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满足直升机选型试验及旋翼气动特性机理性研究的需要,中国气动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研制了Φ2m旋翼模型试验台.试验台研制经历方案论证、分系统设计加工与研制、分系统安装调试、试验台总装及动力/传动系统联调等阶段,完成了地面调试和悬停试验,并在Φ3.2 m风洞完成了配平前飞试验,已形成2m直径量级旋翼模型桨尖马赫数相似的悬停试验和前飞试验能力,提高了直升机风洞试验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小尺寸直升机旋翼模型在风洞内进行测力试验研究,并得到可靠的数据,研制了用于Ф2米直升机旋翼模型试验台进行测力试验的旋翼天平,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天平结构特点与研制计算,并给出了静校结果和几次悬停、前飞试验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3.
Φ5m立式风洞直升机垂直升降试验台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制的Φ5m立式风洞直升机垂直升降试验台具有旋翼转速、旋翼轴倾角、旋翼总距、旋翼周期变距等远程实时控制功能,可开展直径2~3m量级旋翼模型的桨尖马赫数相似试验。获得的试验数据表明,试验台性能优良,已经形成了旋翼模型垂直升降试验能力,具备了承担直升机垂直升降性能试验及机理研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C.A.RDC的直升机气动力试验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自1990年建成12 m×16 m/8 m×6 m低速风洞直升机旋翼模型试验台以来,在8 m×6 m风洞进行了多种直升机旋翼模型试验;2001年,首次在12 m×16 m试验段进行了旋翼及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为新型直升机的研制做出了贡献.2003年以来,通过开展某工程配套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了2 m旋翼模型试验台、尾桨及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配套研制了高性能的数据采集和监视报警系统;配备了频闪仪、动态信号记录仪等专用设备,大大提高了CARDC的直升机气动力试验能力."十五"期间,还开展了直升机试验技术和试验数据精准度研究、直升机试验数据相关性研究,掌握了先进的旋翼前飞配平试验技术、悬停地面效应试验技术,初步建立了旋翼模型风洞试验数据的洞壁干扰修正方法、悬停试验数据的Re数影响修正方法,进一步提高了CARDC的直升机风洞试验技术水平.目前,CARDC具备了系统研究直升机模型气动力的试验能力,可以为新型直升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新研制的Φ4米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达到的技术指标。应用该试验台,完成某直升机旋翼模型地面悬停试验和8米×6米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得到的数据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6.
直升机旋翼系统主桨毂是直升机关键部件,在地面运转及首飞前必须进行疲劳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初步疲劳寿命。本文以某型号直升机旋翼系统主桨毂疲劳试验为例,总结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台的设计方法及试验调试方法,并按照试验台的组成,从控制系统、泵站、伺服动作器、测量系统及试验台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内容及其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座直升机旋翼试验塔的研制概况,主要包括旋翼试验塔在直升机行业中的地位、对旋翼研制的作用、试验塔的总体方案、各主要系统组成与特点、关键参数的确定、解决的关键技术等。由于该试验塔在总体和各系统设计方案的合理优化配置,使得它成为世界上试验能力领先的旋翼研制关键设备,使我国的旋翼研发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旋翼试验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减少研制风险,缩短研制周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试验主要参数的性质入手,提出对测试系统的要求,说明了旋翼试验等角度采集的重要性。在分析传统阶次分析方法和计算型阶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VXI总线典型产品设计了旋翼试验等角度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9.
最近,美国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一架装有固态自适应旋翼(SSAR,solid-state adaptivemain rotor)系统的无人驾驶直升机进行了首飞试验.据这些研究人员声称,这种自适应旋翼技术如果发展下去,有可能对减轻全尺寸直升机旋翼系统的重量,降低其阻力、设计复杂性、成本和雷达特征值大有好处.这架小型直升机还有可能作为美国国防研究计划局正在研究中的小型和微型旋翼无人机的技术试验台.该机原为飞机业余爱好者制造的一架遥控直升机,后来改装了奥本大学研制的小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型机旋翼—斜梁折叠地面模拟试验台拖动系统方案的设计、系统关键设备和部件匹配设计以及在功能试验和耐久性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包劲松  刘强  张晓谷 《航空学报》1999,20(2):100-103
建立了计入动力入流的旋翼动载荷分析模型,在旋翼模型试验台上进行了悬停状态总距激振的铰接式旋翼动态升力实验研究,理论计算与试验吻合很好。分析表明,激振频率越小,动力入流对悬停状态旋翼动升力影响越大;静态总距越小,动力入流的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12.
轴承配置对转子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支承转子轴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法,分析轴承位置对转子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找出轴承位置的优选组合及对振动影响的主次顺序。将简化的转子轴系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分别对不同轴承位置下系统临界转速附近振动情况进行仿真分析,以前3阶中正涡动状态下的最小振动变形量为目标参数,得出了轴承位置变化同目标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轴承Ⅰ×Ⅱ的交互作用会对轴系的振动特性产生较大影响,轴承Ⅰ的位置对轴系的振动特性的影响最大,轴承Ⅲ的位置对轴系的振动特性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主桨毂支臂是直升机复杂关键件承受复杂疲劳载荷的代表之一,疲劳破坏是主要的失效模式。回顾了主桨毂支臂疲劳验证的发展历程,研究了球柔性主桨毂支臂疲劳验证的试验方案设计、正确性检验设计和寿命评定。对球柔性主桨毂支臂进行载荷力系研究、疲劳载荷谱分析研究、低周疲劳试验载荷设计和高周疲劳试验载荷设计,形成低周、高周全尺寸疲劳试验相结合且动态调整的疲劳验证方案,有效验证支臂各疲劳危险部位。  相似文献   

14.
程金送 《航空学报》1996,17(4):484-486
介绍了旋翼 /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地面共振”分析方法 ,给出了“地面共振”分析结果。为了满足旋翼 /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地面共振”稳定性要求 ,应根据试验台不同的工作环境 ,对试验台进行相应的结构更改 ,以改变试验台的动特性 ,使之与旋翼模型相匹配。详细介绍了采用这一措施成功地解决×旋翼模型装在试验台上运转时的动力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变转速模型旋翼挥舞摆振低阶载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东盛  吴世杰  韩东 《航空学报》2016,37(3):873-882
为研究变转速旋翼挥舞和摆振方向低阶载荷,以无铰式复合材料模型旋翼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旋翼桨叶根部挥舞和摆振零阶及前3阶载荷随旋翼转速、前飞速度和旋翼拉力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配平条件(前飞速度、旋翼拉力、俯仰力矩及滚转力矩)下,降低旋翼转速有利于减小模型旋翼摆振零阶载荷,明显降低旋翼需用功率,进而提升直升机性能。当旋翼转速较低时,随着旋翼转速的降低,挥舞前3阶载荷幅值均较大。旋翼转速较低时,摆振弯矩前3阶也较大。当旋翼工作于摆振1阶共振转速附近时,旋翼挥舞前2阶和摆振前2阶载荷突增较为明显,挥舞3阶和摆振3阶变化相对较小,其中以摆振1阶载荷变化最为明显,需特别注意旋翼工作于共振转速附近时的载荷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转子系统不平衡特征再现设计问题,提出1种基于动力学相似关系的模型再现方法。根据转子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通过积分模拟法和量纲分析法建立转子系统中转轴、转盘、弹性支承和不平衡量的相似关系。根据相似关系,设计了原型不平衡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相似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仿真验证了所得相似关系的正确性。试验采用最小二乘三点法识别原型与模型不平衡转子试验台的不平衡量,给出再现原型不平衡特征的过程,验证了不平衡特征再现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总结了基于动力学相似关系的转子系统不平衡特征再现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杨 《航空发动机》2020,46(1):61-64
为了解决某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高空小表速转速摆动问题,对发动机转速控制原理开展深入分析,利用AMESIM工具软件建立发动机转速控制数学模型,并对转速控制通道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确定了通道参数对转速控制影响量值,通过对比同系列发动机控制参数,提出在现有系统构架基础上,对低压转子转速控制通道进行分段控制改进措施,经半物理试验、高空台模拟试验和试飞验证表明,改进措施既能保证发动机地面加速性要求,又解决了高空小表速转速摆动问题。  相似文献   

18.
缪辉  臧朝平  王晓伟  张根辈 《推进技术》2021,42(10):2340-2348
为了获得能够替代航空发动机转子原型进行动力学试验的模型,提出了发动机转子系统试验模型的动力学相似设计方法。采用相似理论推导了转子系统缩比模型的动力学相似准则,继而建立缩比模型与原型的动力学相似关系。通过动力学优化方法对转子缩比模型的动力学等效模型进行修正,目标函数由固有频率、临界转速和振型组成。以双转子发动机高压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相似设计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对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设计转速范围内,动力学相似模型与原型的前两阶临界转速相似误差分别为3.92%和0.86%,对应振型的相关性均大于0.98,且模型与原型的模态应变能分布基本一致。通过该方法获得的动力学相似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原型的动力学特性,并有效降低模型试验的成本和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