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航天飞机的问世,是载人航天发展的一项伟大成就。从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到2000年10月12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天遨游,20年间共有5架航天飞机交替进行了100次飞行,共把276人次航员送上太空活动,其中包括20余名女宇航英雄。 航天飞机百次飞行,在太空释放和维修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  相似文献   

2.
紫晓 《太空探索》2001,(2):36-37
航天技术是为军事应用而出现的,并伴随着军事应用而发展。纵观今日的载人航天,无论是空间站还是航天飞机,其大部分飞行也带有很明确的军事目的。 载人航天的军事活动主要包括施放维修军事载荷、实施军事侦察、地面目标识别、定标、摄像,利用空间站或航天飞机充当太空指挥所,必要情况下,安装武器系统的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还可以对敌对目标进行攻击。 由于航天飞机一次飞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大规模的、连续的由人进行的空间军事侦察活动,只有在长期载人飞行的空间站上才能进行。因此,载人空间站被誉为不落的“太空碉堡”。 苏联的航天活动一向以军事目的为主,载人空间活动也不例外。苏俄是目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二月初到五月底,短短的一百多天时间里,美、苏两国各自进行了两次载人空间飞行,邀游太空的宇航员(包括一名印度宇航员)达十六人次。另外,苏联还发射了四艘进步号货运飞船,从而更加为上半年的载人空间飞行增添了色彩。从发射日期上来看,似乎也是绝妙的巧合。航天飞机-10和联盟 T-10一前一后,  相似文献   

4.
人类航天的历史是由一次次太空竞赛写成的,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轨道飞行,第一颗探测器等等,到登月竞赛、航天飞机竞飞,空间站大比拼。到二十世纪末,人类似乎幡然醒悟,同处地球村,其实我们有更好的进军太空的方式——联合。 1984年1月25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国情咨文,批准航宇局在10年内建成一个永久载人空间站的计划。永久载人空间站运行在48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上,每次由6~8名男女宇航员轮换。空间站包括如下组件:生活舱、工作和装配舱、后勤舱、资源舱、实验舱、  相似文献   

5.
航天飞机第69次飞行的任务代号为STS-71。STS-71飞行任务具有两大历史性纪念意义:一是美国航天计划中第100次载人航天发射;另一是美国航天飞机第一次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STS-71是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第14次飞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6.
<正>在美国航天飞机停飞后,美国暂时失去了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能力。并且由于星座计划的终止,美国在载人航天载具的研发和使用上出现了断档。近年来,商业航天模式的兴起给美国的载人航天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航天界新秀太空探索技术(Space X)公司提出的载人型龙飞船和波音公司的CST-100飞船在经过层层筛选后,最终成为"商业载人航天计划"所支持的首批上天任务,承担起未来在地面和国际空间站间运送航天员的职责。今年3月,载人型龙飞船完成了第一次无人飞行测试,为美国载人航天的复飞开了一个好头。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太空运输舞台上,航天飞机可以说出尽了风头。美国目前共有4架航天飞机在服役。从1981年投入运营到现在,航天飞机已进行了约100次飞行,完成了卫星部署、维修、与空间站对接等大量任务。可是1999年航天飞机却只飞了  相似文献   

8.
载人航天器     
人类进入太空乘坐的是载人航天器。40多年来,载人航天器从最初的乘坐1人环绕地球飞行1圈,发展到多人长期在太空飞行,人在太空持续飞行时间长达1年以上;载人航天器的建立从在地面建造、一次发射入轨,发展到将部件送入太空在太空组建;载人航天器的规模从最初的不足2吨、长度不足3米、容积只有几立方米,发展到4百多吨、长达100多米、容积1千多立方米;人类在太空的活动,从躺在座椅上一动不动,发展到进行广泛学科的科学技术实验;人类进入太空的范围,从环绕地球运行的近地轨道,发展到多次十多人登上另一个星球——月球。载人航天器发展至今日,按用途可分为五大类:用于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的试验性载人航天器、用于太空技术试验的载人航天器、用于天地往返运输器的载人航天器、用于在太空短期或长期运行的载人航天器、用于飞往其它星球的载人航天器。  相似文献   

9.
<正>短期载人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太空实验室短期运行的太空实验室,均是依附在航天飞机轨道器货舱中,借助于轨道器的飞行条件、生活条件、能源条件等实现其太空实验功能的航天器。图为欧洲研制的太空实验室,实验室前边是与轨道器气闸舱和轨道器中舱相通的直径1米的通道,实验室后边安装的是暴露于太空的实验设备。欧洲太空实验室呈圆柱形,长度为6.9米和4.2米两种,依据任务需要进行选配。实验室分核心段和实验段两部分,核心段安装有全部操  相似文献   

10.
在航天飞机的每次飞行中,宇航员通常都是按曾在地面演练无数次的计划行事。而在1997年11月24日“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进行了一次应急行动,出舱把3天前刚释放进太空的“斯巴达”卫星又抓回来。像这种在太空临时计划在航天飞机飞行历史上还属首次。如图,美国宇航员温斯顿·斯科特  相似文献   

11.
航天之窗     
用水银望远镜监测太空垃圾 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废弃卫星和运载火箭碎片,构成太空垃圾,与微流星体一样,对正常飞行的航天器造成威胁。美国航天飞机在飞行中就曾几次紧急降低轨道高度,以避让太空垃圾,而被微型太空垃圾击中的次数则更多。为了航天器和载人航天活动的安全,需要对数以千计的太空垃圾进行监测。这不是一件简  相似文献   

12.
志豪 《国际太空》2011,(8):37-41
2011年7月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Atlantis)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升空,有超过100万美国民众到现场观看。因为这不仅是阿特兰蒂斯号第33号发射,航天飞机第37次前往“国际空间站”、第135次升空,还是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此后,航天飞机全部退役,永远退出太空舞台,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美国载人航天的新时代,也是商业航天的新篇章,更是将要镌刻在史册上的全人类共同的荣耀。自航天飞机退役后近9年来,美国航天员第一次乘坐美国载人飞船,由美国火箭从美国本土发射进入太空。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5月30日15:22(北京时间5月31日03:22),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 X)公司的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将执行商业载人计划第二次验证任务(Demo-2)即首次载人  相似文献   

14.
15年前——1981年4月12日,美国的新型航天运输系统——航天飞机(太空梭)首次进行了载人轨道飞行。哥伦比亚号围绕地球飞行2天又6小时,顺利返回地面。截至今年4月,航天飞机共进行了76次飞行,只有一次失败,成功率达到98.7%,可算得世界上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志豪 《国际太空》2011,(9):31-36
2011年7月8-21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完成了航天飞机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它标志着历时30年的美国航天飞机时代怅然落幕。航天飞机曾承载着美国人的光荣与梦想,但现在却“早退”,因此,正确评价航天飞机的功过是非,认真总结航天飞机的经验教训,对世界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21时01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安全出舱,本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九次太空远征,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自从6月5日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以来,  相似文献   

17.
宗河 《国际太空》2006,(11):22-25
□□北京时间2006年9月9日23:14:55(美国东部时间9日11:14:55),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来,航天飞机首次执行"国际空间站"的建造任务,任务代号为STS-115.此次飞行是阿特兰蒂斯号的第27次飞行,航天飞机的第116次飞行和第19次执行飞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它于北京时间21日18:21平安返回地面,圆满结束了此次太空之行.  相似文献   

18.
在意大利第五届空间代表大会上,航空公司的卡洛菲宣称,已有4家用户期望利用预计于1991年随航天飞机一起飞行的空间住人实验室(Space hab)。这是1988年4月意大利同美国航宇局达成的协议,即空间住人实验室搭载在航天飞机小加压舱内同机飞行6次。它是由美国空间载人公司同意大利航空公司合作进行的。预计第一次飞行时间是  相似文献   

19.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一圈后,平安返回地面,他虽然总共只在太空停留了108分钟,但却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前苏联东方号宇宙飞船共进行了6次载人飞行,其中包括1963年6月16日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 继苏联人进入太空后,美国人也不甘落后。1962年2月2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格伦乘坐水星6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首次完成轨道飞行,而后美国又用水星号飞船分别把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水星号  相似文献   

20.
85年10月底有两名西德和一名荷兰宇航员陪伴五名美国宇航员乘航天飞机“挑战者”号进入太空。这是载人空间史以来第一次有八名宇航员一起进入太空。他们完成了各种空间试验和发射卫星的任务。今后还有几个国家的宇航员将相继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