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速度分布的纵向碰撞危险REICH模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缩小间隔标准,提高空域容量和减少航班延误。针对纵向间隔,为计算飞机间的纵向碰撞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首先,研究了飞机速度分布情况,建立了纵向碰撞概率模型;然后,以概率论为工具,根据纵向碰撞概率和REICH模型,建立了纵向碰撞危险模型,推导出了计算纵向碰撞率的方法;并利用概率论中的3 s法则,分析了初始距离、纵向碰撞概率、飞行时间以及飞机速度均方差等对纵向碰撞率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和分析讨论得出130 km的纵向间隔安全可行,可为确定航路飞行过程中飞机间纵向间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我国空域骨干航路拥挤不堪,一些支线航路的利用率却很低,单向循环航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其进行安全评估是划设航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总结EVENT理论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单向循环航路和混合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进行比较分析,推算出目标安全等级下单向循环航路容量,并对单向循环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单向循环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远低于混合航路侧向碰撞风险,且未来10年均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Event的侧向碰撞风险改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vent模型是一种基于长方体碰撞模板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用该模型评估所得的碰撞风险概率过于保守。将碰撞模板改为圆柱体,建立了基于碰撞圆柱体的Event模型。在相同条件下运用Event模型和改进的Event模型对平行航路的侧向碰撞风险进行了评估计算,后者的碰撞风险是原Event模型碰撞风险的86.9%,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碰撞风险评估更精确,能够为中国平行航路的开辟进行安全评估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侧向跑道相关运行模式下航空器进离场安全间隔问题进行碰撞风险评估。为保证航空器之间的安全运行,对机场侧向跑道运行模式进行分析,计算两跑道航空器之间的动态间隔,并考虑导航误差、速度误差等因素建立位置误差碰撞风险模型。以成都天府机场侧向跑道为例,利用MATLAB软件对航空器间的碰撞风险进行仿真,并进一步得到碰撞风险值与侧向跑道汇聚交叉角度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起降相关运行模式下,当终端区航空器起始水平间隔距离为6 km,侧向跑道交叉角度为90°时,总的碰撞风险为5.14×10-9,满足航空器之间安全水平要求,且随着侧向跑道汇聚交叉角的增大,跑道上两架航空器的碰撞风险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确定平行航路安全间隔和评估碰撞风险,分析了平行航路侧向碰撞风险影响因素,在Reich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飞机在CNS性能环境下的定位误差模型,推导出基于CNS性能的平行航路侧向重叠概率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对平行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进行了安全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所给定的CNS性能在平行航路飞行环境下是安全的,因此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交叉航路飞行间隔安全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叉航路上初步研究了碰撞风险模型,从冲突区域模型、概率论模型、Event模型、Reich及其改进模型等5种碰撞风险模型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使用范围及建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飞行间隔安全评估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CNS性能的飞行间隔安全评估,防撞系统如何减少碰撞风险以及人为因素对碰撞风险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空域容量是空域管制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准确预测和评估对安排航班时刻、实施管制服务具有参考价值。根据管制员工作负荷的自相关增长规律,首次提出了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的空域容量评估方法。以国内西部某机场为例进行空域容量评估研究,通过仿真验证,ARMA模型很好地评估了空域容量,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三维战术训练空域规划是对空域的合理规划利用,人工排样已经无法保证空域的安全有效利用,寻找高效快速的算法对于提高空域利用率和训练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结合空域特性,将整个空域划分为立方体单元,构建相应的训练空域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来寻求最优方案,剔除了大量不可行解;通过实例仿真验证该空域规划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空域模型是合理和有效的,提高了空域规划的速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飞行间隔安全评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肖豪  李冬宾  李雄 《航空学报》2008,29(6):1411-1418
 首先概述了飞行间隔安全评估研究中常用的概念,然后从REICH模型、交叉航路模型、概率论模型、随机分析模型、EVENT模型和RASRAM模型6种常用碰撞风险模型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范围,分析结果表明飞行间隔安全评估中的关键问题为:模型的限制、管制意图和安全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飞行间隔安全评估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自由飞行下的碰撞风险安全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自由飞行的概念以及国内外对其研究现状,分析了Reich模型、RASRAM模型、随机分析模型、双冰球模型和Petri Net模型等5种常用碰撞风险模型,分剖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点以及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由飞行环境下的碰撞风险安全评估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自由飞行环境下碰撞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飞行是解决航路拥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自由飞行环境下对飞行碰撞风险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提出了自由飞行环境下影响飞机定位误差的主要因素;以概率论为工具,建立了自由飞行环境下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分别量化评估了各个主要因素对自由飞行环境下碰撞风险的实际影响度。得到的评估结果表明,碰撞风险模型能有效地对自由飞行环境下的碰撞风险进行评估,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最后进近及复飞阶段航空器与地面障碍物之间的碰撞风险的计算方法,结合航空资料汇编中上海虹桥机场的相关信息,利用碰撞风险模型对机场的主要障碍物进行了碰撞风险计算,并分析了障碍物宽度、障碍物高度、障碍物X位移和Y位移等四个参数的变化对碰撞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虹桥机场的障碍物碰撞风险小于安全目标水平,超障高满足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碰撞风险随障碍物高度增大而增加,但当宽度到一个临界值后不再增加;随障碍物宽度增大而增加;随X位移增大而减小;当Y位移为0时,碰撞风险值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从飞机的安全间隔保障和空中避撞告警,以及飞机的地形避撞和近地警告两个问题的现有手段和正在发展中的某些新概念、新技术出发,说明交通和地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更好地增强机上信息环境,发挥交通和避撞的告警和显示功能,提高自治飞行(AutonomousFlight)能力;在未来空域环境中过渡到飞机避撞责任由驾驶员和管制员双方分担。重点介绍机载间隔保障系统(ASAS)概念,其所用的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和驾驶舱交通信息显示(CDTI)技术,此外也介绍预测型近地警告和利用地形数据库的仿前视地形复现技术。  相似文献   

15.
飞行运行风险的定量评估对于民航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航段风险评价系统。该系统将大量飞行情景参数直接作为飞行风险评估的基础,通过飞行能力评价体系获得飞行运行风险度经验数据,并使用神经网络实现了任意飞行情景的风险度拟合运算。经过真实航班飞行数据的测试和飞行品质监控系统的验证表明,该系统可为进近着陆阶段任意时刻的飞行运行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航路飞行过程中管制员与飞行员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管制员和飞行员操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量化管制员和飞行员飞行操作中的可靠性,并利用概率知识建立基于管制员和飞行员的可靠性平行航路碰撞风险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对平行航路碰撞风险进行评估,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自由飞行是解决航路拥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自由飞行环境下对飞行碰撞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模糊事故树分析法和各因素对飞行碰撞风险的影响分析建立了自由飞行环境下的飞行碰撞事故树;其次通过计算最小径集、最小割集和结构重要度来分析基本事件对引起飞行碰撞发生的影响程度;最后利用三角模糊函数模糊化处理基本事件估计概率,计算得到的评估结果表明,方法能很好地对自由飞行环境下的碰撞风险可能性分布进行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