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褚淮 《太空探索》2022,(3):68-71
静止轨道空间态势感知高机动卫星 2022年1月22日,宇宙神5 火箭成功发射了美国NROL-8任务的2颗"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GSSAP)卫星,将它们送入了地球静止轨道.GSSAP卫星此前已发射4颗,都是采用德尔它火箭一箭双星的方式.此次发射为宇宙神5511构型火箭,这也是该构型火箭的首次,此次发射的2颗卫...  相似文献   

2.
1 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 2016年,波音公司的德尔他-4(Delta-4)运载火箭共进行了4次发射,都是执行军用发射任务,其中一次为"一箭双星".  相似文献   

3.
9月19日凌晨,我国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1型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并被准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万多千米的中圆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一箭双星"对于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阶段的5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4.
阿里安火箭可以同时把两颗独立的卫星送入轨道。这些卫星的重量和体积与雷神·德尔他火箭或航天飞机加有效载荷辅助舱(PAM-D)发射的卫星重量和体积相等。阿里安火箭进行一箭双星发射的装置叫西尔达(Sylda),其总体设计是根据卫星的要求、应力、发射准备过程、入轨时的分离程序而确定的。材料选择、结构尺寸的设计是  相似文献   

5.
4月30日凌晨4时50分,中国第12、1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  相似文献   

6.
徐菁 《太空探索》2005,(11):40-42
2005年10月,德尔它-2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箭双星发射“云卫星”(Cloudsat)和“云-浮质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卫星观测”(CALIPSO,直译为“卡里普索”)卫星。前者将改进对云层结构和成分的研究,更好地理解云对气候的影响,它是美国航宇局“地球系统科学探路者”计划中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7.
空间扫描     
日本计划发射3颗国家安全卫星 据《防务新闻》2004年9月13日报道,日本首相内阁办公室为2005年申请了699亿日元(约6.38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日本在2007年3月前发射3颗国家安全卫星。该办公室计划在2006年发射其中的1颗成像卫星,2007年发射另外2颗。首颗卫星将收集光学图像,并将与目前在轨运行的光学“日本信息收集卫星”(IGS)组成双星。2007年发射的2颗卫星中的1颗将收集雷达图像,另1颗将成为第2代光学卫星的原型卫星。 (小夏) 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将进行一箭双星发射 发射日期定于2005年第4季度或2006年初…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一箭多星始于1964年。最初进行了两次一箭双星的飞行,以科学试验为主要目的。双星轨道的近地点均为400公里,远地点各为7100公里与68000公里。在第二次双星发射后的一个月,即1964年8月,一箭多星飞行便纳入了具有军事目的的宇宙号卫星系列。一、发展过程宇宙号系列中的一箭多星飞行分为两个阶段,即试验阶段与实用阶段。试验阶段自1964年8月至1965年9月,历时13个月,共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美国空军的中型运载火箭(MLV),决定采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德尔它改进型(德尔它Ⅱ)。MLV的主要目的是用它发射全球定位系统的导航卫星,拟定1989年实现实用化。“德尔它Ⅱ”火箭是在现在的德尔它3000型的基础上,将第一级箭身延长3.7米,是一种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组助推器的增强型。“德尔它Ⅱ”装载有效载荷的整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部署新一代军用通信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4月27日,欧洲阿里安航天公司的阿里安-5(Ariane-5)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的发射方式,成功将索尔-7(Thor-7)和锡克拉-2(SICRAL-2)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其中,锡克拉-2卫星是意大利新一代军用通信卫星,用于接替2001年发射的锡克拉-1A卫星,成为未来意大利军用卫星通信的主力。  相似文献   

11.
雨水 《太空探索》2012,(8):64-65
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二、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国内航天有关单位结合此次任务制发了发射、测控纪念封,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组网的历程,现将纪念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1年阿里安空间公司将进行9次发射,将发射13颗大卫星和4颗搭载小卫星,其中4次是一箭双星发射,比以前有所减少。阿里安空间公司总经理说:“一箭双星对操作人员来说是复杂的,但对用户来说是经济的。”拟于1996年投入使用的阿里安5火箭可进行一箭3星发射。另外,现正对阿里安4火箭进行改进,给它装一枚能携带10吨燃料的低  相似文献   

13.
刘豪 《国际太空》2011,(6):47-49
2011年4月22日,阿联酋Al Yah卫星通信公司(简称Yahsat公司)的Yahsat-1A卫星由阿里安-5ECA火箭成功发射。此次发射为"一箭双星",随同升空的还有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国际通信卫星新曙光"(Intelsat New Dawn)卫星。  相似文献   

14.
5月5日,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在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岛航天发射中心将两颗国产卫星送人预定轨道。这是印度首次完成一箭双星发射任务。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分别是成像卫星1号和业余无线电卫星。前者装备有两台照相机,可提供用于生成三维地图的立体图片。它重1500千克,使用寿命至少5年,分辨率2.5米。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15.
徐菁 《国际太空》2005,(9):27-31
2005年9月,德尔他—2火箭将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云卫星”(Cloudsat)和“卡里普索”(CALIPSO,又译为“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开拓者观测卫星”)。前者将改进对云层结构和成分的研究,更好地理解云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双星中的首颗卫星--探测-1升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探测-1卫星。它是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的近赤道卫星,2001年2月正式启动研制。探测-2(近极轨卫星)将于2004年中发射。这两颗卫星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又一次成功实施北斗导航卫星的一箭双星发射了,上一次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北斗卫星是在2012年9月。不同于以往,此次成功发射入轨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是由远征一号上面级直接"护送"到工作轨道的。这次升空的北斗双星"身份特殊":它们不仅是第一批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承担了大量新技术验证工作,而且作为中圆轨道的北斗卫星,在全球组网任务中一共将发射24颗,占据整个系统30余颗卫星中的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8.
(1085年3月1日一4月30日)卫星名称…国…苏…苏{一扮发射日期运载火箭近地点}远地点(公里)1(公里)熨男然\召心j备之k宇宙一1632宇宙一1633‘卜宙一1634 Geosat地球卫星3。1203261l耐川一」3。53。149761024104}72.。…一一71‘2·。」照相侦察卫星可能是电子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玲海军{3。15{{…3·2‘}3 .22宇宙神 一E1800 地球海洋重力场研究卫星,星载主要装置是雷达测高仪,与“海洋卫星”上的相同宇宙一1635 一1642苏阵1482152611 16一箭八星小型军用通信卫星356001426电视广播卫星一一一一别 9︸荧光屏苏 一 ]州刀…一we!一!、一3.22国际…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1):4-5
长二丁火箭一箭送双星2011年11月20日8点1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同时将创新一号03星和试验卫星四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1次发射。创新一号03星是一颗小型数据采集传输试验卫星,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负责研制,主要用于水利、水文、气象、电力及减灾等领域各类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  相似文献   

20.
空间扫描     
以色列地平线-6间谍卫星发射失败 由于搭载它的“沙维特”火箭三级发动机出现了故障,2004年9月6日下午,该卫星坠入大海。 中国一箭双星发射成功 2004年9月9日7:14,长征-4运载火箭在太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2颗实践-6空间环境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美国国防部将采用波音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