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9月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燕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副院长李明,孙家栋院士、包为民院士、李德仁院士等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8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学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包为民院士主持,杨保华院长向10多位院士专家颁发了学术委员会聘书,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学术委员会章程。作为实验室的最高学术  相似文献   

2.
朱毅麟 《太空探索》2011,(11):54-57
初识大师风采最初知道钱学森,可以回溯到66年前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南京上初中。一天,在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称,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参与V-2飞弹……云云。从那以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就留在了我的心中。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教理论力学。包括  相似文献   

3.
正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钱学森研究》杂志日前创刊。杂志编委会主任由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担任。该杂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伟人名字命名的专业定期、以刊登人物思想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杂志第一期上刊登了孙家栋院士、钱永刚馆长在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等重要文章。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臣威廉·沃尔德洛雷夫5月26日在英国20年主要科技政策回顾中,公布了加强私营公司同国营科研机构的联系,大力开拓它们之间技术转让的计划。英国人称科技政策报告为科技白皮书。报告中详细列举了组建一个新研究委员会的计划。这个委员会将致力于空间和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SERG)发言人杰夫·希福特说:“白皮书  相似文献   

5.
苏联为了赶超美国相对占优势的空间技术,目前正在努力把载人与不载人的重型助推器研制工作同大型空间站的研制工作结合起来。它目前正在从事一项空间建造计划,其组成部分是:①土星-5级运载火箭,可把136~181吨(30~40万磅)有效载荷置入轨道;②研制重型载人航天飞机,其大小相当于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③研制重型空间站,到1994年末,要把同一设施上的12名字航员送入轨道;④研制轻型航天飞机,可  相似文献   

6.
展望21世纪中国空间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到下世纪初的目标是逐步建成几个急需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应用卫星系统:通信广播,环境资源勘测,减灾,微重力资源,小卫星等;优先发展卫星的有效载荷技术和公用平台技术,加强卫星应用研究,重视预研和基础技术开发,加深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也将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笔者仅在此撷取陈泓主任的一席话作为编者按。你问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以下简称钱室)做了什么事情?我们试图去做的事情很困难,尤其是在航天企业里,成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也许我们的思维经常会这样问:你做的工作对型号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就是在类似"你们到底做出了啥东西"的质疑声中不断地孤独前行。钱室想走的是一条探索之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希望通过你们的采访,把钱室真实地反映给读者:它不是完美无缺的,是一项仍需有很多改进的探索,现在需要的就是假以时日,留一些时间来完成这项探索,这是我最大的愿望。钱室作为创新的一个特区,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像《国际太空》这样具有独立观点的媒体。我想,钱室就是来解决并践行"钱学森之问"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我们该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8.
如舟 《国际太空》1994,(6):16-17
过去十年里,空间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为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空间技术的潜在能力虽然在发展中国家里得到了清醒的认识,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能充分利用它。以下将介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通信、教育、遥感、灾害防治和空间科学等领域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和不足,也提出某些建议。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在发展中国家相对较普遍,其中印度和中国已建立了本国的国内卫星通信系统;其它的一些国家或购买卫星,或在国际网络(如“国际通信卫星”)中租用转发器。印度在1983年发射了Insat-1B卫星,建立了独特的多用…  相似文献   

9.
10.
<正>随着美国将发展先进技术作为保持空间领导地位的重要推动力量,并随后实施能力驱动战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发展创新技术,于2010-2015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技术发展路线与投资举措,成立NASA空间技术任务部,管理、研发、投资创新技术,实施创新技术开发计划,带动空间探索技术的革命性变化。1前言NASA的创新技术开发计划促成了许多重要的空间科学和探索任务,满足了其他政府机构的需求,培育了商业宇航企业,形成了以技术为基础的美国经济。展望未来,NASA必须继续开拓空间科学和探索的道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主要通  相似文献   

11.
冻土带的土壤因季节变化产生的冻结一融化循环,使土壤在冬季由于冰冻膨胀而隆起,到冰融化土壤因收缩而塌陷,由此产生巨大的力,使埋入土壤的石油管道破裂,大量石油流失。由美国航天计划发展起来时为冷却星上电子仪器的热管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使长达1277公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空间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树 《国际太空》1999,(12):1-7
1 华夏第一星□□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它开创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生存环境,因此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视,他们纷纷研制、发射和应用各类卫星。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进入历史舞台。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和军事上,还是在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具…  相似文献   

13.
应用空间技术 GPS 监测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定位技术GPS 可以达到很高的相对定位精度(10~(-6)~10~(-8)),是监测地壳运动、进行地震预报的一种新手段。中国华北是一个地震活跃地区。应用GPS 技术在华北布设了一个地震监测网,经过精心观测、优化设计和严密平差,获得了高精度的第一期成果。华北GPS 网的建立将为大震预测和地球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空间技术是我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在21世纪将有更大发展。为了总结和交流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中国工程院于2001年2月6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中国空间技术的成就与展望”专题论坛。此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和中国卫星技术的成就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近期,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出了"未来、快速、灵活、分离模块化并通过信息交换实现链接的自由飞行的飞行器系统"(F6系统)概念,实际上是用虚拟卫星,即卫星簇代替整体大卫星的创新发展思路.卫星簇的各部分之间不存在机械连接,却能通过无线链路传输数据甚至电能.这一创新的虚拟卫星概念,可推进卫星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卫星应用能力,降低风险.虽然F6系统真正实现还需时日,但是它可能会带来空间技术发展的革命性进步.  相似文献   

16.
《飞碟探索》2007,(8):F0003-F0003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地质纪的名字,总是由英国人起。这次还是不例外,因为地质学家是在英国西南部的泥盆郡开始研究这个地层的,因此冠名"泥盆"。这让中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际上,泥盆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太空探索》2004,(10):6-9
航天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开始走向产业化。如今,空间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而且已深入到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空间技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航天活动已成为地球上大部分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钱学森回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各级领导有了信心,也让苏联方面知道拦不住中国。"我认识钱学森可以说相当早,当初在上海,我读高三的时候,他是上海交大三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9.
日本除按预定计划研制几种类型的运载火箭外,还在研制各种新型卫星。在载人飞行方面,它也不甘落后。现将日本有关未来空间载人计划与日本空间研究所月球探测计划作一概述。空间载人和不载人计划日本正继续发展准备载人和不载人的未来空间技术。准备载人的技术包括日本航天员在美国航天飞机上和在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实验舱(JEM)上将进行日本的各种空间实验。正在进行的空间计划还包括研制不载人的地球空间周游系统(ESRT)。这项计划将由H-2运载火箭和空间自动遥控装置及交会与对接(RVD)技术予以保证。这些基础实验将在第7…  相似文献   

20.
空间技术,特别是地球轨道卫星和深空探测器,为光学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使得对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研究发生了真正的革命性变化。光学也由此获得新生。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天文观测和地球观测两个方面。 (一)天文观测在天文观测上,光学仪器借助于航天器,穿出了地球大气层的屏障,从一些行星附近通过,有的仪器甚至还在某些行星上着陆。观测的清晰度得到提高,光谱范围也大大扩展。因此可以说,空间光学观测的天文学成就可以和过去的全部成就相匹敌。随着1983年空间望远镜的发射,天文学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这部轨道天文设施(ST)将包括一部天文望远镜系统(OT人)和五部能够接收天文望远镜输出图象的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