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100篇
航天技术   29篇
综合类   13篇
航天   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林献武  王仕超  李智斌  兰维瑶 《航空学报》2020,41(8):123648-123648
飞艇的动导数和附加质量分别表征其在有黏流和无旋无环流中所受非定常气动力/力矩。为了解决在飞艇建模中这两种气动系数的融合问题,分别研究了动导数和附加质量的成分划分问题以及同成分气动系数的融合方法。通过介绍能同时兼容有黏流和无旋无环流的气动力和力矩分析理论,得出同成分气动力/力矩融合时应当取有黏流中的结果并摒弃对应的无旋无环流结果。通过研究气动力/力矩与运动体当前运动参数的关联性,建立依据当前运动参数划分气动力/力矩或气动系数的方法。为了使两种流场中的气动系数分类方法相同,对飞艇的当前运动参数进行重构,使得气动系数在两种流场中均可按重构后运动参数明确划分和计算。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种动导数与附加质量的新融合方法,并讨论了它与现有文献方法的差异。通过算例分析不同融合方法对飞艇纵向扰动运动特性的影响,说明采用新融合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2.
为了研究圆截面超声速流道因局部变形而导致的消波不完全问题,该问题涉及到马赫波的三维相交、反射、聚焦及耗散作用,采用所提出的特征线消波技术,设计了壁面存在局部高/低压区的圆截面超声速消波流道;以此来探索压力波在超声速圆管中的聚焦和三维传播、消波过程中圆截面流道的变形特性、压力波与壁面变形的耦合作用、以及多扰动源产生压力波的相交过程。通过分析消波流道的流场结构,可以发现:在局部高压区下游,出现压缩波与膨胀波的马赫锥相互嵌套的三维传播形式;圆弧壁面对压力波有聚焦作用。根据消波过程中壁面的变形可以发现:壁面变形主要沿扰动源下游发展,波形沿流向不断增大而不能回归原型,即呈现发散趋势,展现了流动的非线性。采用压力的均方差对流场的均匀性进行评估,发现:弱压力扰动的流场可进行线性叠加;沿着流向扰动范围扩大,峰值减小,避免汇聚成强扰动。  相似文献   
123.
赵玉新  蓝庆生  赵一龙 《推进技术》2018,39(11):2454-2462
为了进一步探索三维超声速气动反问题的求解方法,从降维的三维特征线方法出发,推导出适用于参考平面法的特征方程和相容方程,并提出曲面激波反问题的求解方法。该设计方法可以把三维流场切为多个横截平面。在参考平面内,通过局部迭代求解准二维的特征方程和相容方程;在垂直于参考平面方向,通过引入整体迭代法来确定解面上的交叉导数,使结果达到二阶精度。采用泰勒-麦科尔流动和斜激波关系式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精度,其中压力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10~(-3),6.1×10~(-5)。为了进一步验证设计方法的可靠性,设计了在3°来流攻角情况下,产生圆锥激波的三维型面,并采用商用软件Fluent验证所设计的三维构型。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流场与CFD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得较好,且流场参数最大误差不超过2%。  相似文献   
124.
This study uses ECMWF 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ERA5, which extends to the mesopause, to construct the Initial Conditions (IC) for WACCM (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Because the biases between ERA5 and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 (SABER) temperature data are within ±5 K below the lower mesosphere, ERA5 reanalysis is used to construct IC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Four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simulate a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SSW) event from 5 to 15 February 2016. The simulation using the WACCM default climatic IC cannot represent the sharp meteorological variation during SSW. In contrast, the 0~4 d forecast results driven by ERA5-constructed IC is consistent with ERA5 reanalysis below the middle mesosphere. Comparing with WACCM climatology ICs scheme, the ICs constructing method based on ERA5 reanalysis can obtain 67%, 40%, 22%, 4% and 6% reduction of temperature forecast RMSE at 10 hPa, 1 hPa, 0.1 hPa, 0.01 hPa and 0.001 hPa respectively. However, such improvement is not shown in the lower thermosphere.   相似文献   
125.
BDS/GPS组合导航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使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技术应用于民航垂直引导进近(APV)飞行阶段成为可能,研究了BDS/GPS组合导航RAIM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BDS/GPS定位解最优加权平均解的算法,结合最优加权平均解与BDS/GPS定位解的关系建立检验统计量,根据最大允许的虚警率计算检验门限,实现对故障所在卫星导航系统的检测,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残差法对故障进行检测与识别。研究结果对多星座组合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民航APV飞行阶段的导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6.
格栅反射器型面的主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祥帅  王恩美  穆瑞楠  谭述君  兰澜 《航空学报》2018,39(6):221541-221541
为了提高天线反射器的型面精度,以锆钛酸铅压电陶瓷(PZT)驱动的主控格栅反射器为研究对象,对该结构的力学建模方法和形状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格栅反射器、PZT压电作动器一体化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影响系数矩阵法,以均方根误差最小为目标建立反射器型面主动控制优化模型,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作动器的最优控制律。最后,搭建了格栅反射器主动控制实验系统,以旋转抛物面为目标型面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主动控制后反射器型面精度提高了将近50%,且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一体化有限元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7.
综述了近年来中性聚合物键合剂的研究进展,归纳了中性聚合物键合剂在合成、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中性聚合物键合剂的发展动向,在此基础上对其今后的发展给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8.
酸环境电解去除包套是热等静压成形复杂钛合金构件的关键工序之一。针对目前酸环境电解对热等静压钛合金性能影响研究较少的现状,研究在40℃的硫酸溶液中,不同电解时间对热等静压TA15钛合金表面钝化膜、氢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时间分别为15、30、45、60 d时,热等静压TA15钛合金表面钝化膜厚度逐渐增加,到60 d时钝化膜厚度达到了175.3μm;氢含量在15 d时增幅非常小,平均值低于2×10^(-5),30 d后则显著增加,到60 d时平均氢含量达到5.4×10^(-4);热等静压TA15材料屈服和抗拉强度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塑性变化不大。硫酸环境电解直接影响热等静压钛合金材料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后续需强化工艺控制。  相似文献   
129.
杨军  蓝鲲 《宇航学报》2007,28(3):682-684
信息化集成设计技术是实现航天产品数字化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运载火箭的信息化集成设计,首先提出了信息化集成设计的内涵,即以单机智能化为基础,以接口标准化为途径,以系统平台化为目标,然后以运载火箭电气系统为例,给出了三层结构的通用信息化集成框架设想。研究表明,通过适应性的裁减与合并,此框架可满足不同规模运载火箭或其他航天运载器电气系统信息化集成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0.
蓝洋  杨一栋  舒娟 《宇航学报》2005,26(6):813-817
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航天飞机的动能和势能,并最终达到进场着陆段的初始要求,以保证最终成功着陆。制导系统通过能量、速度和侧向轨迹的控制,使航天飞机达到标准的能量状态。而航程设计是制导系统的基础,制导系统中控制指令的产生都依赖于航程预测,因此,设计预测航程对航天飞机顺利完成末区能量管理段的飞行至关重要。所采用的制导方法是将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划分为四个飞行段,即S形转弯段、捕获段、航向校准段及进场前飞行段。分别对四段进行了预测航程设计,并给出了仿真实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航程能够使航天飞机很好地完成末区能量管理段的飞行,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