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2篇
航天技术   37篇
航天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进人2018年以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Ⅰ期发射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望远镜在轨运行良好,继续产出高水平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5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Ⅱ期的实施方案,爱因斯坦探针(EP)时域天文学X射线天文台,ASO-S先进空间太阳观测台,太阳风与电离层磁层耦合计划  相似文献   
32.
CME在行星际空间传播时, 会导致强磁场、高密度等离子体云的出现. 回旋同步辐射是此类等离子体的一种主要的射电辐射机制, 且携带行星际磁场的重要信息. 本文重点探讨了光深τν ≤1时回旋同步辐射的发射、吸收及极化特性, 包括热电子、非热电子, 投掷角各向同性、投掷角各向异性等离子体云的回旋同步辐射过程的研究分析. 在此基础上, 推导了考虑折射指数情况下, 辐射强度、辐射亮温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33.
CME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日冕和行星际介质相互作用并发出不同波长的射电辐射.在研究了无CME时空间等离子体的各种辐射机制基础上,统计分析了1999年2月至1999年8月期间有较大的CME发生情况下,在CME影响下L1拉格朗日点附近等离子体参数发生变化后的射电辐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其射电辐射机制主要是轫致辐射、微量的回旋辐射和更加微弱的复合辐射.此外,分析讨论了1999年2月至1999年8月期间与CME共生的太阳微波爆发.分析结果表明,与CME共生的是微波逐渐型爆发、尖峰爆发,其辐射机制主要是轫致辐射、回旋共振辐射、等离子体辐射及电子回旋脉泽辐射.  相似文献   
34.
对于天线单元数较少的一维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系统的采样基线数有限,导致辐射计对目标在空间频率域的采样产生截断,在成像结果中引起明显的吉布斯误差.实际应用中通常选择加窗函数来抑制吉布斯误差,但是加窗函数会降低辐射计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为抑制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的吉布斯误差,提出了基于CLEAN算法的校正算法.针对目前已完成的8单元辐射计地面样机系统,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CLEAN算法对于抑制辐射计成像结果中吉布斯误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5.
主编的话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21,41(1):F0002-F0002
日月不居,春秋代序。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保质保量完成了全年出版工作。告别2020年,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1年。继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后,2021年《空间科学学报》也迎来了四十华诞。学会成立四十年以来,一直以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普及发展、助力空间科学与技术人才成长为己任,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6.
主编的话     
正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意见》确立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  相似文献   
37.
主编的话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利用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和发射,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2011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计划,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号科学卫星相继研制并发射升空。这4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迈向空间科学强国的第一步。2018年5月31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立项。SMILE,EP,ASO-S,GECAM等项目全部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38.
PREFACE     
As you have seen from the cover page, this issue of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is devoted specially to the China-Russia Joint Research Center on Space Weather. In this special issue, 28 papers are selected. Most of them are jointly authored by scientists from both China and Russia. It reflects partially what the joint research center is doing and the interested research area from both China and Russia sides. The joint research center is founded in December 2000 following an official visit by a Chinese delegation led by Mr. AN Jianji,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urea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39.
介绍了萤火一号(YH-1)火星探测器的轨道设计,以及火星空间磁场、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火星大气离子逃逸率,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火星重力场等科学目标.给出了探测器等离子体探测包、掩星接收机、磁通门磁强计、光学成像仪等有效载荷的组成、作用和性能指标.YH-1火星探测器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后续深空探测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0.
主编的话     
近期,我国在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捷报频传.从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我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收官;到2021年4月29日成功发射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今明两年将全面展开空间站的建造;再到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器祝融号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