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雨水 《太空探索》2014,(11):64-65
<正>测控篇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海上测控纪念封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的远望3号、5号、6号船分赴太平洋预定海域,执行对嫦娥三号的海上测控任务,期间远望6号船停靠斐济苏瓦港,特发此封以志纪念。编号:  相似文献   

2.
正7月26日,我国新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7号驶出长江口、驶向大洋。此前两天,远望6号、7号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这标志着远望号船队下半年高密度任务已经拉开战幕。之前,远望5号船已经出航。3艘测量船将奔赴太平洋、印度洋某海域执行多次航天发射海上测控任务。7月12日,远望7号船入列远望号船队,成为远望家族的新成员、远洋航天测控的主力军。今年下半年,远望号船队3艘远洋航天测量船计划累计出航380余天,将执行包  相似文献   

3.
雨水 《太空探索》2012,(1):62-63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海上测控纪念封在此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中,中国远洋测量船远望3号赴太平洋预定海域执行入轨段及运行段海上测控通信任务,期间,远望3号停靠菲律宾达沃港。中国航天远望测量船基地特发纪念封一枚。总策划:费加兵、丁兴农;设计:刘学会;编号  相似文献   

4.
雨水 《太空探索》2012,(12):62-63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海上测控纪念封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的远望3号、5号、6号测量船分赴太平洋预定海域执行此次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及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海上测控任务,期间远望3号、远望6号船停靠了斐济苏瓦港。为此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与江阴市邮政局特发纪念封一枚。编号:YWJF-95(3-1);设计:刘学会;规格: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7月26日下午,远望7号船在后甲板隆重集会,举行"向祖国再见"仪式暨某型任务出征动员。此次出征,是远望7号船列装后执行的首个任务,船员们是如此渴望着胜利的到来。他们期待着以优异战绩向祖国母亲汇报,为把远望7号船打造成中国航天的一张"新名片"、海上测控的一张"新王牌"而踌躇满志。  相似文献   

6.
风起云涌,涛声激荡。举世瞩目,国人期盼,神十与天宫的浪漫相拥,代表着我国载人航天又向前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为了备战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远望三号、远望五号和远望六号三艘海上测控船劈波斩浪,在茫茫太平洋疾速航行,分别驶向预定任务海域。气象服务助出航神十飞天,这是中国人的梦想、航  相似文献   

7.
《太空探索》2010,(3):28-29
<正>美国现役3架航天飞机——"发现"号、"奋进"号及"阿特兰蒂斯"号今年将执行5次飞行任务,以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基本建设任务。这些航天飞机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集体退役。  相似文献   

8.
海上追飞船     
3月25日晚10时45分,悄然行驶在西太平洋预定海域的远望一号船上,船舶“心脏”总护理师机电长周永受命按下按钮,船体两侧霎时伸展出的两对“大翅膀”如鲲鹏展翅支撑在洋面上。 10时46分,随着远在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船传出的“长江三号发现目标”的号令,一场神舟三号飞船三大洋上测控接力大战正式开始。此前,在太平洋布阵的远望一号船和远望二号船,以及在印度洋待命的远望四号  相似文献   

9.
6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为执行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行时说:"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是光荣而又神圣的,全国人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6月2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习近平同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亲切通话时,再次提到"航天梦",并进一步指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  相似文献   

10.
<正>无边的夜空上繁星点点,笼罩着波涛汹涌的印度洋,一艘万吨巨轮——远望3号船像一叶孤舟乘风破浪而来。再过一个小时,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将飞临印度洋的上空,进入远望3号船的视野。困难面前勇担当千万里,只为圆嫦娥飞天梦。这  相似文献   

11.
阳光 《太空探索》2010,(5):16-19
2010年4月5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执行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任务代号STS-131.机上乘有7名航天员,其中包括3位女性(美国2人,日本1人),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首次搭载有3位女性机组成员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着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出发,开始执行第二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6月26日8时07分,神舟十号飞船独立飞行3天,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了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在轨飞行15天后,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宗合 《太空探索》2003,(2):24-25
北京时间1月5日19时16分,跨越两年时空的神舟四号飞船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在由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_北京时间1月5日傍晚,神舟四号在绕地球飞行108圈后飞临大西洋上空。等待已久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向它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返回舱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进入距地面80千米的大气  相似文献   

14.
《太空探索》2009,(8):36-37
美国航宇局在阿波罗10号综合演练了登月全过程飞行试验结束后,宣布阿波罗11号将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具体任务和目标只是简单的2句话:完成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任务,完成月球考察和取样任务.  相似文献   

15.
10月1日.举国欢腾,神州共庆. 嫦娥二号奔月.今年的国庆于国人而言注定多了一些特别,添了几分浪漫. 北京时间17时59分.卫星发射进入1小时倒计时准备,记者走进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指挥控制大厅,隶属于该部的远望三号、五号、六号船将在无际蔚蓝之中,见证千年神话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正>一起聆听嫦娥的心声嫦娥三号探测器要在落月时展现飘逸身姿,要实现脚踏实地的月球行走,"明亮的眼睛""智慧的头脑"是成功的关键。赋予嫦娥三号"聪慧"的是测控系统。无论是嫦娥三号发射、变轨、落月,还是月球车巡视勘察,都需要极为精确的测控控制技术做保障。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嫦娥三号飞控工作有"三高":技术状态全新,处置能力要求高;遥操作约束复杂,飞行控制精度高;系统交互多,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器协同程度高。针对这些难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先后突破了高精度月面视觉定位、月面巡视动态任务规划、巡视器路径规划与行走控制等六大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和任务最终都需要来自地面的指挥,因而建设一张能够实施精确测控的深空测控网必不可少。中国探月工程测控网络的核心是位于国内的三大中心,  相似文献   

17.
<正>在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的喜悦与长征四号乙发射失利的遗憾中,中国航天告别2013年,迎来2014年。回首2013,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奏凯。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执行我国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其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王亚平进行了太空授课,在轨飞行15天后,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执行应用任务,是神舟飞船从研制飞行试验型过渡到实用型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探月工程又迈新步。肩负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任务,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开始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任务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创造并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1,(4):5-5
“发现”号完美谢幕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完成了最后一次空间任务后,于2011年3月9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降落。1984年首度升天的“发现”号在其不到27年的飞行生涯中,创造了执行39次太空任务、飞行237亿千米、绕地球轨道5830圈、在太空停留365天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9.
日地L1点是太阳观测任务的理想观测点,对于中国后续太阳观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嫦娥五号的拓展任务阶段设计并实施了中国首次日地L1点探测任务,通过在轨飞行验证了日地L1点转移轨道、环绕轨道设计的正确性,对日地L1点的测控链路环境、太阳辐照环境、三体动力学环境、空间辐射环境等飞行环境进行了探测和验证。轨道飞行和各项环境探测的结果与设计模型的预示结果之间比对一致性较好,通过在轨飞行数据验证了设计模型的正确性。各项试验获得了预期的技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嫦娥五号任务的成果产出,对中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和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于卫星入轨段测控的箭载天基测控中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卫星入轨段关键遥测参数下传和遥控指令上传的需求,设计了一种用于卫星入轨段测控的中继系统,方案主要基于火箭现成天基测控终端和卫星现成测控设备。介绍了中继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研究了天基测控相控阵天线波束指向算法,设计了一种卫星遥测、遥控信号中继功能的地面测试系统。该箭载中继系统在快舟一号甲火箭上完成了两次飞行试验验证,两次飞行试验中继转发的卫星遥测数据完整,箭载卫星通信终端接收用户卫星遥测数据的载噪比大于20dB;地面测控中心接收天基遥测返向信号比特信噪比相对接收门限有3dB以上的余量。试验表明,该箭载天基测控中继系统通信链路余量充足,工作可靠,相比通过地面测控资源保障或卫星自身使用天基测控可节省一半以上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