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5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51篇
航空   862篇
航天技术   366篇
综合类   427篇
航天   40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61.
电弧风洞真空氩气起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传统金属丝熔融法起动电弧风洞准备时间长、可靠性差、熔渣影响设备安全和参数测试等问题,研究分析了电弧风洞采用真空氩气起弧技术起动的可行性。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起弧间距、进气方式以及控制时序等参数对电弧风洞起动特性的影响,利用一级触发、逐级拉弧的方式实现数米长电弧加热器的安全起动。结果表明,真空氩气起弧技术可以稳定、可靠、快速起动电弧风洞;起弧间距为25mm时,起动时间短,平均电流低,设备烧损小,起动最可靠;采用阴极尾部通氩气的进气方式,起动稳定、操作方便、维护简单;该起弧技术具有最佳的控制时序,确保了起动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62.
直流电弧加热器多电极运行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电极运行是提高直流电弧加热器大电流运行可靠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双阴极/单阳极和双阴极/双阳极电弧加热器多电极运行调试,探寻了镇定电阻匹配方式、气体流量和电流等参数对多电极中各电极电弧电流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镇定电阻匹配方式是影响多电极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气体流量和电流等运行参数对电弧电流分配影响较小;对于双阴极/单阳极电弧加热器,只有在内外阴极同时连接镇定电阻,并且满足一定电阻差时,才能将电弧电流稳定分配到各个子电极上;对于双阴极/双阳极电弧加热器运行时,不论内外阳极是否连接镇定电阻,只要内外阴极连接镇定电阻,电弧电流均可稳定分配到各个子电极,并且电流分配比例可根据镇定电阻的匹配方式进行调节;多电极运行时,宜选用电流分配均匀,电能损耗小的电阻匹配方式。  相似文献   
963.
以0.55m×0.4m低湍流航空声学风洞某模型及其支撑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支撑系统和热线间接测量模型尾流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并分析了风洞模型-支撑系统的涡激振动模态,给出了测量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的三阶振动频率分别为31.1、120.9和221.4Hz;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频域滤波和频域积分方法,提高了有效信号的信噪比,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振动的振型和振动节点位置;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分离涡脱落频率的方法,获得了模型一阶和二阶振动的尾流涡激频率分别为31.1和124.1Hz,并从测量尾流速度脉动量获得了模型振幅变化和抖振边界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从而分析模型振动的方法,有利于小尺度的模型振动测量,而且相对于加速度传感器装于模型表面的直接测量方法而言,对试验模型的绕流流场干扰较小,为测量风洞试验模型的涡激振动模态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64.
射流控制反推力装置流场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著  单勇  沈锡钢  张靖周  邵万仁 《推进技术》2014,35(9):1181-1187
针对涵道比为8的涡扇发动机无阻流门叶栅式反推装置,利用CFD技术,计算分析了二次射流孔的位置、角度、孔数以及流量对反推力性能和外涵通道内流场流动特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外涵流体与二次射流相互作用后,在二次射流下游产生了一个主涡和副涡,阻碍外涵气体向下游流动;射流孔位置对涡扇发动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反推力效率,而且影响上游风扇后的气体压力不均匀度和背压;二次流射流角度对反推力性能的影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存在一个最佳射流角度;二次流质量流量增加,反推力效率呈增加趋势;二次流入射孔的个数关系到相邻入射气流在周向的覆盖程度,从而影响反推效率;二次流射流位置、角度以及流量对反推性能的影响是相互耦合的,在反推力装置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在研究参数范围内,最佳的射流孔位置范围L=110mm~150mm,最佳射流角度α在10°~20°范围内。  相似文献   
965.
与飞机融合的单边膨胀喷管排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边膨胀喷管(Single Expansion Ramp Nozzle,SERN)是1种新型的排气喷管,具有可以有效抑制航空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和雷达反射截面积、后体阻力小、质量轻、增加飞机的敏捷性和可操控性等优点。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红外辐射(CFD/IR)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标准壁面函数,研究了轴对称喷管、单边膨胀喷管和开缝冷却单边膨胀喷管的排气系统与机身融合后的红外辐射特性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单边膨胀喷管大幅度降低了排气系统尾向红外辐射峰值,其降幅达到60%以上,说明了单边膨胀喷管与后机身融合、遮挡内部高温部件,从而降低了尾向红外辐射的卓越红外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66.
国内某民机型号的飞行试验工作者们根据数年的工作经验,开发了基于民机飞行试验的规划与管理系统(Flight Test Control System,简称FTCS),以利于民机各项试飞工作的开展。相比于一般的信息管理系统,FTCS系统具有更多行业本身的特质,在对本系统的一些重要功能进行体验后,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系统进行评估,建立一套适用于民机试飞优化系统的评估方法,利于后续类似系统延续其优秀的设计长处,改进本系统存在的不足,为未来民机试飞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67.
我国多跑道机场日益增多,研究此类机场机动区滑行道运行方案的优化设计及评估方法,对促进机场场面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给出多跑道机场机动区滑行道运行方案“固定、单向、顺向、循环”的设计原则,以及面向平行跑道隔离运行场景的“单侧运行”和“双侧运行”滑行道运行方案设计范式;基于“航班备选滑行路径库”和所给滑行道运行方...  相似文献   
968.
为了研究襟翼表面的声激励对多段翼型升力特性的影响机理,利用湍动能假设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以湍动能的量值、雷诺数以及襟翼与主翼的搭接量为参数,研究上述参数的变化对升力特性的影响,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在多段翼型缝道处加入湍动能的影响规律是:(1)在升力特性线性段减少了升力系数,在失速点附近可以推迟分离,提高升力系数;(2)当雷诺数增加时,湍动能对升力系数的影响量减小;(3)在搭接量为零时,湍动能的影响最大。上述规律与在缝道处加入声学激励的影响规律一致,表明采用注入湍动能来类比声学激励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9.
缝道流动参数对多段翼型气动特性非常重要.通常采用改变翼型外形、缝道几何参数组合以及流动主/被动控制来改变缝道流动参数,提高多段翼型的气动性能.在不同的声激励方式下,通过风洞实验的方法研究多段翼型升力特性变化的规律,以探索提高增升效果的新途径.采用NF-3风洞实验,着重研究声源在模型表面的位置及排列方式对翼型升力特性影响的规律,包括单点激励、单排多点激励、多排多点激励、M型多点激励等四种不同的激励方式.结果表明:在GAW-1两段翼型的襟翼上表面加入弱声激励,翼型的升力系数有了一定变化;不同的激励方式对翼型升力系数的影响不同;在研究范围内,单点声激励使翼型的升力系数减小,M型多点声激励使翼型的升力系数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970.
Titanium and its alloys have found very wide application in aerospace due to their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ir processing is still a challenge.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abrication of titanium and titanium alloys. Wire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WECM) is mainly used for workpiece cutt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thickness plates. It has a great advantage over wire electro-discharge machining, which is the absence of heat-affected zone around the cutting area. Moreover, the wire electrode in WECM could be used repetitively because it is not worn out. Thus,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WECM. The effective way of removing electrolysis products is of importance to WECM. In this paper, the axial electrolyte flushing is presented to WECM for removing electrolysis products and renewing electrolyte. The Taguchi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to optimize the machining parameters, such as wire feedrate, machining voltage,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etc.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ECM with axial electrolyte flushing is a promising issue in the fabrication of titanium alloy (TC1). The feasibility of multi-wire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is also demonstrated to improve the machining productivity of WE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