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69篇
  免费   809篇
  国内免费   887篇
航空   12222篇
航天技术   6250篇
综合类   734篇
航天   3859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659篇
  2013年   743篇
  2012年   668篇
  2011年   864篇
  2010年   705篇
  2009年   1021篇
  2008年   1054篇
  2007年   573篇
  2006年   613篇
  2005年   513篇
  2004年   536篇
  2003年   610篇
  2002年   555篇
  2001年   667篇
  2000年   487篇
  1999年   591篇
  1998年   606篇
  1997年   439篇
  1996年   487篇
  1995年   528篇
  1994年   496篇
  1993年   427篇
  1992年   377篇
  1991年   305篇
  1990年   272篇
  1989年   432篇
  1988年   249篇
  1987年   268篇
  1986年   243篇
  1985年   637篇
  1984年   522篇
  1983年   414篇
  1982年   486篇
  1981年   612篇
  1980年   244篇
  1979年   187篇
  1978年   189篇
  1976年   156篇
  1975年   189篇
  1974年   181篇
  1973年   161篇
  1972年   188篇
  1971年   14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采用单曝光光栅干涉或双曝光光栅干涉,研究激波过弯道绕双圆柱传播的微波流场。采用单曝光法,成功显示入射激波到第一圆柱上的反射、绕射,到达第二圆柱上的反射、绕射。在同一底片上采用双次曝光,第一次脉冲记录直道上的平面波,第二次脉冲记录激渡过弯道绕双圆柱流场。这些照片对于研究反射、绕射及它们边界的相互作用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992.
传统的优化方法难于有效地处理含有连续/离散混合变量优化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变尺度模拟退火方法并与人工神经网络能量函数模型相结合,用于求解含连续/离散设计变量的工程结构优化问题,较好地解决了模拟退火技术用于工程结构优化时选取具有全局性的初始点困难及迭代次数较多的弱点。算例表明,该方法可以使模拟退火算法从局部最优的陷阱中跳出,最后求出整体最优解。  相似文献   
993.
SoftBase查询优化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询优化是数据库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模块,本文在当前查询优化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讨论了SoftBase数据库的查询优化器的设计和实现,给出了SAoftBase数据库查询优化处理的一般过程,并着重探讨了查询优化的两个主要模块,查询重写和基于代价评估的计划优化。在计划优化模块中,详细讨论了存取路径的选择和代价评估的计算方法,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SoftBase查询效率比原系统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4.
基于BP网络的热工过程模型辨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在辨识火电厂热工过程模型中的应用,利用Visual C^ 语言构造BP神经网络,提出了把BP网络权值转换为传递函数的方法,针对火电厂常见的热工过程,不用人为加入特殊的激励信号,只利用现场生产中自然存在的扰动信号进行辨识试验,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95.
数据融合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C^3I)系统为背景,引出了当今迅速发展、日益受到各国工作者和国防部门关注与重视的数据融合技术的概念以及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实现数据融合的系统模型与系统构成,列出了在不同数据抽象级上进行数据融合的三个层次及其目前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本文还就数据融合在军事上的应用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同时指出了C^3I系统的不断发展对数据融合技术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对  相似文献   
996.
光学激波管是进行抗爆结构试验研究的一种新型动载设备,它除具有常规激波管的通过电测手段测试试验结构物上一点或多点的应力、应变、速度等力学参数外,其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光测手段能够拍摄试验结构物在冲击波动压作用下连续变化的过程和被破坏形态的清晰物理图像,进行地下结构的抗爆研究。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用于地下结构抗爆试验研究用的光学激波管设备的构造和测试手段以及设备调试和应用试验的情况,最后还公布了用该设备拍摄到的激波进入通道后波后新物理现象的彩色波动照片及用该设备做的部分试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97.
1994年2月21日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mp-8,Geotail和Goes-6等卫星资料,研究了1994年2月21日0900UT到达地球磁层的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期间,从太阳风向磁层传输能量的有关问题.结果指出:(1)南向行星际磁场(IMF)的长持续时间不是太阳风向磁层输能的必要条件.南北振荡的,较强IMF也能产生显著的能量传输;(2)行星际扰动磁场通过弓激波和磁层顶后扰动磁能增加,增幅将近5倍;(3)在磁层内扰动磁场的Bz分量在1×10-4Hz附近显著被吸收.这一低频扰动磁场可能是磁暴期间导致氧离子和质子等环电流粒子向内扩散并被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穿透式冷板的传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航空电子设备上采用的空心冷板冷却系统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求解,得到了空心冷板稳态温度分布表达工和功率-温度-流量关系式,可作为空心冷板系统的设计依据,建立了空心冷板失效的动态温度模型,得到的温度-时间响应特性可用于评估冷板系统耐热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999.
The Galactic plane was scanned nearly three times by the UCSD/MIT Hard X-Ray and Low Energy Gamma-Ray Experiment on HEAO-1 from August 1977 through September 1978. Its Medium Energy Detectors were of the NaI/CsI phoswich type and operated over the 100 keV to 2 MeV range, with a 17° FWHM field of view and a 9% energy resolution at 511 keV. Sky maps for each epoch of observation were constructed in several energy bands. After subtraction of known point sources, a component associated with the galactic plane remains, whose spectrum is consistent with a power law and a 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um. In the 333 to 583 keV energy band the flux is concentrated within ±35° of the galactic center, and the ratio of flux/radian (anticenter) is high, with a 2σ lower limit of 13. The parameters of the galactic center region's annihilation spectrum are positronium fraction of 0.9±0.1 and 511 keV flux of (2.0±0.7)×10−3 photons/cm2-sec-rad.  相似文献   
1000.
Future space missions aiming at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cold plasmas and DC to very low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s will require that the potential of their conductive surfaces be actively controlled to be near the ambient plasma potential. In the near-Earth space these spacecraft are usually solar-cell powered; consequently, parts of their surface are most of the time exposed to solar photons. Outside the plasmasphere, a positive surface potential due the dominance of surface-emitted photoelectrons over ambient plasma electrons is to be expected. Photo- and ambient electrons largely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and positive values between a few Volts up to 100 V have been observed. Active ion emission is the obvious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A liquid metal ion emitter and a saddle field ion emitter are nearing the stage of flight unit fabrication. We will attempt to clamp the spacecraft potential to values close to the plasma potential. We present first results from vacuum chamber tests and describe the emission behaviou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itters producing, respectively, In+ and N2+ beams with an energy of ≥ 5 k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