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2017年6月,由众议员罗杰斯和库珀领导的众议院军事战略力量小组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法律草案,决定设立太空部队(类似海军陆战队),将太空军事行动与空军其他军事行动分开。罗杰斯和库珀希望尽快促成此事。如果这一草案成为法律,空军将在2019年1月1日之前建立新的军种,司令官将在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得到席位,并直接向空军部长汇报。2017年3月以来,美国空军部长希瑟·威尔逊和空军参谋长大卫·古德芬已在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众议院  相似文献   

2.
正国际空间碎片研究之父、美国宇航局空间碎片计划首任首席科学家凯斯勒曾于1978年提出"凯斯勒灾难"的概念。他指出,当近地轨道上的卫星碎片等太空垃圾多到一定程度,人造卫星和航天器会时常遭到撞击,由此滚雪球般产生更多碎片,最终将迫使人类不得不放弃继续发射卫星到这一区域。据专家估算,地球周边的太空中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已经超过2.3万个。人类已处于"凯斯勒灾难"的边缘,清理太空垃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作为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强国,始终极力保持其在太空领域的领先优势,确保其"在太空的统治地位永不受质疑和威胁"。2019年2月19日,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航天政策4号令》(SPD-4),旨在建立美国天军(USSF);并于2019年8月29日宣布正式成立美国太空司令部(USSPACECOM),距离组建独立的天军更近一步。2019年12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20财政年度的国防授权法案,授权天军于201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1-2])。  相似文献   

4.
空间扫描     
日本任命首位太空开发大臣2008年6月17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任命科学技术政策大臣岸田文雄兼任太空开发大臣一职。作为日本的首位太空开发大臣,岸田文雄表示深感责任重大。尽管日本目前没有新的太空防御计划,不过该国在2008年5月通过了《宇宙基本法》新法案,旨在为建造先进的侦察卫星和早期预警卫星消除法律障碍,推动其航天工业的创新发展。岸田文雄将依据此法案制定日本的多项太空政策。  相似文献   

5.
<正>9月26日,首颗"天基太空监视系统"(SBSS)卫星由"米诺陶"4火箭发射升空。这种卫星可以在太空中观察到其他各国侦察卫星的一举一动,也可帮助民用卫星规避太空碎片。这将是太空态势感知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副总统彭斯和五角大楼官员在国家空间委员会会议上宣布,美国太空司令部于2019年8月29日正式建立,为2020年太空军的建立做好铺垫。这是自1947年以来美国军方首次筹建新武装部队,太空军将成为继空军、陆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之外的第六军种。一时间,"天军热"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让太空被和平利用的前景更加渺茫。  相似文献   

7.
之浩 《国际太空》2013,(11):59-66
2013年8月4日,日本将世界首个会说话的机器人送上太空,以陪伴其他航天员,免得他们在寂寥的太空中感到孤独寂寞。这个机器人将成为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的"搭档"。若田光一于2013年11月开始其太空之旅,在2013年年底将接任"国际空间站"站长。  相似文献   

8.
欧空局于4月2日在第5届欧洲太空碎片会议上宣布了一项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启动一个轨道太空碎片监控系统。该计划旨在未来2年~3年内提供“预报”服务。目前,该监控系统还处于早期规划阶段。  相似文献   

9.
空间碎片减缓措施及其研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空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每年发射进入太空的人造天体越来越多。当这些人造天体失效后 ,由于目前人类对其缺乏及时有效的回收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堆积在太空中的废弃物将越来越多 ,总有一天人类再也不能向太空中发射任何人造天体。因此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太空资源 ,则必须减少或清除太空垃圾。文章正是基于上述目的 ,在人类尚无有效回收手段的情况下 ,考虑利用现有的技术提出一些空间碎片的减缓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对空间碎片减缓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尹睿 《国际太空》2023,(11):53-56
<正>2019年12月20日,美国天军(USSF)正式成立,成为美国第6个独立军种。天军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一个“数字军种”,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天军军事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天军的愿景是建立一支互联、创新、数字主导的部队。1政策指导天军的关键目标是保持敏捷,所有任务领域都依赖数据和分析,采用数字解决方案对于加速天军开发、部署和运营能力十分重要。天军以《太空作战部长规划指南》和《美国天军数字军种愿景》为指导,从数字总部、数字作战、数字人才、数字工程等维度建设发展,满足太空域作战环境下的需求,提高美军太空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类已将60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这些航天器在广泛服务社会的同时,在航天器发射和"寿终正寝"后将变成空间碎片(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幽灵正在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十多年来,如何清除太空垃圾,如何减缓太空垃圾的威胁,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十五"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太空环保"问题,许多中国航天工作者在为减缓和对付太空垃圾而孜孜不倦地工作,中国在空间碎片科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2月3日,美国空军"国防气象卫星计划"-13在轨发生爆炸式解体,卫星在800千米的低地轨道上解体为大约40片。由于碎片区域比欧空局卫星星座高大约100千米,而且这些碎片将在数年到数十年内缓慢降轨。为了防范出现任何方式的风险,欧洲空间局空间碎片办公室启动了紧急防范措施,随时准备"碰撞规避机动"。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太空碰撞早已不是新鲜事。  相似文献   

13.
据媒体报道,美国空军将在9月1日关闭其卫星和轨道碎片跟踪网络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空间监视系统"(即"太空篱笆"),并腾空所有场站。"太空篱笆"由分布在美国南部的一系列甚高频雷达组成,其一个升级换代项目眼下已被搁置,正等待涉及整个国防部的一次评审的结果。甚高频"太空篱笆"部署于上世纪60年代,现包括3座发射机场站和6座接收站,承担着美空军"空间监视网"约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航天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太空环保",目前已逐渐形成监测预警、航天器防护和空间环境保护三大工程体系应对空间碎片问题,有效减缓了空间碎片的产生,得到国际社会好评。空间碎片是指人类在航天活动中产生的太空废弃物,也称"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15.
第六节清除太空垃圾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只是刚刚开始,现在来谈论清除太空垃圾,防止太空污染,保护太空资源的问题,是否为时过早,甚至有点“杞人忧天”呢?不是的,今天,茫茫太空中已经积累了一批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指的是:工作寿命终止或工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而被弃置的航天器;在空中游荡和燃烧完的运载火箭末级;在发射和运行期间被抛弃的航天器的许多零件、部件,如航天器的整流罩、防尘罩、螺杆、螺帽等;还有飞行器在太空中爆炸解体而形成的碎片等。此外,航天员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也是一种垃圾。自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到200…  相似文献   

16.
《太空探索》2014,(4):6
<正>欧空局正在其"清洁太空"计划下开展论证称为e.DeOrbit的空间碎片清除任务,目的是要减小航天业对地球和空间环境的影响。人类几十年的航天发射在地球周围留下了一圈太空垃圾。目前地球轨道上可跟踪到的比咖啡杯大的空间物体有超过1.7万件,存在着同工作中的航天器发生灾难性碰撞的危险。即便是1厘米直径的螺母撞击时也会有手榴弹般的威力。控制关键性低地轨道上碎片数量的唯一办法便是将废弃卫星和火箭上面级等大型物体清除掉。e.DeOrbit任务针对的是已很拥挤、高度在800千米~1000千米之间的极轨道。所用航天器重约1600千克,将由欧空局的"维加"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17.
<正>小行星是太阳系最早期的产物,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形态,对小行星的探索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地球的起源。近地小行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大天体的摄动作用,运行轨道不断变化,使得小行星或者其碎片存在与地球相撞的潜在威胁,所以探索小行星也可为研究避免这种碰撞奠定基础。不少行星科学家都将小行星视为太空探索的自然跳板,它将展示今后至少20年太空探索灵活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  相似文献   

18.
3月初,我国唯一专门针对“太空垃圾”的观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将为我国在太空领域建起安全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晓角 《国际太空》1998,(1):13-14
空间碎片将威胁人类安全1空间碎片对航天的影响据最新统计,目前在太空中约有3000t的空间垃圾,这些垃圾中差不多95%以上是空间碎片,主要由运载火箭箭体、废弃的航天器和因卫星老化或热应力而与卫星分离的碎片组成。其尺寸大到数米的箭体,小到用雷达和光学望远...  相似文献   

20.
赵荣  杨强 《国际太空》2022,(3):44-52
1 太空发展战略 2019 年7 月25 日,法国国防部长弗洛伦斯·帕利(Florence Parly) 在里昂蒙特凡尔登942 空军基地宣布新的太空防御战略,将积极采取主动防御性太空战略,确保法国在太空中的决策和行动自由,并称主动防御不是进攻性的,只是一种自我防护.太空防御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3 个方面:一是组建新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