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83篇
航空   886篇
航天技术   295篇
综合类   232篇
航天   5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Drop test and crash simulation of a civil airplane fuselage se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ashworthiness of a civil airplane fuselage section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failure criterion of a rivet was studied by test, showing that the ultimate tension and shear failure loads were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loading spe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ading speed and the average ultimate shear, tension loads were expressed by two logarithmic functions. Then, a vertical drop test of a civil airplane fuselage section was conducted with an actual impact velocity of6.85 m/s, meanwhile the deformation of cabin frame and the accelerations at typical locations were measure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main fuselage structure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by modal test, and the error between the calculated frequencies and the test ones of the first four modes were less than 5%.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rop test was performed by using the LS-DYNA code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drop test. Deforming mode of the analysis was the same as the drop test; the maximum average rigid acceleration in test was 8.81 g while the calculated one was 9.17 g, with an error of 4.1%; average maximum test deformation at four points on the front cabin floor was 420 mm, while the calculated one was 406 mm, with an error of 3.2%; the peak value of the calculated acceleration at a typical location was 14.72 g,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test result by 5.46%; the calculated rebound velocity result was greater than the test result 17.8% and energy absorption duration was longer than the test result by 5.73%.  相似文献   
992.
机械结构作为机载蒸发循环系统主要的支撑件,具有较大的质量并承受来自直升机的振动冲击作用,其结构性能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正常功能,在保证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对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采用ANSYS软件对机载蒸发循环系统进行有限元分析;然后,借助Pro/E与Ansys Workbench之间的双向参数实时传递功能,对结构进行参数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敏度分析法获取对模型优化目标影响较大的关键尺寸参数;最后,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结构质量比原来减少了24.4%,得到了最佳结构参数,实现了轻量化目的。  相似文献   
993.
994.
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路径自动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路径的自动生成是现代三坐标自动测量机软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测量路径即测量机执行测量任务时的运动轨迹,由测量点、定位点和触测方向的序列组成。本文研究了截平面法生成理论测量路径和计算测量点,给出了简单稳定的方法计算测量点,计算定位点的算法采用了等距法。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中间相沥青纤维的自粘结性和沥青大分子沿纤维轴高度择优取向的特点,通过热压方法制备高导热块体碳材料。在纺丝和氧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主要考察了中间相沥青的熔融纺丝温度对纤维性能和目标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熔融纺丝温度越高,中间相沥青纤维的直径越大;(2)在合适的纺丝温度下所得的纤维经氧化后热压制得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密度、热导率以及较低的电阻率。选取纺丝温度为308℃,所纺中间相纤维直径为20μm,氧化后经热压所得材料的密度、弯曲强度、热导率和电阻率分别为2.02 g/cm3、128.7 MPa、597 W/(m.K)和1.25μΩ.m。  相似文献   
996.
通过真空自耗电极炉熔炼得到硅锆质量比为1:2的Ti-Zr-Si合金材料,对合金材料进行了1200℃/3.5h的固溶处理和850℃不同时间的时效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EDX分析了Ti-Zr-Si合金的铸造、固溶和不同时效阶段的显微组织及其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硅锆比为1:2的Ti-Zr-Si合金,铸造组织由β-Ti、晶界为块状β-Ti和条状的5-3型硅化物组成;Ti-Zr-Si合金经过850℃/480min的时效处理,5-3型硅化物转变为2-1型硅化物;尺寸细小、分布均匀的2-1型硅化物使制备高性能的Ti/(Ti,Zr)2Si复合材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7.
包裹和热压工艺制备Al2O3/Ni金属陶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通过非均相沉淀法合成Ni颗粒包裹Al2 O3 粉体 ,然后热压制备Al2 O3 / 5vol%Ni金属陶瓷。XRD结果表明 ,非晶态包裹层经 5 5 0℃煅烧和 70 0℃还原后 ,完全转变为Ni金属。显微照片表明 ,包裹层的Ni颗粒呈球形 ,团聚少 ,大小在 15~ 2 0nm。在 14 0 0℃热压包裹粉体获得 98 6 %理论密度的烧结体。显微观察发现 ,烧结体中Ni颗粒均匀分布在基体中 ,且绝大部分位于三角晶界。与单相Al2 O3 相比 ,金属陶瓷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热导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并探讨了增强、增韧和热导率提高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8.
S弯扩压器内旋流的监测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荣伟 《航空学报》1985,6(5):489-491
 一、实验模型和设备 研究用的实验模型为一个带有进气导流段的矩形截面S弯扩压器(见图1)。进气导流段设有可更换部分,使导流段相对扩压器的角度在攻角方向由0°变为5°、10°、15°、30°、45°或60°,以改变扩压器进口截面的气流条件。导流段的进口采用了ρ=60sin2α的双纽线外形。模型设计及其详细的几何尺寸见文献[1]。  相似文献   
999.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半实物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斌  陈果  冯国全 《推进技术》2016,37(2):346-353
为了研究一种快速准确地分析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的建模方法,采用试验与仿真结合,在转子模型中综合机匣-支承试验数据的半实物建模方法,对整机振动半实物建模原理,机匣-支承传递函数测试、结构综合建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对半实物建模方法进行验证。建立试验器整机及半实物仿真模型,计算机匣振动响应;拆装转子试验器,测试机匣-支承连接位置频率响应函数,综合转子有限元模型,建立基于试验数据的试验器半实物模型,计算整机频率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半实物建模方法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缩减90%以上的计算时间,运用半实物模型能够准确地获得整机频率响应函数,固有频率计算误差在2%以内。  相似文献   
1000.
旋流数组合对三级旋流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2D-PIV流场测试技术,试验研究了旋流数组合方案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试验针对旋向组合为“顺时针-逆时针-逆时针”的三级旋流器,测量了内级、中间级和外级旋流器旋流数分别为0.6,1.0,1.4(方案A)和1.4,1.0,0.6(方案B)两旋流数方案旋流流场。同时测试了不同来流雷诺数条件下两方案三级旋流器总压损失。试验结果表明:两旋流数组合方案均能形成较明显的中心回流区,方案B中心回流区较方案A“饱满”,方案B中心回流区回流速度大;进口雷诺数对旋流器流场中心回流区长度、尺寸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进口雷诺数条件下,方案A总压损失系数较方案B约大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