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3篇 |
免费 | 368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37篇 |
航天技术 | 201篇 |
综合类 | 140篇 |
航天 | 2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993.
等重量空心盘冷气布置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双辐板涡轮盘(即空心涡轮盘)腔内的流动和换热结构.在空心涡轮盘与实心涡轮盘重量一定的前提下,按照转静腔和旋转腔冷气进气位置不同,提出几种组合进气方式的空心涡轮盘冷却结构,即:中心进气转静腔+中心进气旋转腔、中心进气转静腔+高位进气旋转腔、高位进气转静腔+中心进气旋转腔以及高位进气转静腔+高位进气旋转腔.计算结果表明:中心进气转静腔+高位进气旋转腔结构、高位进气转静腔+高位进气旋转腔结构与等重量实心盘及其它空心盘结构相比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同工况下涡轮盘体积平均温度和最大径向温差在空心盘各结构中较低,但阻力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994.
传统的卫星网络通常将控制层和数据层集中在同一网络设备中,使得网络结构复杂、带宽固定、资源利用率差,而软件定义卫星网络(SDSN)架构能实现卫星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多波束间切换机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针对具有多波束覆盖的SDSN,提出了一种多决策指标切换(MDIH)机制。首先,分析了传统切换机制的缺陷,确立了基于SDSN的切换框架。其次,在传统信道预留机制的基础上,引入时间门限的概念,使得切换机制能够精确触发;同时,在切换决策过程中,采用MDIH算法来确定用户的切换优先级,决策粒度细。最后,给出了一种抽象化多决策指标实例,进一步体现了MDIH算法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995.
996.
对9种不同几何尺寸的冲击孔板及其换热靶板,在冷流压力损失控制在10%以下时,测量其换热的平均努氏数,并依据结果分析冲击换热的影响和影响程度,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将结果数据整理成换热的准则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1)冲击换热的平均努氏数Nud随冲击孔的雷诺数Red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冲击换热的平均努氏数Nud在冲击间距Zn=0.8mm~4.8mm内,随Xn/d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冲击间距Zn=0.8mm~4.8mm内,冲击换热随冲击间距与冲击孔孔径之比Zn/d增加而微弱上升,(4)在实验范围内冲击换热的平均努氏数可用下式表示:Nud=0.281(Zn/d)0.071(Xn/d)-1.29Re0.76d,式中1500≤Red≤10000,6.25≤Xn/d≤8.33,0.53≤Zn/d≤3.00。 相似文献
997.
激波风洞流场密度测量的聚焦纹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波风洞试验中发展了聚焦纹影显示技术,对流场的密度进行了定量测量。聚焦纹影显示具有对流场区域聚焦显示的特点,可获得流场某个聚焦测试区域的密度变化信息。依据聚焦纹影成像原理建立了密度计算数学模型,对试验中获得的带窗口模型流场聚焦纹影图像与试验前获得的流场图像灰度变化处理后,得到了流场聚焦区域的密度定量值。试验测量密度值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获得的密度值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吻合较好,证实了利用聚焦纹影技术开展流场密度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8.
高推重比、强紧凑性的设计要求迫使压气机相邻叶片排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减小,在加剧排间非定常扰动的同时,势必对叶片的气动弹性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针对1.5级跨声速压气机,基于谐波平衡非定常求解技术,结合单向耦合的能量法,开展排间耦合对1.5级跨声速压气机叶片颤振特性影响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非定常/定常混合模型的颤振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排间压力波反射对振荡叶排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是造成转子颤振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上、下游静叶对转子气动弹性稳定性恶化程度并不相同,且不符合线性叠加原理。对于近失速工况,非定常压力波反射导致转子叶片气动阻尼系数减小75%,定常/非定常混合预测方法可能导致颤振特性预估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轮缘封严附近凸起的形状对封严效率的影响,采用测量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腔内压力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凸起形状对封严效率、腔内压力、腔内流场和无量纲最小封严流量的影响,目的是获得最佳的凸起形状。结果表明,凸起形状的变化对腔内的静压影响不大,封严环附近的静压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总压和封严效率将随着凸起形状的变化而不同。安装凸起会整体提升腔内的旋流比。当凸起形状为六面体时,腔内的总压和封严效率最大,其无量纲最小封严流量相比于光滑盘平均减少了32%。 相似文献
1000.
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问题广泛存在于大功率微波无源部件及系统中,对卫星及地面通信系统造成严重的干扰.无源互调抑制方法是无源互调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点关注领域,是解决无源互调问题的核心关键.在阐述无源互调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工艺、结构、电设计及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系统地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