,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最大抗剪强度理论和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对面单元在采样过程中的受力进行分析,组合各个面单元所受到的力获得复杂机具的力学模型。基于不同机具形式与贯入角度的模拟月壤贯入试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引入月壤密度沿深度的影响修正公式,将理论模型的误差率降低至8.2%。结果证明该力学模型和模块化理论可行,为后期月球表层采样机具的设计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44.
为了满足多星并行遥测数据处理和海量数据高并发分析的性能需求,便于后续进行数据挖掘、智能预警,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卫星遥测数据实时压缩算法。针对遥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遥测自适应分类方法,采用改进型RLE(Run Length Encoding,行程编码)压缩和增量压缩结合的算法,结合数据库技术,实现了遥测数据的压缩。在某型号卫星研制项目中,采用了该算法进行数据压缩,统计分析表明:该算法起到了很好的压缩效果。  相似文献   
845.
As critical components in modern aerospace productions, rolling element bearings(REBs) generally work under varying speed conditions, which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ir operating health monitoring. Some novel time–frequency decomposition(TFD) algorithms are established recently to extract nonlinear features from the non-stationary signals effectively, which are promising for realizing fault diagnosis of REBs under varying speed conditions. However, numerous personal experiences must be incor...  相似文献   
846.
由低成本微惯性测量单元(MIMU)和里程轮组合的管道定位系统在里程轮出现打滑情况下,组合定位误差将快速发散。为解决里程轮打滑时量测信息失效的问题,采用光电测速传感器作为冗余测速传感器,利用联邦滤波对MIMU、里程轮和光电测速传感器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并基于预测残差设计了自适应信息分配因子,实现了不同特性传感器的最优融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多传感器管道定位方法可以降低里程轮打滑导致的管道定位误差,对于120m长的仿真管道,定位误差为管线长度的0.015%。  相似文献   
847.
Spalart-Allmaras(SA)湍流模型在Reynolds-Average Navier-Stokes(RANS)方程求解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叶轮机数值模拟,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修正的SA模型,但它们之间的对比少有研究。为此,综述了原始的SA(SA-standard),SA-neg,SA-Helicity,SA-Ning及SA-R五种不同SA湍流模型。针对NASA Rotor 67和NASA Rotor 37,考察这五种湍流模型对数值计算稳定性的影响及对叶轮机内部流动细节捕捉的能力。研究表明:SA-standard和SA-neg湍流模型计算结果几乎相同;相比于SA-standard湍流模型,SA-Ning湍流模型计算的压比、效率和堵塞流量均较大;SA-R湍流模型模拟的激波/边界层干涉更严重,分离区域更大,计算的压比小,模型修正效果不理想;SA-Helicity湍流模型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计算的压比和流量范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稳定性和失速工况下的计算准确性,但计算的堵塞流量和效率较小。  相似文献   
848.
针对目前室内定位技术中位置漂移、定位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行人航迹推算(PDR)、地标匹配修正和地图辅助的室内行人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基于惯性传感器的PDR技术计算行人位置信息,利用行走过程中的传感器读数特征识别室内特定地标点,与地标库数据进行匹配后,修正PDR轨迹产生的累积误差.室内地图辅助主要是通过判断行人是否位于走廊等区域,限制轨迹穿墙,约束PDR定位轨迹.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定位算法得到的轨迹优于纯惯性递推算法得到的轨迹,更加接近真实的行走轨迹,定位精度提高了51.2%,平均定位误差降至1.8m,满足室内定位需求.  相似文献   
849.
机翼翼型变体技术可以根据任务和环境自适应地改变机翼形状、厚度、弯度等重要参数,使飞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都能取得较理想的气动特性。柔顺机构是实现机翼蒙皮光滑变形的驱动装置,相比传统液压机构具备质量特性好的优势。采用鱼骨型柔性钢架与四连杆机构实现了机翼前缘上下蒙皮向内收缩、前缘形状由钝变尖的弹性变形过程。通过设计“撞块”机构实现驱动行程的有效分解,解决了前缘尖端开口处蒙皮回收与机翼变形控制所需的驱动行程不一致的内在矛盾。变形后翼型与目标翼型误差最大位置不超过4 mm,变形过程中结构最大应力小于材料许用应力值。相比传统采用纯液压机构驱动的变形机翼设计方案,该基于柔顺机构的变体机翼结构减质14.1%。  相似文献   
850.
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复杂多变环境和高能耗将是当前以及未来移动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低能耗、高效通信环境自适应调整将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可重构智能反射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技术的发展,为移动通信提供了低能耗、通信环境自适应可重构服务,满足了复杂通信场景下多样化设备服务需求。本文首先对RIS技术从原理、特点、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然后针对RIS具体的应用场景,对RIS技术优势进行总结;最后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总结了RIS技术可能面临的技术挑战,并进一步论述与展望RIS技术的发展方向。RIS技术将会进一步推动移动通信技术的变革,助力移动通信技术面向未来复杂、智能化场景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