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航空   685篇
航天技术   116篇
综合类   97篇
航天   19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在未来月球探测中,需要对一些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探测,而在这些区域软着陆,潜在的危险性增加,这就要求着陆时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并能够自动避险。当前,由于着陆时定点的误差较大,在小范围安全地域准确着陆很难。研究了一种精确定位、安全的软着陆方式,它在软着陆过程中增加了悬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着陆区危险地域的识别、着陆地点位置误差的计算,加上对着陆器横向漂移的控制技术,使着陆地点的精度以及着陆生存率大为提高,能够满足未来月球探测的软着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研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将实现对月球的环绕探测。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在我国航天史上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与近地卫星相比,嫦娥一号卫星面临更复杂的控制过程和环境,因此,嫦娥一号卫星必须突破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文章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的任务目标、主要技术方案和研制过程;概要性地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外几种新型微化学推力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国外几种以微机电系统 (MEMS)技术为基础的液体和固体微化学推力器。这些新型微化学推力器具有MEMS技术微型化、低成本和批量生产的优点 ,并考虑了体积限制和高度集成等空间限制 ,能产生 10 -6~ 10N·s的推力脉冲 ,可用于微型卫星和纳米卫星的姿态调整、变轨和定向的精确控制。同时阐述了这几种微推力器结构特点和制造工艺 ,并与其他类型的推进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星载多频段双极化共馈微波辐射计天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云裳 《宇航学报》2004,25(1):52-59
作为“神州四号飞船”留轨段主载荷的多模态微波遥感系统中的微波辐射计天线是我国第一个工作到毫米波段的航天器天线,其工作频段跨越近6个倍频程,采用了多频、双极化共馈源偏置抛物反射面天线系统,首次应用就获成功。本文着重阐述该微波辐射计天线的多频、双极化共馈系统设计和毫米波高精度反射面天线的实现。文中还介绍了空间反射面天线的计算机机电热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基于3D Zernike矩的三维地形匹配算法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斌  胡修林  张蕴玉  陈海峰 《宇航学报》2007,28(5):1241-1245
提出了一种基于面特征的三维地形匹配算法。在算法中,与三维地形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3D Zernike矩用来描述参考高程图(DEM)和恢复地形高程图(REM),三维地形匹配转化为基于3D Zernike矩的特征向量匹配。匹配按先粗后精两步进行,在粗匹配中,匹配窗口滑动步长设定为5个象素,采用较低阶数的3D Zernike矩。在精匹配中,只对3个最优粗匹配位置的邻近区域进行精匹配,匹配窗口滑动步长为1个象素,采用较高阶数的3DZernike矩。两块地形的相似度以它们的3D Zernike矩间Camberra距离来度量,距离越小越相似,反之亦然。本算法属于特征面匹配,相对于基于特征点和特征线的地形匹配,理论和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更高的匹配概率、匹配精度和更强的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iSIGHT的磁悬浮反作用飞轮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全红  李红  韩邦成 《宇航学报》2007,28(6):1619-1623
针对一种额定角动量为15Nms的磁悬浮反作用飞轮,分析了系统的控制模型,得知若飞轮转子质心位于上下径向磁轴承几何对称中心,可以减少控制参数的耦合,简化控制器设计。基于此分析结论,以优化设计软件iSIGHT为平台,对15Nms的磁悬浮反作用飞轮进行了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改进了原有的优化设计方法,设计结果表明:在保证多约束条件下使转子质量达到最小,同时降低控制系统调试和检测的难度。此优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飞轮的设计和调试效率,有助于实现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用于遥感卫星数传的新型波导阵列组合天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云裳 《宇航学报》2003,24(6):555-562
从新的设计理念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的波导十字阵列组合辐射天线替代了赋形反射面天线,用于低轨遥感卫星的数传系统。文中论述了该天线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并列出了天线的主要性能。最后还简述了该天线在国内卫星上的应用及我国未来低轨遥感卫星数传天线的发展趋势。该天线已在我国多个卫星上成功应用。这种波导阵列组合天线结构紧凑、尺寸小,具有与国外通用的赋形反射面天线基本类似的性能,可达到星载数传天线的预定要求,而且为星载遥感器及其他载荷留出了更大的对地安装空间。  相似文献   
18.
根据WIND飞船的观测资料,讨论了2000年发生的南向磁场(BS)事件,分析了它们的源,发现12次事件中11次的源是日冕物质抛射(CME)。运用从地球向太阳时间倒推的方法和LASCO,EIT195A的观测资料,确定了这些CME。它们都是快速CME,伴有行星际激波,都具有晕状(Halo)形态,它们在日面上发生的位置是在一个不对称的区域内。还分析了5个强南向磁场(BS≥20nT)事件,发现它们的CME源,或者具有很高的能量,或者抛射方向正对地球,或者是具有叠加效应的CME系列,分析表明,在我们所讨论的太阳活动高年,大的行星际扰动和强地磁暴与高速流的联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19.
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电离层TEC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北京、乌鲁木齐、武汉GPS观测数据计算的垂直总电子含量,分析了发生于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观测区域的电离层状态。结果表明,在4月7日北京时间0200-0700之间,在中、低纬地区出现了较弱的电离层负相暴,与前一日相比,最大TEC之差在-8TECU左右;在北京时间0700之后,在较高纬度地区开始出现强列的电离层负相暴,并且该负相暴随着时间逐渐增强;但在北京时间0700-0900之间,在低纬地区出现了电离层正相暴。在定时间内较高纬度地区的负相暴逐渐增强并向南移动而低纬地区的正相暴经历了增强到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磁急始年发生数周期特征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始年发生数的时间序列的周期特征,并对急始发生数的特征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急始发生数的周期规律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规律是有差异的.还进行了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数的相关性,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磁暴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显著相关.还对急始数与急始磁暴致以及其他的一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