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0篇
航空   235篇
航天技术   36篇
综合类   51篇
航天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81.
管束穿孔板吸声结构具有低频调谐吸声能力,但现有管束穿孔板吸声结构质量较大,限制了其在对运载效率有极高要求的火箭上应用。为此,在常规管束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轻质管束穿孔板吸声结构构型,设计了2种吸声频段互补的结构单元,并对其开展吸声及隔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轻质管束穿孔板吸声结构在100~500 Hz频段内吸声系数基本上都在0.5以上,隔声量提升达5.1 dB;此外,轻质管束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密度仅为18 kg/m3,相对于传统管束穿孔板吸声结构减重达80%。  相似文献   
382.
现代民用飞机的登机门、应急门等舱门多采用半堵塞式方案,这类舱门的部分结构,如导向轴、止动块等,大于门框的净开口尺寸。在承受正压载荷时,舱门止动块和门框止动块接触,同时导向轴和导向槽需要保持足够的间隙以保证增压载荷全部通过止动块传递至机身。在破损安全工况中,当某一止动块破损时,舱门变形可能导致导向轴和导向槽接触从而将一部分载荷传递至机身,显然这取决于二者之间的间隙大小。传统的破损安全分析中多忽略导向轴和导向槽之间的间隙,认为止动块破损后相邻的导向轴一定会承担一部分增压载荷。以某型飞机的半堵塞式登机门为研究对象,使用MSC/NASTRAN的线性间隙单元模拟导向轴和导向槽的初始间隙,对破损安全工况下登机门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未考虑初始间隙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对比结果说明了线性间隙单元在民用飞机破损安全工况分析中的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设计间隙对于载荷分配的影响规律,从强度角度给出舱门关键传力部件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83.
为了探究新型韧性固化剂的工艺使用方法,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三臂聚醚胺(TAPE)固化剂与4,4’—二氨基二苯甲烷环氧树脂(AG-80)和4—(二缩水甘油基氨基)苯基缩水甘油醚(AFG-90)的固化反应动力学,以Málek法和等转化率法对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和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判定,并对两种体系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两种环氧体系的固化起始放热温度50℃左右,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符合Sestak-Berggren动态[SB(m,n)]模型;两种体系的断裂伸长率大于3.74%,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和韧性。  相似文献   
384.
通过改变机体结构气动外形,确保飞行器在不同飞行状态下持续获得最优气动效益,一直是航空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机翼变弯度(VCW)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首先,分析总结了机翼变弯度技术所带来的综合收益,详细阐述了不同飞行器对机翼变弯度技术的具体需求;然后,分别从变弯度前缘和后缘回顾了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最后,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机翼变弯度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85.
航空发动机轮盘长时间在交变大载荷下工作,其盘心、螺栓孔、端齿等应力集中的特征部位容易发生低周疲劳失效。为准确评估轮盘特征部位的疲劳寿命,需设计反映应力梯度的模拟件并开展相应的疲劳试验,从而为发动机结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现有的模拟件设计方法通常保证危险点一定范围内的应力/应变分布与真实构件的一致,但这些方法对“一定范围”的定义缺乏理论依据且未能形成统一认识。为此,提出了一种临界距离范围内SWT参量分布一致的模拟件设计方法,建立了轮盘盘心、螺栓孔、端齿等危险部位的模拟件设计方法,并开展了模拟件的低周疲劳试验。将端齿模拟件100%转速对应的平均疲劳寿命与轮盘旋转疲劳试验结果对比,相对误差为7%,且均为表面薄弱晶面起裂。最后,讨论了该模拟件设计方法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