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42篇
航空   340篇
航天技术   47篇
综合类   48篇
航天   1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6 毫秒
551.
<正>航空运输量的持续增长导致部分枢纽机场长时间处于接近饱和容量运行状态,呈现出拥挤态运行协同低能、冲突事件频发、管控应变迟滞、机务保障和物流压力剧增等运行瓶颈。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新型技术,可与现有机场运行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空管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聚合与提升,从智能化向智慧化的扩展与丰富。本文聚焦机场运行典型业务场景,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提出传统智能技术在机场运行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NexAI)在机场运行的应用前景和风险,并从政策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52.
采用有限元分析与冲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膨胀管与波纹管的吸能特性进行探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吸能元件的试验过程进行初步掌握,同时根据冲击试验结果对试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然后开展两种吸能元件的动态冲击试验,探究其吸能特性,最终比较分析有限元仿真分析与落锤冲击试验的试验结果,选择效果理想的吸能元件应用到襟翼交联机构上。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吸能行程、吸能稳定性还是吸能结构的设计考虑,波纹管都是最适合应用到交联机构中的吸能元件,该吸能元件比吸能大,吸能过程平缓稳定,吸收能量之后只有塑性形变但结构不发生破坏,同时吸能行程短,吸能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  相似文献   
553.
对层合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应力-应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基于多尺度分析方法,实现了由组分性能参数到层合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应力-应变的计算。采用可实现单向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应力-应变计算的细观力学模型,由材料的细观组分性能计算出单向板的非线性弹性性能,并将单向板的弹性性能作为层合复合材料模型的输入参数,通过有限元法计算层合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整体应力-应变响应。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采用该模型可以实现层合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单调拉伸载荷及拉伸加卸载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的预测,其中数据的最大偏离为19.61%.   相似文献   
554.
研究了航天器多约束交会的仅测角导航最优多目标闭环制导问题,优化目标包括交会时间、燃耗和仅测角导航可观性指标,并考虑了视觉传感器视场角、推力器推力幅度和最小安全距离等各种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约束、多目标优化下的仅测角导航和闭环制导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仅测角导航和闭环制导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后,通过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中的多目标优化函数,求解得到了该多目标优化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结果显示交会时间、燃耗和仅测角导航可观性指标不能同时达到最优,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即提高其中一种优化目标的性能会降低其他优化目标的性能。  相似文献   
555.
故障注入是一种基于试验的测评方法,是飞行器综合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故障注入技术的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故障注入的各种实现方法在飞行器中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故障注入技术在飞行器结构、防热、液压、机械等非电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6.
飞机结冰威胁飞行安全,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记录结冰动态过程及测量表面温度变化对比研究了布置在NACA0012翼型上的等离子体激励、电阻丝电热及石墨烯电热在结冰风洞中的防冰性能。结果表明:在输入功率相同的情况下,等离子体激励和石墨烯电热均能有效地实现防冰,而电阻丝电热在无热源区域无法完全预防结冰。红外测量结果表明:石墨烯电热膜加热后表面最高温度低于其他2种方法。然而,由于其均匀的加热特性,整个加热表面的最低温度保持在0℃以上,足以防止结冰。对于等离子体激励和电阻丝电热,二者表面的温度分布具有不均匀性,通过散热性能对比,等离子体激励要高于电阻丝电热。等离子体激励通过在近壁面气体放电直接加热激励器周围的来流冷空气与过冷水滴,而电阻丝加热对绝缘介质的热传导性能差,无法有效增加周围热量致使容易在无热源区域结冰。  相似文献   
557.
为准确预测稀薄过渡区逆向射流对稀薄大气的干扰流动特征,本文采用直接蒙特卡洛算法(DSMC),在自由流马赫数为7的情况下,对稀薄流中逆向射流干扰下的高超声速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考虑了60~90 km高度的典型大气环境,研究了压比和自由流克努森数对压力、剪切力和热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逆向射流改变了流场结构,且具有明显的热防护性能,但减阻效果不明显。逆向射流对高超声速稀薄来流的影响随压比的增加明显增强,形成的马赫盘大小也随之增加。高度的增加伴随稀薄效应不断增强,自由流克努森数增大,导致弓形激波厚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壁面处的回流区范围不断减小至消失。这项研究初步揭示了稀薄流中逆向射流/高超声速流动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58.
李舟波  方蜀州 《宇航学报》2022,43(11):1466-1478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不规则缝隙的构型特征,将其简化为梯形缝隙模型;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洛(DSMC)方法对高超声速稀薄流中的缝隙绕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的缝隙壁面倾角对流场结构以及壁面参数的影响,为航天器结构设计以及热防护设计提供了数值支持。结果表明:改变倾角会改变流场结构,当倾角减小时,外部流场会更深入缝隙内部,使得缝隙内流场和表面的气动参数增强,且倾角越小,影响的程度越深。同时,倾角减小也会减小缝隙内的旋涡强度,当倾角小于30°时,缝隙内的旋涡区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559.
针对“田园一号”微纳星编队飞行任务的技术需求,开展了微推进系统的总体设计。常规冷气推进由于其比冲低、贮存压力高、结构复杂,难以满足微纳卫星需求。选择R134a作为推进工质,通过将推进剂液化,减小系统体积。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贮箱、稳压罐、管路一体的推进系统。采用MEMS加工工艺,设计并研制出电加热喷口,从而提高系统比冲。分析了不同喷口尺寸、供气压力以及温度下所产生的推力和比冲大小,确定出喷口设计。表征测试所研制的电加热喷口,结果表明喷口加工误差控制在2%以内。真空条件下,采用扭摆测量系统测试推力器推进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稳压罐内气体压力在0.1~0.2 MPa变化时,推力大小为5~10 mN。当喷气温度从25℃升至95℃时,推进系统比冲可提升10%以上。  相似文献   
560.
采用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对开盖前发射箱内冲击波演化规律、后盖不同开盖时刻前箱盖载荷分布以及不同载荷加载方式下前盖承压变形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冲击波以约450 m/s的速度在箱内沿轴向传播,棱台箱盖中心区域压力大于斜面区域。后盖开盖时间距离发动机点火时间越长,燃气到达前盖的压力峰值越大,综合考虑箱内设备的安全与开盖可靠性,在0.95 ms时刻开盖时性能最优。通过对棱台型易碎前盖燃气载荷分布研究,应按照平台区域和斜面区域进行分区域变形预测,相比较平均载荷加载更有利于盖体薄弱部位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