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5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44篇 |
航天技术 | 50篇 |
综合类 | 26篇 |
航天 | 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发展高效可靠的转捩预测方法是飞行器层流减阻设计的关键。本文针对未来飞行器对层流减阻设计的强烈需求,发展了三种工程实用的转捩预测方法,分别为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的双eN方法、基于流场当地变量的γ-Reθ转捩模型和一种基于动模态分解的DMD/eN转捩预测新方法。通过DLR-F4翼身组合体、镰刀形机翼及NLF0416自然层流翼型转捩预测算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比,验证了所发展的转捩预测方法的正确性。以双eN方法为例,将转捩预测方法与优化方法结合,开展了针对中短程民机的跨声速层流机翼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机翼相对于基准机翼减阻效果明显,证明了本文发展的转捩预测方法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来源于航空部件产品制造工业实际,针对飞机燃油自动耗油控制系统中使用的干簧管在特定环境应力条件下的使用要求,简述了干簧管工作原理和使用性能特点,分析干簧管在苛刻的工作条件下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模式.对使用前的二次筛选试验方法进行改进,对比传统试验方法可以有效筛选出有故障或有故障隐患的干簧管,可以提高飞机部件产品和整套燃油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保障飞机燃油的自动供给功能,使飞机整机安全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34.
将市场需求和变质率同时看成模糊数,并将物品的销售价格分成两部分来进行处理:没有损耗的产品以一种较高价格出售,有部分损耗的产品则按相对成本价较低的价格出售,建立使得平均利润最大的模糊库存模型,并利用三角模糊数、符号距离法进行处理,得出满足条件的最优订购批量。最后,通过分析算例来验证模糊库存模型比经典的库存模型更有效。 相似文献
35.
为了实现惯导系统对多种信号的测量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多模式硬件平台。设计了1路内部定时器,48路脉冲计数器,锁存器及64x32bit的FIFO,外加8路AD采集通道,共实现4通道惯导产品的速率及加速度及测温等多类型信号的测量。与传统单一信号测量设备相比,该设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很强的扩展性,提高了测量效率,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36.
为解决普通加工方式易出现工程陶瓷边缘碎裂的问题,本文对超声内圆磨削工程陶瓷边界损伤预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在35 kHz轴向超声磨削与普通磨削两种条件下独立进行试验,运用支持向量机研究工艺参数与边界损伤影响规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建立采用混合核函数的AHPSO-SVM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激励下试件边界损伤降幅为10.05%~21.23%,AHPSO-SVM预测模型MSE为0.378 4、平均相对误差为1.369 0%、30次适应度值标准差为0.020 2。相比于普通磨削,超声磨削可使ZTA陶瓷边界损伤值显著降低;建立的AHPSO-SVM模型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泛化性能与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预应力和液体对圆柱壳颤振的影响,采用杂交元方法,建立了圆柱壳的气动弹性方程。由Sanders薄壳理论和经典有限元理论,从壳的精确解推导节点位移函数入手,并由一阶活塞理论得到结构的气动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最终推导出考虑预应力和内部液体影响的圆柱壳的混合有限元公式和气动弹性方程。通过特征值法验证了此种有限元方法的正确性,并重点研究了预应力和内部注有液体对圆柱壳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预应力和液体对圆柱壳的颤振特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多喷流干扰级间热环境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载火箭级间热分离过程中,级间段受高温高压喷流的影响,所处环境恶劣,研究级间热环境中压力、温度和热流分布规律对级间段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φ)1m高超声速风洞中,采用以微型固体火箭燃气为喷流介质的热喷流模拟技术,模拟了运载火箭二级主发动机和四个游动发动机同时工作多喷流干扰条件下的级间热环境,并对级间压力、温度和热流测量试验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级间距、不同排燃窗开口数量情况下的二级底封头和一级前封头表面的热流、温度及压力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级间距越小,分离环境越恶劣,压力、温度、热流分布越不均匀;总排燃面积保持不变,排燃窗开口数量变化,对一级前封头上的压力、温度、热流影响不大,但对二级底封头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开口数量的减少,二级底封头上压力、温度、热流值均有所增大.本项试验采用同轴热电偶测量了级间区域的热流,热流结果精准度的提高以及热流模拟准则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