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给出了前缘后掠角65°,双弧形剖面的细长梯形翼背风面流动显示结果。实验马赫数为1.10、1.53、2.53、3.01和4.01,攻角范围5°~25°。借助于蒸汽屏、纹影和油流技术拍摄了脱体和表面流型照片。蒸汽屏显示表明:在机翼背风面三角形区域的脱体流型可在垂直于前缘的法向攻角和法向马赫数构成的坐标平面上,区分出七种不同的流型;在切尖区域,有侧缘分离涡形成,后缘拖出尾涡。从摄取的纹影照片与横截面上的蒸汽屏照片一起,可获得机翼弓形激波位置随马赫数变化,以及激波-诱导分离线位置随马赫数和攻角变化曲线。在机翼上表面通过油流显示出主再附线、二次分离线、二次再附线和侧缘涡区。显示出的流型与其它有关实验和数值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尖顶襟翼/涡襟翼干扰对三角翼背风面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实验马赫数为0.8和1.5,攻角直到25°时,尖顶襟翼/涡襟翼干扰对三角翼背风面流动的影响。用蒸汽屏和纹影技术,显示出涡系干扰的流动图像;测量了尖顶襟翼在不同偏角下,三角翼上表面展向压力分布。数据分析表明:偏角、攻角和马赫数对背风面流动特性有重要的影响。指出涡系干扰仅在负偏角下可增大机翼升阻比。  相似文献   

3.
钝缘舵高超音速湍流分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芬  王宇 《航空学报》1996,17(Z1):2-7
给出由半圆柱前缘舵诱导的高超音速湍流分离的实验结果。实验气流Mach数为7.8,单位长度Re数为3.5×107m-1。结果表明:钝缘舵诱导的湍流分离极不稳定,分离激波出现大尺度低频振荡,使壁面压力和热流率无量纲标准偏差在主分离线附近达最大值。Mach数愈高,最大无量纲标准偏差值越大。在前缘区前缘直径是控制分离流场尺度和平均壁面压力、热流率分布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低雷诺数下50°后掠三角翼的旋涡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值模拟和流动显示的方法研究了50°后掠角三角翼在低雷诺数下的旋涡流动,结果表明:低雷诺数下,非细长三角翼在5°攻角时就形成了稳定的前缘涡,较小攻角时前缘主涡就开始破裂,并观察到泡型和螺旋型两种旋涡破裂方式。另外,在一定的攻角范围内,前缘主涡的外侧又生成一对新的集中涡,构成双涡结构;随着攻角的增大,前缘涡涡核不断升高,主再附线向中心移动,二次分离区扩大。  相似文献   

5.
应用蒸汽屏方法显示跨、超声速X形鸭翼-弹身组合体旋涡运动.实验马赫数0.90~4.01,攻角范5°~32°.截面图象表明随马赫数增大,涡迹尺度减小.在低马赫数小攻角下,截面流场中旋涡结构呈现对流和扩散效应,旋涡间相互诱导生成流面;在中等攻角下,弹身上方出现四个鸭翼涡,在横流平面上形成"蛙跃”趋势;在大攻角下,流场由弹身不对称涡主导,鸭翼涡被体涡缠绕、合并.在高马赫数下,截面流场上,翼涡紧缩成"点涡”状.体涡两侧产生横流激波.  相似文献   

6.
通过SIMPLE方法求解非定常不可压N-S方程,研究了小展弦比机翼在低雷诺数下的流场特征,并分析其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对象为展弦比为1.0的平板矩形翼,进行了不同攻角的数值模拟,模拟雷诺数为1×105。分析表明:在小攻角时,主涡不断的从机翼上表面脱落;在大攻角时,受翼尖涡的影响,分离涡保持在机翼的背风面不脱落,形成驻涡。通过对流场分析,低雷诺数前缘层流分离和翼尖涡对小展弦比机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起了决定性作用;使低雷诺数小展弦比矩形翼出现非定常、非对称和驻涡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MacCormack两步显式格式,用空间推进法求解Euler方程来对有翼飞行器的超声速绕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应用特征边条件处理场面边界及装配激波的计算,在翼缘及表面斜率不连续处,采用局部解析处理,提高了算法的可靠性,复杂外形的计算采用分区处理技术,网格由代数形式生成,在大攻角的计算中,通过对横流速度型的修正改善了背风面压力分布特性,解决了推进中断问题,同时模拟出背风面涡。  相似文献   

8.
叶正寅  杨永年  赵令诚 《航空学报》1989,10(10):468-473
 本文引用局部线化的概念,提出一种数值计算方法,用以研究小展弦比、大攻角带前缘或侧缘分离流机翼的双重非线性问题,即基本方程的非线性(包含了速势方程的所有二阶非线性项)和边界条件的非线性(离体涡位置不能预先给定)。该方法适用于亚临界下的所有Mach数,计算简单,工作量小。通过算例计算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前缘半径对两个尺度三级压缩楔流场结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前缘钝度及模型尺度对流场结构的影响,采用了长度为0.3 m和0.6 m的三级压缩楔模型,前缘半径分别为0,0.5,1,1.5,3 mm,在0.6 m激波风洞中利用高速阴影摄像获得了系列流场结构照片,清晰地显示了激波结构。试验条件为马赫数5.98,总温670 K,总压6.56MPa。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前缘半径的增加,第一道激波角增大,第二和第三道激波角减小;存在明显的模型尺度影响,在同等钝度条件下(尖前缘除外),两个尺度模型的第一道激波角相差迭0.4°,第二道和第三道激波角最大可相差0.5°。流场照片显示,在拐角处存在激波边界层干扰,造成第二、三道激波根部弯曲,随前缘半径增加,弯曲程度和影响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三角翼大攻角分离流开缝吸气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鹏  周伟江  汪翼云 《航空学报》1999,20(5):393-398
分别采用数值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后掠角三角翼大攻角条件下,背风面开缝吸气对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特性所造成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 Harten Yee 的二阶精度隐式 T V D 格式和 N-S方程;实验采用激光蒸汽屏流场显示和应变天平测力技术。通过在三角翼背风面开缝吸气,抽掉低能气流,实现增升的效果不理想,同二维吸气涡控制增升效果相差很远,这主要是由于二维同三维分离产生机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低雷诺数下二维翼型绕流的流场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对低雷诺数下二维翼型绕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计算了雷诺数为1.0×104,NACA0012翼型0°,4°以及10°攻角下的流场。计算结果表明:在0°和4°攻角条件下,翼型绕流尾迹区的统计特性相似,0°攻角下的统计量值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在距翼型尾缘0.3弦长以后的尾迹区,旋涡排列成类似涡街的结构,涡量的极值、压力的极小值都位于旋涡中心,沿着流向,涡量极值的绝对值逐渐减小,压力的极小值逐渐增大。10°攻角下,翼型上表面从前缘开始分离,尾迹区统计分析结果所得图象与0°和4°完全不同,数值上较后者结果大;在翼型尾缘处,涡量的卷吸,高压力区域的形成,是旋涡脱落的条件,正向和反向旋涡的交替脱落,形成了类似涡街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临界雷诺数范围内的翼身组合体自由摇滚试验,开展了前体涡扰动对机翼摇滚的流动控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前体涡的控制可以有效消除翼身组合体摇滚的发生,添加头尖扰动的位置对控制效果具有明显影响,扰动在正侧向控制效果最佳,这种摇滚控制方式在较宽的迎角范围及马赫数范围内均有效。对前体涡诱导机翼摇滚的扰动控制机理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改变昆虫翅膀的褶皱结构可以优化翼型的气动性能,有利于微型飞行器的气动设计。以蜻蜓翼作为参考,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计算了攻角范围为0°~20°,雷诺数范围为700~2300时褶皱位于前缘、尾缘和中部位置时三种翼型的滑翔气动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攻角和雷诺数下,褶皱位于尾缘的翼型具有最大的升力系数和升阻比,滑翔气动性能最优;当雷诺数为1500,攻角为10°时,褶皱位于尾缘的翼型时均升力系数分别比位于前缘和中部的翼型提高了58%和82%,升阻比分别提高了49%和33%;这是由于尾缘褶皱中的涡起到了延缓前缘涡脱落的作用,使前缘涡更为集中,更贴近壁面。   相似文献   

14.
在南航低速风洞中用两组后掠角分别为65°和70°的三角翼模型进行了过失速非定常涡破碎位置测定实验。各组模型几何相似,展长与风洞宽度之比分别为0.175,0.35和0.7。涡及其破碎点位置由TiCl4烟流显示并由相机记录。实验表明,同样攻角条件下,随着模型加大涡破碎点位置不断后移  相似文献   

15.
液晶流动可视化方法研究拟似冲击波的内部超声速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压力一真空超声速风洞中,剪切应力敏感液晶流动可视化技术被应用来研究方管内马赫数2拟似冲击波(pseudo-shockwave)的超声速流动。它主要提供关于整个流动的定性信息,诸如湍流边界层分离、再附着位置以及流动的维数等。而且液晶也反映了表面流线,分离区内的涡流和管道流动的角效应。使用两种不同黏度的液晶分别进行实验,分析黏度对结果的影响。液晶实验的结果与纹影照片所得结果比较吻合,说明了液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流动可视化工具。  相似文献   

16.
Impulsively starting flow, by a sudden attainment of a large angle of attack, has been well studied for incompressible and supersonic flows, but less studied for subsonic flow. Recently, a preliminary numerical study for subsonic starting flow at a high angle of attack displays an advance of stall around a Mach number of 0.5, when compared to other Mach numbers. To see what happens in this special case, we conduct here in this paper a further study for this case, to display and analyze the full flow structures. We find that for a Mach number around 0.5, a local supersonic flow region repeatedly splits and merges, and a pair of left-going and right-going unsteady shock waves are embedded inside the leading edge vortex once it is sufficiently grown up and detached from the leading edge. The flow evolu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shock waves is displayed in detail.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hock waves is explained here using the Laval nozzle flow theory. The existence of this shock pair inside the vortex, for a Mach number only close to 0.5, may help the growing of the trailing edge vortex responsible for the advance of stall observ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17.
在亚临界流动范围内,对于带有鸭翼、机翼的翼身组合体,在其头尖部带有确定扰动的条件下,研究模型大迎角下的非对称背涡结构及其气动力特性随扰动周向角的演化规律。通过对模型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侧向力分布分析,结合流场显示结果,表明翼身组合体绕流中鸭翼前各截面均处于非对称二涡区,头部截面侧向力分布随头尖部滚转而呈现出双稳态特性,鸭翼和机翼上方的流动在大迎角下处于完全分离流动状态,从而使得模型上鸭翼之后的截面侧向力接近为零。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求解非定常N-S方程组,对低雷诺数下二维涡轮叶栅流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计算了雷诺数为10000,VKI涡轮叶栅在0°,8°以及-8°攻角下的流场,对涡轮叶栅非定常流动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在叶栅尾缘处,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的主涡交替在壁面产生,并和主流相互作用产生二次涡,而当二次涡与主流连通发生掺混时,将引起主涡被分割并从叶片表面脱落;攻角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VKI涡轮叶片表面边界层发展影响不明显。文中还对尾迹区的统计量特性和速度亏损特性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翼型近尾迹流动的PIV研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宝杰  王光华  高歌 《航空动力学报》1999,14(2):125-130,216
利用在线式互相关PIV(ParticleImageVelocimetry)系统,在低速风洞中对NACA0012翼型在雷诺数2.39×105,0°和4°攻角下的近尾迹流动进行了详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翼型近尾迹存在有序的涡街结构,涡街在尾缘处形成后,在向下游的迁移中,会经历一个发展壮大、失稳破碎的演化过程,流动从有序走向无序。翼型的近尾迹是一种以旋涡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机制为主导的流动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翼型尾缘处的涡街形成机理,尾迹内的流动机制,以及近尾迹的流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翼尖涡流场特性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型运输飞机的尾涡系是诱发后继小型飞机空难的重要原因,需要有效的涡控制装置来削弱其强度.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翼型为NACA23016的矩形半机翼模型翼尖尾涡流动结构和控制方法.应用七孔探针空间流场定量测试技术研究了翼尖涡的流动结构,给出了翼尖尾涡在下游两倍弦长距离内的速度和压力场分布随迎角变化的规律.在机翼翼梢布置不同组合方式的翼梢涡扩散器,来控制翼尖涡.研究结果表明,正负90°和60°安装角的双翼梢涡扩散器可将翼尖涡涡核的静压增加60%以上.其旋涡强度削弱机理为:翼梢涡扩散器将集中的翼尖涡破碎分成两个或多个强度更弱的旋涡.在流体粘性的作用下,旋涡能量耗散更快,可有效地削弱翼尖尾涡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