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8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84篇 |
航天技术 | 47篇 |
综合类 | 80篇 |
航天 | 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1.
基于准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机翼盒段载荷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型飞机机翼盒段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盒段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外载荷和应变分布之间关系.采用波分复用形式构建了分布式光纤Bragg光栅传感网络测量盒段试件的应变,设计了网络中先纤传感嚣的排布方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传感网络的温度补偿方法.运用波长监测方法对盒段结构承受的不同载荷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的波长偏移与栽荷成线性关系,斜率由于加栽点位置的变化而不同.传感器的最大载荷监测灵敏度迭3.09 pm/N. 相似文献
522.
523.
524.
对某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将固壁面压力分布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表明数值模拟方法正确,结果可信。分析了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的波系结构以及进气道(含隔离段)内二次流特征。给出了外压缩波系下的角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在侧壁与压缩面相交角区形成为逆时针方向角涡,角涡的形成、发展与近壁激波/侧壁附面层干扰以及压缩面有关。分析了隔离段中的激波的反射状况,提出了隔离段二次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在隔离段进口附近存在一分离区。隔离段内二次涡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由上下壁面的压差,激波的移动方向(波后气流的横向流动)等决定。研究还表明对于高超声速进气道即使是二元进气道,也要关注二次涡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25.
526.
一种局部动态数据交换方法在流固耦合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有效的数据交换方法是流固耦合(FSI)计算的关键,为此,提出了一种局部动态的耦合界面数据交换方法,一方面避免了曲面拟合方法由于病态矩阵引起的数值不稳定性和整体插值计算量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克服了表面跟踪方法引起的表面不光顺、出现锯齿状的问题。为了验证该方法,对三维柱面和某临近空间螺旋桨及某高空气球进行了分析,并与常体积四面体(CVT)方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数值稳定性和表面光顺性方面有很大优势,是一种适合流固耦合分析的界面数据交换方法。 相似文献
527.
528.
529.
分析了引起复合材料舱体软木粘贴质量问题的原因。按GD414和717胶的技术条件要求,对HYJ-51、J-48胶与GD414、717胶进行对比,选用HYJ-51胶并进行工艺适用性改进,如延长胶粘剂适用期等。探索了口框局部缺陷修补方法、基材表面处理、加压方式。通过软木粘贴工艺的改进,提高了口盖与口框的装配质量、软木粘贴质量、软木外表面涂层附着质量。 相似文献
530.
构建精度高、规模适中的部件动力学模型,是航空发动机在研制初期实现从结构部件到整机的动力学特性准确分析的有效途径。为构建满足工程需求的部件结构动力学模型,依据某装配组合式涡轮后机匣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其各构件的“超模型”建模及装配组合形式的连接件分类建模的方法,实现装配组合式涡轮后机匣的整体“超模型”建模。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各构件的“超模型”建模步骤、基于有限元单元网格尺寸变化的收敛准则,建立了自由度490万的后机匣构件“超模型”“,超模型”构件的频差精度可达1%以内;利用薄层建模法模拟多螺栓连接结构、采用接触对模拟支板搭接处的接触连接。装配组合后的涡轮后机匣“超模型”通过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后机匣前8阶为整体振动模态。整体“超模型”的建立,可以代替研制样机提供虚拟试验数据,实现简化模型的修正和确认,为研制初期的结构动力学特性精确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可推广应用到发动机其他部件及整机的精确建模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