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了解芳纶纤维的性能,并初步探索芳纶纤维性能的测试方法,我们对杜邦公司生产的kevlar—49和上海合成树脂所、上海合成纤维所研制的芳纶—14纤维的性能进行测试。重点是研究复丝拉伸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电阻率的评价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QJ3074-1998中的测试原理和测试夹具的改进,提高了四探针法线材电阻率测试仪的测试精度并拓宽了测试范围,获得了试验验证.通过试样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及试验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等试验,系统评价表征了各种碳纤维的电阻率,为建立碳纤维电阻率测试方法标准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用扫描俄歇微探针对几种碳纤维、无纬布和紫外线幅照前后之碳纤维器件的测试结果。该测试方法在改进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提高材料性能方面可提供有用的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碳纤维增强可溶性聚芳醚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碳纤维增强含二氮杂萘酮联苯型聚芳醚砜酮(PPESK)基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了研究。采用空气冷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处理。用XPS测试分析了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原丝表面元素组成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用FT-IR测试分析了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的官能团的变化。采用动态接触角测试分析了不同处理时间下,碳纤维浸润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材料界面的粘结机理。采用AFM测试分析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碳纤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利用ILSS测试方法表征了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确定了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利用SEM观察了碳纤维/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破坏形貌。结果表明:对碳纤维的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为:处理功率200W,处理时间15m in。在这一条件下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ILSS值最达可提高13.5%。经过适当的等离子体处理后,碳纤维表面的极性基团的含量、浸润性能和粗糙度均得到改善,增强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界面的粘结性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参照相关的纤维力学性能测试标准,对高模型HM-PBO复丝纤维的拉伸性能测试方 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夹持型夹具和陶瓷材质夹具体适用于PBO干纱复丝拉伸性能测试;捻系数对PBO拉伸性能影响比较大,最佳捻系数为8;同时发现加捻会影响纤维的取向度;在一定范围内拉伸速率的增加会使得纤维断裂强度增加;而在测试范围内的预加张力对PBO纤维拉伸性能影响不大;夹持长度越长,由横梁测得的拉伸形变越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量程小于±1g的加速度计,提出了小角度十二点翻滚测试法来标定加速度计的模型方程。分析了小角度翻滚测试的原理,给出了模型系数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和实际测试,该测试方法得出的偏值K_0、标度因数K_1和输入轴安装误差角δ_o的值与国军标测出系数值的误差分别为0.36‰、0.09‰和3.24‰,其余模型参数也有较高的可信度,验证了小角度十二点翻滚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对PBO纤维的干纱、复丝以及单向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进行实验测试,探讨了测试标准对PBO复丝性能的影响,采用SEM观察了PBO纤维表面形貌和复合材料拉伸破坏断口特征,并与F-12纤维相应的拉伸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BO纤维单向复合材料比F-12纤维具有更为杰出的拉伸性能,拉伸强度比F-12高约28.3%~55.4%、拉伸模量高约80%。PBO纤维复丝性能因测试标准不同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相差较大。SEM观察到PBO纤维表面极光滑,与树脂界面粘结差,其复合材料拉伸破坏断口呈“皮芯”抽离和纤维撕裂破环特征。  相似文献   

8.
碳纤维复合材料锥形壳体成型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浇注体、复丝和容器性能测试,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性能低粘度的树脂基体配方,探讨了锥形壳体的成型工艺条件,初步研究了容器纤维含量的精确控制方法,摸索了湿法成型壳体表面的处理技术。用国产碳纤维缠绕的锥形容器PV/W值达30.6km,环向纤维强度转化率达78.2%,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路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PBO纤维复丝浸胶树脂配方研制与设计试样规格等方法,进行了PBO纤维复丝制备与可靠性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PBO表面形貌;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纤维表面与树脂配方化学特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树脂配方进行固化动力学分析;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对树脂配方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通过浇铸体力学性能分析树脂配方机械性能;通过PBO纤维复丝拉伸性能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研制的FS-J树脂配方与PBO纤维匹配性高,浸润均匀,存储适用期长,端头补强牢固,制样周期短,复丝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延伸率数据平稳,波动性低,拉伸强度离散率3%,测试可靠性高,可保证高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的进行PBO纤维力学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基于非线性压缩变换的纤维增强复合薄板非线性阻尼的时域测试方法。基于非线性压缩变换构造了理论分析信号,并推导获得了复合结构系统非线性阻尼的表达式,明确了从时域测试角度获取非线性阻尼参数的理论原理。编写了Matlab算法,并用数值算例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总结并概括出一套合理、规范的测试流程,并对TC500碳纤维/树脂基复合薄板进行了实际测试。实践证明,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获得复合薄板在不同衰减时刻对应的阻尼参数,该方法可以用来定量评价不同振动幅值及频率下复合结构的非线性阻尼特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入式谐振腔针对微波低频段复介电常数测试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测试系统并对样品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该测试方法的可行性.相对于其他同频段的测试方法,其具有体积小、测试精度高、样品放置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智能抽油井示功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微控制器的抽油井示功仪的硬件结构、软件设计及其工作原理,并介绍了一种快速测试方法,即单周期测试法。  相似文献   

13.
王迪  夏海纯  倪德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2):2673-2680
基于传动效率直接、间接测试法测试原理,开展了某型直升机主减速器传动效率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传动效率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主减速器传动效率与输入扭矩、滑油温度成正相关,与输入转速成负相关,在小扭矩状态下变化明显,且其随转速的变化率明显小于随扭矩的变化率;同时各工况下传动效率的间接测试结果均大于直接测试结果,随着输入扭矩的增加,间接测试与直接测试传动效率相对差值逐渐减小,而两者之差随转速变化不明显。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工况下,采用间接测试法的测试极限误差均小于直接测试法,直接、间接测试法最大测试误差分别为1.28%、0.72%。  相似文献   

14.
为了夯实国产M55J级碳纤维在航天构件中的应用基础,重点研究了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航天环氧和氰酸酯树脂的界面性能,并与进口M55J碳纤维进行对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接触角测量、红外光谱分析和微脱粘测试对碳纤维与航天树脂的粘附功、浸润性、化学反应特性和界面剪切强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国产M55J级碳纤维表面存在大量沟槽,上浆剂形成少量突起;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两种树脂的浸润性优于M55J碳纤维与树脂浸润性,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两种航天树脂的粘附功分别为55.76和48.61 mN/m,均高于进口碳纤维的粘附功;国产M55J级碳纤维上浆剂与两种航天树脂经高温固化后反应程度达到100%;国产M55J级碳纤维与两种航天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为74.62和62.99 MPa,均高于M55J碳纤维。  相似文献   

15.
任苓华  郑际睿  雷英 《航空动力学报》1990,5(2):141-144,188
本文介绍了金属壁面红外辐射能的测试方法、测试原理和测试设备, 并对铁板和不锈钢板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研究加热温度对材料辐射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是可行的, 测试设备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大衰减量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利用这种测试方法并通过Visual Basic 6.0实现对大衰减量的自动校准;所开发的自动校准系统简洁明了、操作方便、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7.
从测试是否针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的角度来看,软件测试可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而灰盒测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软件测试方法,它兼顾了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的优点。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灰盒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灰盒测试基本知识和一种灰盒测试方法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针对飞航武器保障中测试资源调度缺乏顶层规划,测试方法配置无法进行优化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面向测试性方案设计的数学算法,探索测试性理论工程化的途径。利用线性系统理论中的可控可观模型,对故障与测试资源间的关系重新表述,进行了测试完备性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分别对测试点设计、测试序列排布、测试方法设计优选,得到测试资源的最优化调度与配置。最后,以无人机系统为例,用模型进行了测试性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是碳纤维主要性能的指标。就抗拉强度而言,本身分散性很大,通常变异系数(CV 值)在20—30%左右。再加上测试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采用的测试手段等的不同,提供出的数据误差及分散性更大。如75年我所两个样品经与北化所对比测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加速度计在地震勘探、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横向灵敏度已经成为加速度计校准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参数。根据测试加速度向量维度的不同,对现有的加速度计横向灵敏度测试方法进行分类,指出各种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在横向灵敏度幅度、频率和方向角测试方面的局限性,并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指出加速度计横向灵敏度测试方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