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航天飞机S波段通信系统为航天飞机提供了经由地面航天跟踪和数据网(GSTDN)的直接对地通信或经由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经同步卫星转发轨道器的信息)的对地通信能力。S波段通信是航天飞机任务从发射到再入/着陆各阶段直接对地和经由TDRSS的主要通信线路。在轨道段,当TDRSS的Ku波段通信不能使用,轨道器姿态不利于Ku波段通信,或载荷舱门关闭时,轨道器都得使用S波段线路。本文介绍航天飞机S波段通信功能要求、轨道器上通信设备结构和NA-SA的S波段通信网。阐述了需要在S波段设备研制中采用专门新技术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其中包括(1)数字式话音△调制,(2)卷积编码/Viterbi解码,(3)使用Cost-as环路接收机的临界相位调制指数,(4)连续波调频的最佳数字数据调制参量,(5)副载波测距和时分复用数据信道的交调效应,(6)射频覆盖,(7)低信噪比下的解扩技术。本文评述了这些独特新型通信信道的性能,给出了性能分析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航天飞机是具有空间飞行器和飞机特性,可重复使用的一种空地运输工具,它是美国八十年代初开始试飞的新型载人航天任务。整个任务期间,要经历动态环境差异极大的发射入轨、在轨飞行、会合对接和返回着陆等阶段,因而对其的通信与测控也显得十分复杂。本文说明了这些特点,并分阶段介绍了航天飞机任务对通信测控的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测控和导航手段。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参与航天飞机通信测控的现有和未来的各系统以及有关的各航天中心。  相似文献   

3.
姜清伟 《推进技术》1987,8(1):39-42
本文着重讨论姿控发动机用四氧化二氮与一甲肼或偏二甲肼组合的推进剂的性能,提出了航天飞机姿态控制系统研制中的技术难点.并对国外航天飞机反作用控制系统作了部分介绍.  相似文献   

4.
任新民 《推进技术》1988,9(1):1-11,90
本文是任新民同志1987年9月在航天部推进专业会议上的讲话,主要介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飞机计划、航天飞机Shuttle 2的设想以及美国对研制大运载系统及动力装置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5.
NASA哥达德航天中心 (GSFC)正在进行一项被称作“将任务作为Internet节点来操作 (OMNI)”的计划 ,以验证将Internet通信技术用于空间通信的可行性。其目的是为将来的空间任务提供全球寻址能力、标准网络协议及Internet应用能力。 2 0 0 2年 8月进行的航天飞机飞行对这样的通信结构和操作概念进行了配置和测试 ,该实验被穿插在一项称作“航天飞机上的通信导航论证 (CANDOS)”的任务中进行。该任务使用装在航天飞机舱内的一部小型可编程收发机 ,与NASA地面跟踪站以及NASA中继卫星系统进行通信。这种收发机包括一个运行Lunix操作系…  相似文献   

6.
前言航天飞机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力求低成本、常规和低轨远程飞行。从1969年至1973年,在设计研制航天飞机的同时,曾对某些防热系统进行了评定。当时,考虑了金属防热屏、烧蚀材料、快速冷却系统和氧化硅陶瓷防热系统。以前的再入飞行器(包括阿波罗飞船)所用的烧蚀材料,都能在再入条件下防护航天飞  相似文献   

7.
航天飞机的气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分析了各种航天飞机方案的气动要求,讨论了总体方案对气动外形的影响。接着根据美国航天飞机的飞行试验结果,研讨了研制航天飞机必须要解决的气动力和气动热问题。重点分析了风洞试验数据和飞行试验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别的原因。最后,对在我国开展航天飞机的气动研究和试验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小号 《推进技术》1991,12(5):33-33
欧空局三大计划之一的赫尔墨斯航天飞机第一研制阶段已于去年底结束,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确认了该机和整个系统的技术经济条件,明确了该计划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已有6架航天飞机先后升空,其中5架是美国的。目前,美国一方面改进现役航天飞机,另一方面着力开发第二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所需技术,准备研制下一代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取代现役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航天飞机退役时间的迫近,NASA正在全力发展作为替代方案的新一代航天运载器--载人运载火箭(CLV),并希望缩减研制费用和实现新老系统之间的平稳转换.按照NASA的设想,将用CLV和"载人探测飞船"(CEV)的组合代替过去的航天飞机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相似文献   

11.
航天飞机轨道器的射频系统和数据业务包括以下内容:一台S波段相位调制(PM)发射/接收机、一台Ku波段发射/接收机、两台独立的S波段调频(FM)发射机,一台S波段载荷询问发射/接收机以及一台Ku波段交会雷达。另外,轨道器通信设备和数据系统还包括:一个计算机系统(作为载荷和射频系统之间接口的专用处理器)以及电视和磁带记录系统。地面保障系统包括地面航天跟踪和数据网(STDN)、航天指控中心(MCC)和载荷操作控制中心(POCC)。轨道器处于再入飞行轨道时,用五台雷达进行跟踪,用国内通信卫星将NASA跟踪系统连接起来。建立的话音通信系统可同时提供两条独立的双向话路,“测站会议和监视装置”可以在遍布世界的370个话音终端之间完成交换任务。航天飞机要经过四次飞行试验,进行约1100项实验。试验结束后,航天飞机将进入实用阶段:为付款的用户把卫星和其它设备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无线电导航和通信设备在航天飞机导航中的作用。按照无线电导航系统各自保障航天飞机空间操作的能力一一介绍。评述了从传统跟踪设备到中继卫星和导航卫星导航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前言目前,航天飞机已成为世界上一种倍受重视的新型航天器和航天武器。在美国,它已成为整个空间事业的研制重点。1978年,它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水平着陆飞行试验,并将于1981年进行第一次垂直发射和载人飞行试验。目前,苏联也已研制了航天飞机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目前对航天飞机计划中的通信和跟踪无线电线路所作的射频覆盖分析和性能评价工作。综合应用轨道、天线数据、地面站和航天飞机硬件特性以及射频线路数学模型,预测航天飞机的三个基本飞行段的射频线路性能——上升段、在轨段和返回段。结果表明早期设计有许多不足,需要重新配置地面站。目前,性能已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Clipper“快船”概念气动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新型高效低廉的运输工具,把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已成功实现载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包括研制周期长、造价昂贵的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和结构简单、一次性使用的载人飞船两类.为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设计介于航天飞船和航天飞机之间的新型飞行器,集飞船和航天飞机特点于一体的升力再入飞船返回舱也许更为切实可行.俄罗斯联邦空问局提出的可多次使用"快船"概念值得关注,其升阻比高、机动性强、稳定性好、过载低、空间大、成本低,而且可以部分重复使用,代表了未来低成本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航天飞机推进系统的材料和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美帝苏修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及加紧战备竞赛,都在制定新的航天计划和研制新型航天器。美国七十年代航天计划中,重点是研制航天飞机,认为它不仅是航天运输系统的关键,而且是未来的航天飞机——航天站——轨道间飞船整个航天体系的中心环节。苏联前一阶段则集中主要精力发展航  相似文献   

17.
(一)研制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发动机,要求能够载入在宇宙中飞行并能够回收和重复使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可靠性.美国在航天飞机的飞行中,除了最近“挑战者”号因故障失败以外,以往的飞行试验都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美国NASA和空军的几家研究试验机构正在着手对几种火箭发动机进行关键性的试验.这些试验将加快NASA的X-33和X-34有翼试验火箭及波音公司的“德尔它”4渐进一次性运载火箭(EELV)将要使用的三种先进低成本推进系统的研制.这也是2O多年中美国首次研制新的大型火箭推进系统.7O年代末,美国研制了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此后再没有实施过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制计划.新发动机研制试验计划将使NASA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和空军研究实验室推进部的推进技术研究试验再度活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美国航天飞机和国外研制第二代重复使用轨道器对主发动机系统、主推进剂贮箱、防热系统的材料选择以及有关的关键工艺问题进行了探讨。 美国航天飞机发动机所出现的故障中,尤以燃料管产生裂纹最为突出。由此可见,为确保轨道器重复使用,对各零部件正确选材并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以使其有足够的强度与寿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波音与航天系统/洛勒尔公司达成协议,将用11枚“德尔它”11火箭为全球星公司发射28颗卫星,今年发射6颗,明年发射一颗。“德尔它”火箭1998年为全球星公司向低地球轨道发射了首批8颗卫星。全球星公司计划通过一个由48个卫星组成的星座,提供移动和固定通信服务,洛勒尔公司是该公司中最大的股东,拥有42%的股份。另据报道,航天系统/洛勒尔公司正在研制一个大功率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平台,其能力几乎是现有航天飞机的两倍,它将能产生25千瓦的功率,处理150多个转发器。波音签订航天业务新合同@伟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