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航天技术   36篇
航天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杨照德 《航天》2014,(12):50-51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50周年。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但是,它对人们的启示、鼓舞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1963年初,中央专委下达了我国首次核爆炸任务,国防科委要求中国科学院承担光热辐射和多项力学参数的测试任务,提出测量方案并研制、提供所需的测量仪器。当时原子弹的研制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但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测试工作却毫无准备,时间十分紧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裴丽生立即部署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承担任务,并建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安排较强的技术力量组成任务核心组,调配精良的设备组建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13.
14.
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计划,是美国航宇局利用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进行微重力实验的计划。 1.IML计划基本方针如下:(1)利用国外开发的实验装置,为美国科学工作者提供实验机会;(2)确保长期的、持续的空间实验环境;(3)实验仪器的综合管理和航天飞机的发射工作由NASA承担,参加国提供实验仪器,实验机会对半分;(4)为了有效地开发、改进实验仪器,建立共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现在每年平均约有100颗以上的通信、对地观测、科学、行星探测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和航天器发射至宇宙空间,用作电源的太阳电池在这些卫星上是必不可少的。当前空间用太阳电池正朝着小型、重量轻、高性能、高可靠性、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遥感促进会于1993年5月21日,向科学技术厅提交题为“适于广大应用范围的空间对地球观测的长期方案”的第3次报告书。这一会议自1992年6月开始酝酿,研究建立地球观测系统。1992年10月召开第一次会议,1993年1月提出第2次阶段报告。这次第3次报告书,是以第1次、第2次报告为基础。报告书提出的具体目标是:①研究有效利用人造卫星获得的地球观测数据,在进一步促进现有数据应用的同时,要谋求扩大应用领域及促进更高层次的应用;③不仅日本,尤其要充分考虑包括亚洲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对遥感的应用要…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与法国的学者和技术人员,已连续6年时间在研究火星探测计划。这一探测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计划于1994年10月发射火星-94探测器,该探测器是由莫斯科的拉博奇金设计局制造的;第二阶段于1996年10月用质子号火箭发射法国制的气球探测器(探空气球)和俄罗斯制的火星漫游车。预定都在空间飞行300天后到达火星。第一阶段在火星-94探测器上搭载由20个国家制造的重约450公斤的科学材料和仪器。用这些材料和仪器在火星-94轨道上作为期1年的火星大气及其环境的调查。俄  相似文献   
18.
日研制新一代大型通信广播工程试验卫星日本新一代通信广播工程试验卫星(Comets)的研制于1991年开始,1993年4月进行了该系统的初步设计评审,现公布初步设计全部结束后的设计结果概要。1.为了更有效地容纳3副大型天线,设计成以天线塔结构为中心、从...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基本建成,导航卫星技术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取得了初步的社会经济效益。北斗导航系统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带动科技进步等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重大的作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勇气和智慧铸造了今日导航卫星的成就。在回顾中国卫星导航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创业时期"两弹一星"元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0.
<正>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游苍穹,在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中,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入航天时代的序幕。它是中国科学之星、志气之星,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愿望,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解放军战士的心血,凝聚着全国人民大协作与无私奉献的汗水。发展人造卫星,可算得上是我国的一件大事。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