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加速度计的一种校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关冲击摆(单摆与复摆)的计算方法、产生加速度的原理、加速度的调整与测量方法及其误差分析。冲击摆是在工厂条件下校准加速度计算的一种装置。对于低于5000m/s^2的冲击加速度,其稳定性和精确度都很好,若加速度波形为半正弦波,其综合测量误差优于5%。  相似文献   

2.
虚拟仪器是计算机技术与仪器技术深层次结合产生的全新概念的仪器,它实现了测量仪器的智能化、多样化、模块化特点。在虚拟仪器的硬件平台确定后,选用LabVIEW软件作为虚拟仪器软件平台,并利用其图形化编程特点,在虚拟信号发生器程序设计基础上设计了传感器灵敏度校准程序,并应用该程序实现了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校准。与使用传统仪器进行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校准相比,具有校准过程速度快、操作简单、且校准结果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直升机桨叶载荷校准试验中出现的摆-挥、挥-摆耦合问题,阐释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摆-挥、挥-摆解耦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摆振方向加载角度与挥舞电桥输出电压之间线性拟合关系实现摆-挥解耦,并通过计算挥-摆耦合系数,估算、调整摆振单片位置实现挥-摆解耦。最后,本文以某型直升机桨叶载荷校准试验的解耦结果、校准曲线和载荷方程,验证了该解耦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胡兆权 《航空计测技术》1996,16(5):10-11,19
一种高精度力平衡式石英加速度表,如何精确测量与校准,使之实时直接输出加速度值是研制工作重要一环。本文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进行分析,获得一种实用的实时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一种直升机桨叶结构载荷校准过程中的预扭角确定方法。首先,介绍了试验原理,试验设计为在桨叶摆振方向小角度范围内加载,计算桨叶剖面在摆振方向加载时对应剖面的挥舞弯矩输出,在线弹性范围内,理论分析了挥舞弯矩电桥的输出结果与摆振竖直方向角度的线性关系;其次,以某型直升机桨叶为例,应用电阻应变计法,采用机载CAM500系列测试设备,完成了对其桨叶剖面预扭角的确定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为直升机桨叶结构载荷校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环路热管在机载电子设备冷却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了获得环路热管在加速度环境中的工作性能,针对2套具有不同蒸气管线和液体管线结构尺寸的不锈钢-氨双储液器环路热管,搭建了加速度环境中环路热管工作性能实验台,实验研究了2套环路热管在重力环境和1g~7g逆加速度环境、100~300 W热载荷下的稳态工作性能,结合工质受力分析,建立了加速度环境中双储液器环路热管系统流阻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加速度大小、热载荷、热管结构形式对环路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重力环境中环路热管工作温度随热载荷变化呈“V”型趋势。逆加速度会引起回路流阻增大,导致工作温度升高甚至超温,对液体管线较长的环路热管尤为明显。1g和3g逆加速度、小热载荷时液体管线较长的环路热管工作温度低于蒸气管线较长的环路热管,而在5g和7g逆加速度时则相反。在重力环境和逆加速度环境中,蒸气管线较长的环路热管的可变热导区与固定热导区临界热载荷均在200 W左右。研究结果对机载电子设备冷却用环路热管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速度计动态校准装置的研究是在加速度计静态校准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加速度计动态校准领域中在大加速度、低频范围内的校准,本文论述了加速度计动态校准发展现状,主要从校准装置的原理、组成和不确定度分析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该校准装置的下一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正加速度对人体的作用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几乎经常要受到这种或那种加速度的作用,在航空医学中通常讲到的加速度有线加速度、径向加速度、角加速度.在讲到径向加速度对人体的作用时,必须考虑的是加速度力的持续时间和数值,以及所引起力作用于人体的方向是从头到脚(正加速度),还是从脚到头(负加速度).歼击机和俯冲轰炸机,能达到的加速度是地球引力的9倍或称为9g.高的正加速度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之一秒到l—2秒钟.4一6g正速度能持续5一10秒.大部分歼击机的设计不适于作超过7.0g或7.5g的飞行,否则要增加飞机的重量和机翼的负荷,7.0g—7.5g值也是穿抗荷服的飞行员所能承受的g值的上值.正加速度对人体的作用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弹射加速度激光多普勒校准装置改造的内容,分析了改造后的新校准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激振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而且说明了如何将它改制成校准压电加速度计的小型振动台,利用这种振动台能够可靠地校准压电加速度计,其准确度优于4%。  相似文献   

11.
根据激振实验数据,应用加速度响应频响函数方程组求解尾桨毂中心处的各阶模态频率,采用加速度导纳圆方法求得尾梁在尾桨毂中心处各阶模态的质量、阻尼和刚度。利用特征值方法分析了尾桨/尾梁耦合共振动稳定性。结果表明,尾梁纵向和垂向一阶模态是可能与尾桨摆振后退型模态产生耦合共振的危险模态,提高尾桨减摆器储能模量和尾梁一阶固有频率有利于提高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对线加速度计高次项系数的校准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对加速度高次项系数校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和初步分析,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步算法仿真,为进一步研究线加速度计高次项系数校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测量微型飞行器转动惯量和惯性积的一种方法。利用改进的复摆法,通过测量复摆在不同摆长和不同相对角度下的摆动周期,推算微型飞机的质心位置、转动惯量、惯性主轴位置和惯性积。文中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测量机构的原理设计。  相似文献   

14.
面内轨道转移过程中的绳系系统摆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亮  赵国伟  黄海  朱鸥宁 《航空学报》2012,33(7):1245-1254
轨道转移过程中的绳系系统处于非开普勒轨道,导致系统呈现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并影响着星体的飞行安全,因此研究系统摆振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针对复杂的非线性和强耦合问题,利用动量矩定理建立绳系系统姿态动力学方程,以切向常值加速度轨道转移为任务背景,给出了系统质心运动轨迹;通过分析面内摆角的静态分岔现象,推导了面内、面外摆角的一阶摆动解析解;引入经典的珠点模型,研究系绳纵向和横向的振动特性,并分析了系绳摆动与系绳振动之间的耦合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面内轨道转移过程中,面内、面外摆角以固定的频率绕平衡位置做往返摆动,摆动频率大小以及平衡位置的变化均与系绳长度、推力加速度和所处轨道密切相关,面内摆角摆动频率接近轨道角频率时会引起共振现象,系绳在轨道转移过程中会出现大幅度横向振动等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一种新型谐振式加速度计,该加速度计中的横梁和振动摆耦合为一体,且横梁受内置式压敏电阻激励后,传感摆的振动变化,加速度使振动摆偏移原始位置。造成传感器内部件特征应力变化,使谐振频率发生改变,本文着重研究谐振梁振动特征,在高振幅非线性区域,理论与实际地处理显示结果,该加速度计电-热干扰可以相互消除谐振传感原理保证了该传感器的准数字信号输出,高灵敏度以及完整的力学试验,先进的自动安全系统和电子伺服系统要求传感器结构可靠。传感器自测试性能,在运行中内部元件无需结构调整。自测试理论也可用于非谐振式结构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在冲击加速度校准中,为了抑制电、机械等干扰和噪声对冲击加速度测量结果的影响,采用二阶巴特沃斯型低通滤波器,通过时间序列翻转、二次滤波等方式,实现零相移的低通滤波效果。并比较不同截止频率下,低通滤波器对衰减程度不同的冲击加速度波形产生的峰值偏差,给出不同加速度波形下,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对某型飞机开展前轮摆振分析计算的必要性、主要任务与内容,并结合某型飞机在方案设计阶段中的实际情况,利用MATLAB编制的摆振计算程序界面系统,对其进行了前轮摆振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气动院飞行器动力模拟器校准箱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校准箱测控系统、校准箱工作原理、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引射式动力模拟器和TPS在校准箱中首次试验的结果和讨论。结果表明,CARIA校准箱是先进的飞行器动力模拟器校准设备,可以满足对动力模拟器推力和流量的精确校准,其总体试验技术和测量精度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由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随机振动核准装置及其技术研究”课题,干1993年12月25日通过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技术质量监督局主持的专家技术鉴定。国防科工委和总公司有关司局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随着航空、航天、电子、兵器等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随机振动被广泛应用于可靠性试验和环境试验等各个领域。振动传感器和随机核准成为当前紧迫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几年来在随机振动试验技术应用于计量,检定和校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振动传感器的随机校准系统。该系统能实现谱密度话形,加速度总均方根值闭环控制,采用2种…  相似文献   

20.
过载条件下固体发动机内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颗粒轨道模型,连续相控制方程按二阶迎风有限体积方法进行离散,并对纵、横加速度载荷均为20g、30g和35g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有纵横加速度载荷的情况下,发动机燃烧室内颗粒相会形成粒子聚集流,对承载方向的装药和壁面产生严重的冲蚀,明显改变了发动机燃烧室内原有的轴对称流动形态,同时承载方向上粒子聚集流的最大密度点随横向加速度的增加而远离发动机后封头。这些结果与实验发动机试车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为发动机绝热层异常烧蚀机理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