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伺服驱动器由于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导致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定子电流中含有大量的高次谐波并且引发较大的转矩脉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级联型二阶广义积分器(SOGI)的谐波抑制方法,将级联型SOGI与电流环d、q轴的PI控制器并联,利用级联型SOGI提取d、q轴电流中的6次谐波分量,并将其注入到PI控制器的输出电压中,从而抵消参考电压中的谐波。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级联型SOGI的电压补偿法进行谐波抑制,电流波形的畸变得到了明显改善,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抑制永磁同步电机电流谐波的工程化方法。对相电流谐波进行坐标变换和低通滤波,提取出其中5次、7次谐波的直流分量,求解高次谐波稳态电压方程,再通过坐标反变换计算出电压谐波补偿量,最后注入PARK逆变换输出电压中作为SVPWM计算单元输入,可以抑制相电流中的5次、7次谐波。试验结果证明所提工程化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在列车牵引逆变器中,为了防止上、下开关管同时导通,通常会在导通时间中加入死区时间。这会使牵引电机产生5、7次电流谐波。显然,研究如何抑制该谐波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分析了死区时间引起的5、7次电流谐波;然后采用自适应陷波器提取电流中的谐波分量,来补偿死区时间并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研究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逆变器供电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中电子器件的高频开关会产生高频的电流时间谐波,进而引起永磁体涡流损耗的显著增加。给出了一种考虑电流时间谐波的永磁体涡流损耗计算的解析式,详细分析了永磁体尺寸和透入深度与涡流损耗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个理想的3D模型进行验证。以1台逆变器供电的48槽8极PMSM为例进行涡流损耗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永磁体合理的分块数可以有效减少涡流损耗。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PMSM)线性集中参数模型在仿真阶段无法描述谐波电流的问题,构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PMSM分布参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反映齿槽转矩、气隙磁场等特点,通过搭建硬件在环(HIL)平台,进行试验验证。通过对模型公式的分析,进行离散化描述,编写Verilog语言程序并在FPGA上运行该模型,再通过与真实控制器连接,进行试验测试,验证了该模型在不同工况点下反映谐波电流的情况。结果表明:该仿真平台能够较好地反映电机谐波电流情况。  相似文献   

6.
永磁同步电机(PMSM)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由于电子器件的开关引起相电流非正弦变化,经坐标变换得到的交直轴电流含有谐波成分,引起电流环振荡及电磁转矩脉动。在分析相电流与交直轴电流高次谐波关系,以及交直轴电流高次谐波对电磁转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FIR滤波器的交流伺服系统前馈控制策略,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变步长因子算法,根据误差值改变步长因子,在提高滤波器收敛速度的同时减小超调。该算法与传统的一阶低通滤波器相比,相位不滞后,灵敏度更高,且系统稳定。改进后的控制策略有效地降低交直轴电流谐波,抑制电流环振荡及电磁转矩脉动,提高PMSM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稳定性及动态响应。通过仿真与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准Z源逆变器(qZSI)驱动永磁同步电机(PMSM)系统的特点,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提出一种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由准Z源网络电容电压闭环与PMSM电磁功率前馈生成电感电流参考值,通过预测电感电流值并引入子代价函数来确定是否选择直通(ST)状态,以实现qZSI的升压控制。在非直通(NST)状态下,分别对8种开关状态下的PMSM定子电流进行预测,并与转速闭环控制生成的参考电流进行比较,选择最优的开关状态,以实现对PMSM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实现对qZSI的升压及PMSM转速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及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锁相环(PLL)在电网电压不平衡及谐波畸变下利用常规软件锁相环不能准确获取相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正负序分量分离新方法。利用了相序解耦谐振控制器能去除高次谐波和延时信号消除(DSC)法可滤除特定谐波的特性,将相序解耦谐振和延时信号消除法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正负序分量分离的效果。最后,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外界干扰导致永磁同步电机(PMSM)固有参数发生变化的问题,将新型的智能控制理论引入到PMSM控制系统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带有积分环节的反步自适应法的控制方法。该控制器能够利用交轴电流动态抑制或消除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基于Lyapunov稳定性原理设计被控系统的控制律和自适应律,并引入积分环节,增强被控系统的稳定性,缩短速度响应的时间。仿真试验证明,该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抑制电机固有参数的变化对被控系统的影响,保证了系统的强鲁棒性和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交流恒功率负载仿真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闭环控制的高功率因数(HPF)脉冲宽度调制(PWM)整流器的恒功率工作特性,对交流(AC)恒功率负载(CPL)仿真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输入电流波形跟随电压波形的方法,利用MATLAB建立了交流恒功率负载的仿真模型。在模型两端加载的电压不含谐波和含有谐波的两种情况下,模型均可以自动计算出输入电流有效值(RMS),使得模型输入平均功率保持恒定,并能生成电流波形,反映出电压谐波对电流波形的影响。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高功率因数PWM整流器的输入波形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了一种单恒流源电流频率转换电路,使电路的功耗减小一半,更加小型化,并且具有更好的对称性和精度.提出并从原理上论证了这种单恒流源I/F技术的理论依据,设计出相应的硬件电路,验证其原理的正确性和工程上的可行性.为单恒流源I/F技术的研发,拓展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流环的响应速度决定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无差拍电流控制可以使电流环具有良好的响应速度,但当电机参数与控制算法中电机参数不匹配时电流会产生稳态误差,无法输出期望转矩。针对该问题将离散积分加入无差拍电流控制算法中并且给出积分系数的取值范围,消除了因电机参数变化而引起的电流稳态误差,提高了电流跟踪精度。最后通过仿真与试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在单电阻电流采样时,低调制区域和扇区边界区域难以进行电流重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单电阻电流重构技术。首先,对三相电流重构技术原理进行研究,定义无法重构的区域为非观测区,对非观测区电流重构盲区进行分析。其次,使用脉冲宽度调制移相法对非观测区的电流进行重构,发现仍有部分非观测区只可测得一相电流,从而无法完成电流重构。针对这一问题,设计电流观测器,通过单相电流来估算三相电流,且不需要电机与负载参数,实现简单。试验验证表明,所提新型单电阻电流重构技术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流探头传输阻抗的校准原理,并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定.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五相永磁同步电机控制需要电流传感器数量多、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五相永磁同步电机相电流重构方法。它只使用两个电流传感器便可实现对五相电流的全采集,能有效减少硬件电路的成本和复杂性,重构精度和速度能够满足五相电机控制的需要。最后在MATLAB仿真中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放映氙灯电源的现状,详细研究了由中国民航学院三维显示技术研究所最新研制成功的放映氙灯电源中的稳流及稳纹波电路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稳流及稳纹波电路显著地提高了氙灯电源的可靠性及减小了氙灯电流的纹波系数且操作简便,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5kW离子推力器功率宽范围工作能力,采用试验的方法得到阳极电流和屏栅电压与其性能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束流随阳极电流增大呈线性增大。当屏栅电压增加时,推力器离子束流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加速栅电流单调减小。推力随功率增大呈线性增长,比冲随功率的增大呈非线性增长,在功率308W~4813W下实现了推力12mN~184mN,比冲1817s~3538s, 效率34%~67%的宽范围调节。同时推力器效率随功率增大逐渐增大,并在2902W时存在明显拐点,在实际在轨应用中要根据任务需求确定最佳工作区间提高推力器性能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捷变频磁控管采用音圈电机驱动方案,驱动磁控管高频直线振动,实现其大范围捷变带宽和快速捷变的功能.文章分析了磁控电机驱动特性和磁控管捷变带宽变化的原因,确定影响磁控管的捷变带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介绍了磁控电机电路温度补偿和恒流驱动方案,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提高了磁控电机驱动稳定性,从而稳定了磁控管捷变带宽.  相似文献   

19.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ring current dynamics. The terrestrial ring current is an electric current flowing toroidally around the Earth, center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and at altitudes of ∼10,000 to 60,000 km. Enhancements in this current are responsible for global decreases in the Earth’s surface magnetic field, which have been used to define geomagnetic storms. Intense geospace magnetic storms have severe effects on technological systems, such as disturbances or even permanent damage of telecommunication and navigation satellites, telecommunication cables, and power grids. The main carriers of the ring current are positive ions, with energies from ∼1 keV to a few hundred keV, which are trapped by the geomagnetic field and undergo an azimuthal drift. The ring current is formed by the injection of ions originating in the solar wind and the terrestrial ionosphere into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The injection process involves electric field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magnetospheric convection and/or magnetospheric substorms. The quiescent ring current is carried mainly by protons of predominantly solar wind origin, while active processes in geospace tend to increase the abundance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of O+ ions, which are of ionospheric origin. During intense geospace magnetic storms, the O+ abundance increases dramatically. This increase has been observed to occur concurrently with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ring current in the storm main phase and to result in O+ dominance around storm maximum. This compositional change can affect several dynamic processes, such as species-and energy-dependent charge-exchange and wave-particle scattering loss.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用功率源法与分流法相结合对电流互感器校验仪进行检定的方法,并给出了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该方法已应用于新研制的400Hz电流互感校验仪的检定,对于工频的电流互感器校验仪的检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