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4篇
航空   106篇
航天技术   83篇
综合类   25篇
航天   10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a gaseous pollutant source rapidly so that prompt actions can be taken, but this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nverse problem areas. In this paper, an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a sudden continuous emission pollutant source based on single sensor information is developed to locate a source in an enclosed space with a steady velocity field. Because the grav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aseous pollutant transport and the source identification, its influence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velocity of fluid is a key factor to effectively help weaken the gravitational influence. Further studies for a given 2-D case by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ethod show that when the velocity of inlet is less than one certain value,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on the pollutant transport is very significant, which will change the velocity field obviously.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judge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a synergy degree of the velocity fields before and after a source appearing is proposed as a condition for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An experimental device simulating pollutant transmission was set up and som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studies in the actual gravitation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successfully locate the sudden constant source when the experimental situations meet the identifi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312.
叶轮机叶片的三维造型及其对叶片气动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叶轮机叶片的弯扭及掠形等因素对叶片气动负荷分布的影响。给出了一个针对叶轮机内部流动的一般的掠角定义。基于线化的小扰动理论,用解析方法对叶片三维造型各因素的位势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用三维粘性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叶轮机叶片的弯扭和前缘掠形对叶片的负荷分布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合理利用三维造型的负荷调整功能可有效地调整负荷沿展向和弦向的分布,为叶型设计提供新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313.
遥感图像的无参量辐射校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卫星遥感图像及机载遥感图像中,由于大气层、仪器本身及摄取图像时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较严重的辐射畸变,直观表现是图像中亮暗差异明显,必须予以校正。文中给出了一个不需要任何外部参数的无参量辐射校正方法。实际使用效果良好。此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去除图像中存在的条纹。  相似文献   
314.
平面混合层中混沌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忠  沈利平 《航空学报》1994,15(12):1463-1466
用热线风速仪和数据采样技术得到混合层中瞬时速度时间序列。计算了给定流向位置处,沿垂直于混合层的方向(横向)上不同点的流速功率谱、相关维数和相关熵;分析了流场的混沌特征;给出了流场横向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315.
朱年国  徐力平 《航空动力学报》1990,5(2):118-122,186
本文从附面层积分方程出发, 定性地分析了当表面压力系数 Cp分布相同时, 在保证Re数相等的条件下进口 Ma数对附面层发展的影响。并且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模拟。与此同时用数值方法对由于表面曲率和自由流紊流度所引起的影响作出估计。结果表明; 在表面压力系数分布和 Re相同的情形下, 进口Ma数, 直到临界值附近时, 所引起的附面层的变化量是很小的, 一般在工程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表面曲率所引起的变化同马赫数引起的变化相近, 而进口自由流紊流度引起的变化较之前两者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16.
针对某线束企业目前线束工艺缺乏有效校验、设计效率低、生产过程管理和技术状态控制薄弱的现状,在分析航空线束工艺设计和制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数字化制造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工艺设计提供智能辅助支持,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显性化管理和对技术状态的有效控制。通过建立数字化制造系统,在提高线束工艺设计的效率、加强对工艺文件的技术状态管理、提升对线束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并通过实例验证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17.
为了寻找到在线识别无刷励磁同步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的新方法,通过对同步发电机发生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后电磁特性和电气参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故障发生后励磁电流增加而无功输出量却相对减少的特征,提出了利用计算和测量故障前后发电机输出无功相对变化率,作为识别无刷励磁同步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严重程度的一个较为实用的方法。利用发电机动态模拟试验机组,进行了相关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18.
围绕航天器向大尺度、远距离发展所涉及的大尺度部件在轨展开技术中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对现有航天器大尺度部件的折展机构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系统梳理了在轨航天器折展机构的技术参数、结构与组成等。介绍了折纸艺术、自回弹材料与记忆合金等新工艺、新材料在航天器太阳帆板、天线等大尺度部件上的应用。重点分析并梳理了新型结构的特性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充气展开式、单轴旋转式、径向扩展式、单元重构式、延长伸展式等。最后,结合即将开展的载人登月与月球基地建设、太阳系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对在轨航天器大尺度部件的折展结构与机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19.
海表精细探测是海洋卫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介绍卫星海表参数探测的特点与优势,总结海表温度、海表高度、海表盐度等要素,分析天基探测载荷的发展现状。根据海表参数时空变化特性,分析高时空分辨率微波探测载荷性能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美国和欧洲相关卫星系统发展计划,分析了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天基微波探测载荷可实现性与未来发展趋势,针对海表精细探测天基微波载荷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20.
制导武器和发射装置之间通常采用有线接触式数据通信和供电方式,为了适应未来快速装填、抗饱和攻击的需要,应加强对无线携能通信方式的关注。当前无线携能通信广泛采用了基于无线耦合的数据传输技术,但这在日益复杂的强电磁作战环境下易受干扰。针对强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无线通信和传能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载波携能的无线发射数据通信系统。该系统利用可见光、红外光不易受电磁波干扰的特点,采用光载波调制、传输和解调技术,实现了制导武器和发射装置之间的可靠无线携能通信,弥补了传统无线携能通信在强电磁环境下易受干扰的不足,可应用于强电磁环境下的无线发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