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235篇
航空   1074篇
航天技术   288篇
综合类   233篇
航天   4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对间接言语行为的正确理解依赖于一系列语言的和语言外的因素,论文即是对这些因素的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32.
介绍了在石油化工系统广泛应用的格雷厄姆一金尼、化工安全定量评价、DOW和ICI Mond等安全评价方法,并利用三种方法对发射场液体推进剂作业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初步证明了其在推进剂安全评价中的可行性。同时,评价结果对实施科学防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关于卫星网整网自主定轨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闫野  周伯昭  任萱 《宇航学报》2002,23(2):80-83
随着在轨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多,卫星网的自主定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利用星间相对测量(相对距离测量和相对速度测量)技术,将卫星精密轨道确定方法和大地测量中的整网平差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卫星网的自主定轨,仿真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34.
氨电弧喷射推力器实验和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证实氨电弧喷射推力器良好的工作性能,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数值研究。在实验研究中建立了高真空实验系统、先进的小推力测量系统和恒定电流控制系统,在数值研究中采用二阶精度无波动、无自由参数的耗散差分格式(NND格式)数值求解耦合电磁源项的扩展N-S方程组。通过实验获得了不同结构尺寸的推力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工作性能,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推力器的流场结构,预计了其推力、比冲和推进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氨电弧喷射推力器工作性能良好,能够担负一定的空间应用任务。  相似文献   
35.
针对高超音速化学非平衡流提出了两种隐式格式.一种是近似因子分解算法对角化形式在隐式TVD(全变差递减)格式上的推广,另一种可视为隐式TVD格式的LU分解形式.数值试验表明,本文给出的算法保持了TVD格式的高分辨率特性,同时计算量大大减少,是高超音速化学非平衡流数值模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
本文分析了1989年3月一系列大耀斑等离子体抛射引起的宇宙线强度变化的特征.除对中子成分分析外,还对μ介子成分及其各向异性特征作了分析,讨论了宇宙线强度变化与太阳耀斑特性和地磁扰动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宇宙线的Forbush下降不仅与太阳耀斑的级别、持续时间,以及在日面上的位置有关,而且还与光学耀斑是否伴有强的X射线暴、是否有强的射电爆发,以及是否引起强的地磁暴紧密有关.各向异性分析表明,3月大事件的各向异性明显小于宁静时的各向异性,这可能是因为受到太阳活动强烈调制之后,宇宙线各向异性趋于减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声重波激发的Spread-F扰动的非线性制约方程的拓扑特性进行了定性讨论和数值计算.研究了Spread-F的混沌特征及参数范围.结果表明声重波在不同条件时对Spread-F的激发作用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38.
Chinese scientists studied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space life science and achieved success in the area during 2000-2001. Space biological experi 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orbit and the results of ground studies on protein crystallization, space radiation, space motion sicknes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s of simulated weightlessness on the brain-function, the car diovascular, endocrine hormones, immunity, skeletal and muscle systems were presented. In addition, gravity medicine and space environment medicine, as well as countermeasures to space deconditioning,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lso reported.  相似文献   
39.
KuaFu Mission     
The KuaFu mission-Space Storms, Aurora and Space Weather Explorer-is an "L1+Polar" triple satellite project composed of three spacecraft: KuaFu-A will be located at L1 and have instruments to observe solar EUV and FUV emissions, and white-light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and to measure radio waves, the local plasma and magnetic field,and high-energy particles. KuaFuB1 and KuaFu- B2 will bein polar orbits chosen to facilitate continuous 24 hours a day observation of the north polar Aurora Oval. The KuaFu mission is designed to observe the complete chain of disturbances from the solar atmosphere to geospace, including solar flares, CMEs, interplanetary clouds, shock waves, and their geo-effects, such as magnetospheric sub-storms and magnetic storms, and auroral activities. The mission may start at the next solar maximum (launch in about 2012), and with an initial mission lifetime of two to three years. KuaFu data will be used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space weather phenomena, and will be used for space weathe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purposes. The overall mission design, instrument complement, and incorporation of recent technologies will target new fundamental science,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space weather, and raise the standard of end-to-end monitoring of the Sun-Earth system.  相似文献   
40.
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电离层TEC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北京、乌鲁木齐、武汉GPS观测数据计算的垂直总电子含量,分析了发生于2000年4月6-8日磁暴期间观测区域的电离层状态。结果表明,在4月7日北京时间0200-0700之间,在中、低纬地区出现了较弱的电离层负相暴,与前一日相比,最大TEC之差在-8TECU左右;在北京时间0700之后,在较高纬度地区开始出现强列的电离层负相暴,并且该负相暴随着时间逐渐增强;但在北京时间0700-0900之间,在低纬地区出现了电离层正相暴。在定时间内较高纬度地区的负相暴逐渐增强并向南移动而低纬地区的正相暴经历了增强到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