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概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雷  张柏楠  郭斌  左光  石泳  黄震 《航空学报》2015,36(3):703-713
在"神舟"载人飞船进入成熟稳定期后,中国有必要尽早启动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的论证和研制。本文对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技术方案特点、新的设计理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适应多任务、降低运营成本、钝头体气动外形、更高安全可靠性以及新型轻质材料使用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技术发展趋势。初步分析了中国发展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近地轨道、载人登月、载人登小行星、载人登火星等任务需求,基本确定了新一代飞船的总体性能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途径,初步提出了两种方案设想,为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未来载人登陆火星任务,比较了化学推进、电推进及核推进的优缺点,指出核热推进是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首选。简述了美国和俄罗斯在核热推进的研究进展,指出核热/发电双模式是未来载人登火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近地轨道5次对接、人货分离载人登陆火星构想。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单台推力15 t,比冲940 s载人核热发动机并提出我国核热火箭2016—2035年发展研究规划。  相似文献   

3.
针对载人登陆火星任务需求,基于核热推进大比冲、高能量转换效率和低风险的优点,设计了8次地面发射、5次近地轨道对接、人货分离任务构架,并提出了总推力为450 kN的核热推进总体方案;最后依据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对核热发动机及增压输送子系统系统组成和参数分配进行了详细设计,载人登火任务核热推进系统方案没有超过我国现有航天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马广富  龚有敏  郭延宁  高新洲 《航空学报》2020,41(7):23651-023651
随着火星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探测任务的不断推进,载人火星探测在未来将会成为火星探测的重要手段。首先,回顾了无人火星探测任务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了部分无人火星探测器进入、下降与着陆(EDL)过程的参数。然后,结合无人火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和载人航天再入过程,梳理了载人火星探测的特点及需求,系统地总结了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载人火星探测研究进展以及技术储备。接着,归纳了载人火星探测的体系构成、集结方式和主要的技术挑战。最后,概括了载人火星EDL过程面临的难题,重点阐述了EDL的导航、制导与控制(GNC)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空间恶劣热环境和微重力环境下推进剂大量蒸发损耗及推进剂的气液两相混合等问题,低温推进剂在轨贮存与管理系统应具备绝热、贮箱压力控制、推进剂管理、热量转移及制冷等功能。以载人月球探测任务、载人火星探测任务中低温轨道转移级为背景,阐述了低温推进剂在轨贮存与管理系统的方案:低温贮箱采用泡沫+多层隔热材料复合结构、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V20型杆系连接支撑结构、可充填式启动篮推进剂管理装置等方案;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中低温轨道转移级压力控制可采用推进剂沉底排气方案;对于载人火星探测任务,低温轨道转移级压力控制可采用热力学排气方案,并采用低温制冷机主动制冷。  相似文献   

6.
2014年国外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国外主要航天国家继续大力推进新一代载人航天系统的研制,载人航天与深空探索领域取得诸多显著成果。对美国而言,能力驱动成为推动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多目标选择成为其下一步探索的主要特点。月球没有放弃,载人小行星重定向方案逐渐明晰但备受质疑,火星始终作为其可预见的载人空间探索的最终目标。面对国内是否继续发展载人航天的争论,美  相似文献   

7.
飞往火星是人类多年的愿望。经过几十年努力,人类对火星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21世纪,各航天大国都制定了新的火星探测计划,又一次掀起了火星探测热潮。目前,俄罗斯、美国和欧空局正在协商合作,并计划在2014~2015年实现载人火星登陆  相似文献   

8.
针对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和火星基地建设过程中对风力资源利用的需求,回顾了人类对火星大气与风的探测历史,总结了火星风力资源的赋存与分布情况,着重对火星风力资源的利用途径如风力发电、风滚草探测器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火星风力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未来火星风力资源利用的展望:需要加强对火星大气环境与风力条件的探测,为风力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合火星环境条件开展风电设备的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在火星风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火星风力资源利用的新思路,需要在火星探测与开发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利用火星资源。  相似文献   

9.
火星进入减速器技术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爽  江秀强 《航空学报》2015,36(2):422-440
随着火星着陆探测任务的不断推进,火星采样返回、载人登陆火星和火星基地等任务要求能将更大、更重的探测器着陆到火星表面,这就需要在火星大气进入阶段进行高效减速。基于以往成功的火星着陆探测任务,首先系统地回顾了火星进入段气动减速技术的发展历史;然后,结合火星进入过程的特点阐述了火星进入段减速设计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接着,系统地总结了充气式气动减速器、可展开式气动减速器和超声速反推减速器的系统构成和研究进展;最后,对这3种减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国外主要航天国家依据本国国情推进载人航天发展战略,规划载人航天未来目标与重点;运载火箭、飞船、发射场等载人系统取得诸多显著进展,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国际空间站主要成员国都已同意延寿至2024年,将为载人航天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以SpaceX公司等为代表的商业公司低地球轨道能力与技术不断成熟,并正在向月球、火星等低地球以远拓展;小行星、火星、木星等无人深空探测活动依然活跃,取得多项探测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载人火星任务中航天员的安全,有必要搭载辐射探测器对舱内的辐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在对载人火星任务辐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辐射探测器的测量指标并完成了基于两片硅传感器探头的探测器方案设计,包括探头设计和可变采样快门时间的采样设计。另外,针对人体组织与探测材料不同,测量数据无法直接用于航天员辐射损伤预估的问题,将人体组织近似为水,分别给出了辐射剂量、传能线密度在硅和水间的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基于在轨加注站模式的空间运输系统,分析了其执行地球空间任务、载人月球探测任务、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和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时采用的不同空间运输系统组合,对比了反推减速和气动减速两种方式,得到了具体的加注站及其空间运输系统的规模和数量需求。结果表明基于在轨加注站的整个空间运输系统规模和在轨加注规模有限,数量可控,可实现性强,利用两个加注站和有限数量的空间转移运载器就能满足多种空间探测任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捕获制动控制技术方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外天体捕获制动过程是实现载人月球、火星等深空天体探测任务的关键步骤之一,捕获制动控制误差影响极大,捕获效果直接决定着整个任务的成败。对国内外月球和火星天体捕获制动过程的控制技术进行了调研,对捕获制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为我国相关探测任务的捕获制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载人深空探测和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定居与开发对生保物资持续再生供应的需求,基于国内外多年的载人航天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研究经验和我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形势,提出未来我国月球基地环控生保系统的基本规模、驻留人员和时间等边界约束条件设想(乘组规模约为6人,大气、水、食物及废物循环闭合度分别为100%、100%、95%和95%),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其中大气、水、食物和废物等物质流配置的分析与计算,并提出其动态平衡调控方案。该工作以期为将来在我国的月球基地等环控生保系统中实现物质流的长期高效与安全可靠调控发挥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地空间辐射主要包括银河系宇宙线(GCR)、太阳高能粒子(SEP)、南大西洋异常区辐射带粒子(SAA)和由地球大气层散射引起的反照质子和中子.空间辐射造成的航天员辐射风险是载人航天重要关注对象.讨论了空间辐射和辐射对航天员的危害,报道了近地轨道辐射测量结果、基于辐射传能线密度(LET)观测谱和辐射风险截面的辐射风险评估LET谱方法、载人火星飞行的辐射风险以及辐射危害的应对措施.并用辐射风险计算的LET谱方法获得了地面环境辐射和火星之旅辐射风险,结果与其它方法获得的辐射风险吻合.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大型星际货物运输等的空间动力问题,开展核热推进技术系统循环方案展开对比分析。根据文献调研结果,确定了热抽气循环、冷抽气循环和膨胀循环等3种核热火箭发动机系统循环备选方案,根据自编核热火箭发动机参数平衡计算软件,针对10 t推力的核热火箭发动机应用背景,对上述3种方案进行系统参数平衡计算,得到各方案详细的热平衡工作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对3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在相同初始设计条件下,膨胀循环方案推力和比冲均最高,性能最优越,可以作为今后核热火箭发动机系统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期近地载人或者深空载人探测活动对人工重力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流体驱动的载人航天器人工重力新方案。基于旋转动力学分析了离心方法中作用力参数的影响,在电磁流体驱动产生人工重力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载人航天生理学研究评估的航天员在人工重力环境下舒适域范围设计了0.3g、0.5g和1g人工重力参数,讨论了不同人工重力需求下电磁流体环关键参数,并与传统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地面试验项目MARS500第三阶段已于2010年6月3日开始。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来自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共6名志愿者进入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全封闭试验舱,开始了为期520天的模拟体验太空旅行及环绕火星的有趣生活。试验共分3个阶段:前250天从地球飞往火星的虚拟飞行,30天火星地表停留,240天返程,总共持续520天。由于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火星着陆到返回地球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近500天时间,因此,这一项目被称为"MARS500"。试验初步确定了70余个实验项目,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了解长期密闭环  相似文献   

19.
载人小行星探测器系统方案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载人小行星探测的飞行任务模式,提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器的系统组成方案,探测器由乘员舱、登陆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描述了各舱段的主要功能及指标。对乘员舱进行了系列化的设计,并基于不同的乘员舱配置,提出了4种探测器系统方案。依照探测器总质量最小的原则,提出了探测器系统方案选择的流程,并举例对系统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说明,对乘员舱系列化设计的优势进行了讨论。最后,给出了对部分小行星实施载人探测的探测器系统方案和总质量估计。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传统载人登月方案中重型运载火箭难以研制、交会对接窗口选择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的基于地月L1点的载人登月方案设想。基于对圆形限制性三体模型和地月三,点特性的分析,将载人登月任务划分为不同的飞行阶段,研究了载人登月任务的规模、系统组成以及各舱段的质量分配等。通过与基于环月轨道方案各参数的分析和对比,提出通过付出较小代价将基于环月轨道的载人登月方案转化为基于地月,L1点的载人登月方案的方法。结果分析表明,经方案转化,不但能充分发挥地月L1点的优势,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节省燃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