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件在固化过程中会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在固化成型脱模后产生变形,严重影响构件的成型精度。为了准确预测变形,本文首先建立了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件固化变形的多尺度模型,后结合细观力学方法获得机织复合材料在固化过程中力学性能与热性能的演化。然后以变曲率薄壳件及含曲率的层合板构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顺序热-力耦合的模拟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曲率、厚度参数对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件固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较薄的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件,固化温度梯度较低,固化程度比较均匀;曲率参数会对曲面机织件的固化变形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构件厚度越薄,曲率对变形的影响越显著;在变曲率薄壳件固化完成脱模后,同一曲率处,薄壳件经纬纱方向的最大位移大于厚度方向的最大位移。 相似文献
3.
4.
依照制定的规范化试验流程,进行额定工况和二倍超载工况下的静力加载试验和全寿命周期疲劳试验,以验证复合材料风扇叶片运转工况所需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风扇叶片满足使用强度要求,具有足够疲劳寿命。试验流程制定和具体试验方法可为同类产品力学性能检测提供参考。提出一种曲面外形构件复合材料属性设置方法,基于该方法建立复合材料叶片有限元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复合材料叶片在额定工况离心力作用下的载荷-位移响应进行计算。计算所得载荷-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6.
复合固体推进剂过渡相(中间相)力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总结归纳复合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吸取键合剂作用模型的优点,结合新近提出的网络与形态结构理论,并引入颗粒充填复合材料中的成熟理论,提出了一个描述复合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过渡相(中间相)模型。通过力学,数学推导建立了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结构因素与力学性能表征参数(σ,ε)的定性关系,这与验证主前人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提出的关于过渡相模量与基体模量匹配的调节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复合固体推进剂的力 相似文献
7.
周光明%梁中全%赵谦 《宇航材料工艺》2004,34(5):21-25
研究了C/G(碳/玻)层内混杂单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其拉伸、弯曲、层间剪切、振动阻尼等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同样铺层的纯C、G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C/G层内混杂复合材料可充分利用C、G纤维的各自优点,改善单一材料的模量、强度、断裂韧性、振动阻尼特性等力学性能,模量预测值与实验值较为接近,强度因影响因素较多,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力学性能随C、G体积分数的变化符合混合律,说明了实验方法的合理性。通过C、G相对体积分数的合理设计可满足结构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8.
9.
Zhenjun WANG Siyuan YANG Shiping SUN Yingfeng ZHANG Changchun CAI Bowen XIONG Wei YANG Zhifeng XU Huan YU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8):202-217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progressive damage mechanism of novel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3D angle-interlock woven carbon fiber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multiscale modeling approach.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ilure of yarn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microscale model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scenarios. On this basis, a mesoscale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tensile behavior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composites. The interfacial decohesion, matrix damage, and failure of fibers and yarn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icroscopic and mesoscopic models.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and fracture modes from simulation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curves and fracture morphology. Local interface and matrix damage initiate first under warp directional tension. Thereafter, interfacial failure, weft yarn cracking, and matrix failure occur successively. Axial fracture of warp yarn, which displays a quasi-ductil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 dominates the ultimate composites failure. Under weft directional tension, interfacial failure and warp yarn rupture occur at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Matrix failure and weft yarn fracture emerge simultaneously at the final stage, leading to the cata-strophic failure of composites. The weft directional strength and fracture strain are lower than the warp directional ones because of the lower weft density and the more serious brittle fracture of weft yarns.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近年来石墨烯改性聚合物和功能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其中,在石墨烯改性聚合物方面,主要论述了石墨烯改性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以及聚苯胺(PAN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改善;在功能化石墨烯改性聚合物方面,主要论述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十八烷基胺(ODA)、氯化铝(Al Cl3)等对石墨烯的修饰以及改性后的石墨烯对聚合物的影响。最后,对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潜在应用和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Solid raw materials for AP composite propellants were dried at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moisture contents were measured. Propella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crease by decreasing the moisture in solid raw materials, particularly for ammonium oxalate. Propellant stress and modulus increase by decreasing the solid fillers moisture. Long time drying of solid raw materials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propella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含能氧化剂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二硝酰胺铵(ADN)、硝仿肼(HNF)逐步取代高氯酸铵(AP)后复合推进剂的能量特性和特征信号性能,采用最小自由能原理对配方进行了化学平衡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四种高能氧化剂逐步取代AP都达到了增加标准理论比冲和降低二次烟的目的,标准理论比冲增加率的峰值分别为0.85%,1.1%,3.37%及5.1%,ADN对降低特征信号二次燃烧火焰效果最好.ADN和HNF逐步取代A1后,标准理论比冲、一次烟及二次燃烧火焰都呈下降趋势,二次烟呈上涨趋势. 相似文献
13.
硝胺/丁羟复合推进剂高效偶联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硝胺/丁羟复合推进剂的高效偶联剂——BAG系列偶联剂.其中BAG-7能使推进剂25℃下的最大抗拉强度σ_m由原来的0.7MPa提高到1.0MPa,最大延伸率ε_m由原来的35%提高到99%;-40℃下,ε_m由25%,提高到97%;70℃下,ε_m由原来的30%提高到97%.这些偶联剂BAG-8、BAG-10、BAG-12等偶联剂都能使消胺/丁羟推进剂的力学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国内外未见报导、其功效优于较好的硝胺偶联剂TEA、DHE等. 相似文献
14.
曹俊%李建保%杨晓战%胡晓清%张大海%黎义 《宇航材料工艺》2003,33(6):43-46
以短碳纤维为初始原料,采用溶胶一凝胶技术引入SiO2组分,在一定的热压烧结制度下得到致密Cf/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其烧结条件、力学性能、线膨胀及烧蚀性能。实验表明,基体保持非晶态,可达到99%的致密度;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弯曲强度(σf)无显著变化,断裂韧性(KIC)先升后降;线膨胀系数随碳纤维含量增加而增加,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热震及耐烧蚀性能。 相似文献
15.
16.
为提高苯并噁嗪(BZ)的热稳定性,通过BZ 与聚硅氮烷制备了一种苯并噁嗪杂化树脂(BZ-H),
并采用模压工艺制备了玻璃布/ BZ-H 复合材料。制备的BZ-H 树脂在70 ~170℃有较低的黏度和聚合温度、
较少的放热量及良好的固化工艺性。其固化物的Tg 为354. 7℃。在N2 气氛下,T5
d 为460℃,900℃ 的残重
(W900℃ )为75. 68%。在空气气氛下, T5
d 为466℃,W900℃ 为16. 39%。玻璃布/ BZ-H 复合材料在室温下的弯曲
强度、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为433 MPa、22 GPa 和24 MPa,在350℃下的保留率分别为40%、68%和54%。
SEM 微观形貌观察表明,BZ-H 树脂与纤维间具有良好的粘接作用,该特征赋予了复合材料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并采用模压工艺制备了玻璃布/ BZ-H 复合材料。制备的BZ-H 树脂在70 ~170℃有较低的黏度和聚合温度、
较少的放热量及良好的固化工艺性。其固化物的Tg 为354. 7℃。在N2 气氛下,T5
d 为460℃,900℃ 的残重
(W900℃ )为75. 68%。在空气气氛下, T5
d 为466℃,W900℃ 为16. 39%。玻璃布/ BZ-H 复合材料在室温下的弯曲
强度、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为433 MPa、22 GPa 和24 MPa,在350℃下的保留率分别为40%、68%和54%。
SEM 微观形貌观察表明,BZ-H 树脂与纤维间具有良好的粘接作用,该特征赋予了复合材料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MDI与PTMG-2000制备聚氨酯预聚体,对聚(异氰脲酸酯-噁唑烷酮)树脂(PISOX)进行增韧改性:考察不同I/E、不同预聚体添加量的树脂浇铸体力学性能的变化;并对最优配方进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和DMTA测试,比较改性前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变化;利用SEM观察改性前后微观形态的变化,推测增韧机理。结果表明,I/E=1.8、添加15%预聚体时树脂浇铸体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冲击强度分别为60.92 MPa、2 295 MPa、6.40 k J/m2;利用该基体制备复合材料,具有比未改性体系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界面性能,且聚氨酯预聚体的引入对树脂在高温下的耐热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258℃左右;对比改性前后体系固化物的微观结构,改性后的体系呈两相结构,橡胶相起到吸收冲击能和终止裂纹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韧性。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混合硝酸酯(NG+DEGDN)和2,2-二硝基丙醇缩甲醛与2,2-二硝基丙醇缩乙醛混合物(A3)研究了增塑剂对3,3-二叠氮甲基氧丁环-四氮呋喃共聚醚(BAMO-THF)复合推进剂燃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G+DEGDN增塑的推进剂燃速和力学性能均优于A3。另外,研究了一种有机过渡金属燃速催化剂(代号OME)对BAMO-THF复合推进剂性能的影响。在显著提高BAMO-THF复合推进剂燃速同时,OME还可提高该体系力学性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OME与粘结剂中叠氮基团存在作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