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航空   17篇
航天技术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给出了一种预测三维激盘/附面层相互作用诱导的流动起始分离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所诱导的二次流动是影响起始分离的重要因素。当来流相对马赫数大于1.5时,强的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跨音风扇转子叶尖区域的流动分离。  相似文献   
12.
二次流动对压气机叶片排出口气流角和损失影响大,压气机性能的进一步改善,将取决于对二次流动的妥善处理。本文介绍热线风速仪测量叶栅出口速度和气流角沿叶高的变化,配合流动显示,研究叶栅二次流动的物理图画。实验结果表明,叶栅出口截面附近,由于二次流的作用,端壁附面层是三维的,沿叶高速度分布有某些特点,与二维紊流速度分布大不相同。本文结果与Johnston[2]三角形模型差得远,而与文献[3]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压气机转子漏流涡与叶片气弹稳定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压气机转子漏流涡与叶片气弹稳定性的相关性。将翼尖涡法(TVM)和集中翼尖涡法(CTVM)分别与预估叶片颤振的变形激盘法相结合, 探讨了漏流涡与叶片气弹稳定性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 漏流涡对叶片气弹稳定性影响较大, 大涡量的漏流涡能抑制叶片颤振发生。计算结果与实验一致。   相似文献   
14.
考虑二次流效应的叶片颤振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线曲率法和Adkins-Smith二次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周向非均匀的定常流场, 再与变叶片间相角的变形激盘法相结合发展了考虑二次流效应的三维叶片颤振预估方法, 并用此方法对BF-1-2转子的气弹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考虑二次流效应计算的颤振边界与实验一致。不同二次流与叶片颤振的相关性中尖部漏流涡对叶片气弹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微幅简谐振荡的假设下,对计算平面内非定常N-S方程进行了线比,并在MacCormark于1980年提出的半隐格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适用于求解计算平面内线化N-S方程的差分格式.用该差分格式求解计算平面内的线化N-S方程时,可以避免求解五对角方程;且时间步长可以取得较大,计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三种带冲波的超音轴向分速叶型设计,及其叶栅流场计算,分析了这些叶栅流场特征。在计算的反压条件下,全部波系均控制在槽道内,叶栅槽道内存在不同大小的轴向分速超音区,这种叶型叶栅可承受的增压比高,总压恢复系数较低,这类叶栅的性能和流动特征尚缺少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超音通流风扇是一种新概念,超音通流风扇发动机性能提高显著,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介绍了超音能流风扇某些气动问题,并指出国内对超音通流风扇开展机理性和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张扬军  陶德平  周盛 《航空学报》1995,16(1):105-109
在低展弦比、低轮毂比的轴流压气机中激波结构常常是三维的。叶尖区域的三维激波损失在整个流场的激波损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Wennerstrom和Puterbaugh于1984年推出的三维激波损失模型忽略了激波在叶尖区域的流动结构。通过分析叶尖区域的激波结构及其与机匣附面层流动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考虑叶尖区域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激波结构及强度变化的跨音叶栅三维激波损失的改进模型,应用改进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9.
跨音压气机叶栅的激波结构模型及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讨论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和栅后背压引起激波形状及强度变化的基础上, 给出了考虑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及栅后背压的跨音叶栅激波结构的物理数学模型。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分析了跨音叶栅的激波损失, 其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激波损失的精确得出, 使得将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流动分离损失从流动总损失中分离出来成为可能, 有助于了解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引起流动分离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蒸汽轮机成组叶片的气动弹性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成组叶片振动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蒸汽轮机成组叶片的气动弹性模型, 应用该模型对某型成组叶片的气动弹性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