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浮空器的技术发展与标准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我国30年来浮空器的技术发展及其标准研究现状,并根据我国浮空器研制水平提出了标准需求,同时对如何加强、加快我国浮空器标准化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国内浮空器的发展情况,简要介绍了国外浮空器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浮空器方面的标准进行了梳理,从浮空器发展的形势分析了浮空器标准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浮空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磁场是深入研究最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携带着诸多地球物理学信息,目前地磁观测在防震减灾、资源勘探、地磁导航、水下目标探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与卫星磁测相比,飞机、浮空器等航空平台具有航路可规划、观测高度低、受外太空磁干扰小等优点。但是,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空基地磁观测,遇到了新的技术问题,本文从航电综合的角度,给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点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我国浮空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总结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开展浮空器研究的新技术、新思路及国际合作的技术途径,加快我国浮空器研究步伐,为我国正在实施的相关浮空器工程和未来浮空器规划提供参考,中国航空学会拟于2007年10月下旬在北京举办“2007年中国浮空器大会”  相似文献   

5.
《航空发动机》2014,(3):F0002-F0002
<正>甘晓华,1957年1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198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担任中国航空学会浮空器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学会副理事长,任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开发了某型三代发动机关健部件的修复和改进技术;在发动机热负荷控制和单机定  相似文献   

6.
平流层浮空器的热特性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平流层浮空器热状况的形成机制与特性是进行热控制设计和研究热控制技术的前提,对平流层浮空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平流层对流与辐射热环境特性的基础上,运用传热学基本原理分析了浮空器热状况的复杂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评述了浮空器热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相关研究方法、热模型与主要结果,分析了平流层浮空器热特性研究得出的基本认识与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应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浮空器在武器装备信息化中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浮空器在武器装备信息化中,是一种低成本防御性信息系统平台。首先介绍了浮空器的定义、基本组成和发展历史,然后详细分析了浮空器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特别是平流层定点飞艇平台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武器装备信息化发展要求,分析了国内浮空器的研究发展水平、技术基础和浮空器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杨军祥 《航空计算技术》2006,36(6):108-112,116
集中控制和综合显示技术在先进作战飞机航空电子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综合显示处理机作为航空电子系统控制和管理的核心,其系统结构、可靠性及综合显示控制将是系统平台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机载综合显示处理机,根据航空电子系统功能需求及显示控制系统结构,进行了系统层次化结构设计,并对综合显示控制系统的系统显示控制、通信控制及模块化设计与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方案.航空电子系统综合试验、应用表明,综合显示处理机性能先进、可靠性高,并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航空电子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9.
平流层浮空器保压指标对驻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面保压试验是综合评估囊体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其设计指标将影响平流层浮空器总体驻空高度与时间的变化范围。以球形超压平流层浮空器为例,建立了驻空高度运动学模型、热力学模型及基于微孔损伤的氦气渗透模型,综合考虑驻空过程中力、热耦合引起的浮空器内部氦气压力、温度和质量等的实时变化,以囊体材料微孔当量直径为桥梁建立了平流层浮空器地面保压指标与驻空高度、驻空时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定量分析不同保压指标下浮空器驻空性能的变化情况,提取影响规律,为保压指标的合理设计提供总体参考。  相似文献   

10.
蒙皮材料对浮空器热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临近空间浮空器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临近空间浮空器热特性的数学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对蒙皮材料热辐射特性对浮空器热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短波吸收率较低且长波辐射发射率较高的蒙皮材料时,氦气平均温度的昼夜差值较低,浮空器热性能越好.夜晚蒙皮温差随长波辐射发射率的增加而增加;而白天随短波辐射吸收率的增加而增加,在长波辐射发射率较大时,其对蒙皮温差的影响不大,然而长波辐射发射率比较小时,蒙皮温差会非常大,蒙皮温差的峰值出现于黎明和黄昏时段这两个时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系统集成度高、交联关系复杂的航电系统集成验证需求,提出了基于模型的航电系统集成验证技术。详细介绍了基于模型的航电系统仿真和测试方法,航电系统仿真建模规范,以及基于模型运行的航电系统集成验证平台。通过在航电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应用,基于模型的集成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航电系统集成效率,保证了航电系统集成准确度。该方法可应用于航电系统全数字集成、半物理集成和全实物动态集成,保证各阶段试验的衔接,持续提升航电系统集成工作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航空电子系统功能综合的收益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是根据应用的需求,基于已有的能力,采用综合技术,实现面向应用的任务合成,提升应用效能;面向能力的功能综合,提升能力品质;面向物理的操作模式综合,提升资源效率。功能综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是依据物理架构,在不同功能组合中进行收益分析比较,选择收益较大的一种功能架构,本文基于分布式模块化航空电子物理架构(DIMA),提出基于系统工程的功能综合设计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功能综合收益评价指标,以综合探测为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航空电子系统MIL-STD-1553通信网络接口验证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L-STD-1553数据总线为航空电子系统提供了一个系统支撑数据交换网络,它是航空电子系统集成的纽带,其通信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航空电子系统设计的成败。本文首先介绍了航空电子系统MIL-STD-1553基于OSI模型的通信终端的基本结构;然后给出了对网络接口执行测试的内容,包括MIL-STD-1553标准协议验证测试、应用网络通信协议验证测试和实时通信验证测试。这三种类型的测试将全面验证MIL-STD-1553通信终端的设计是否满足MIL-STD-1553标准通信协议及航空电子系统通信协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航空电子系统的母板总线在传输带宽、传输距离、EMI等方面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光母板技术实现了光纤高密度高可靠性的互连,这为航电统一光纤网络应用于先进航电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介绍了光母板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以及在航电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针对光母板技术在我国航电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某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飞机航电系统的发展演变历史,阐述了新一代飞机航电系统的综合化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研究了新一代飞机综合化航电系统的结构趋势,提出了提高航电系统综合化水平需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对过去和现有的航电显示控制分系统的综合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VXI测试平台在今后航电显示控制分系统测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航空电子系统综合试验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电子系统的地面综合试验是在仿真器和模拟器的支持下,充分营造飞行和作战的环境,用来暴露系统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以便于及时改进设计。本文叙述了在电子设备高度综合化的现代飞机上,航空电子系统综合试验的方法,并对试验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分区代理机制的FC通信虚拟化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航电系统的发展,处理平台的集成度逐步提高,多核处理器集成多个应用将是未来应用的趋势。 但在使用多核处理器的系统中,由于多个处理器核并行运行,需要解决通信资源在多个处理器核之间的共享问 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区代理机制的FC 通信虚拟化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多核架构下多应用、多分区共享 FC 网络接口设备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19.
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的发展与模块化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系统阐述了航空电子综合技术及系统结构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综合化及模块化的含义,指出了综合化系统及模块化在大系统结构中的层次关系。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综合化系统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航空电子总线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空电子总线系统结构是航空电子系统的神经中枢,直接决定着航空电子综合化程度的高低和性能的优劣。本文通过对航空电子数据总线结构现状和发展要求的分析,提出了新一代航空电子总线系统的设计原则和体系结构,并论述了其核心技术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的通用模块和综合核心处理机的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