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射24小时地球同步卫星,一般需经两个阶段,首先将卫星送入过渡段轨道(亦称转移轨道),其近地距离较近,而远地距离与同步轨道一致。在过渡段轨道上飞行若干圈之后,于远地点再一次点火变轨,从而进入同步轨道。关于同步轨道的特征、摄动变化及其位置计算,已在文中详细阐明,本文将讨论过渡段的轨道变化。这一飞行段的定轨问题也是重要的,为了给出必要的信息,以便最后将卫星准确地送入同步轨道,必须使定轨达到一定的精度。过渡段轨道变化的特征这一飞行段的轨道的主要特征是偏心率大。如果用数值方法直接计算卫星的位置,就涉及到变步长问题;而用分析方法研究其轨道变化,将遇到一定的困难(当积分轨道变化方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TDRSS(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中继卫星(地球赤道同步卫星)至用户星(被跟踪航天器)的测距、测速资料,给出了这种星-星跟踪定轨的条件方程。根据星-星跟踪定轨、星-星跟踪和星-地跟踪混合定轨的各种情况(是否同时确定中继卫星轨道,一颗或几颗中继卫星等),给出了不同的测轨流程和方法。为了进行仿真计算,本文针对TDRSS的具体情况,给出了生成仿真观测资料和相关数据的方法,分析了仿真计算的功能。初步的部分试算表明,星-星跟踪对提高我国用户星的测轨精度确实具有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地球赤道同步卫星(中继卫星)的测轨精度,可以大大简化TDRSS用户星的测轨流程,有利于用户星的轨道确定。  相似文献   

3.
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即 (1)如何选择轨道参数,使卫星轨道面的变化保持与太阳运动同步以及对地面扫描的覆盖问题; (2)在“同一”定点经度部署两颗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中卫星轨道变化与单星情况的差别以及两星相对距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同步系留卫星系统使同步轨道资源从一维弧段扩展成为二维圆盘。每颗系留卫星都相隔几千公里,沿本地垂线排列,稳定在同步轨道速度高度。据估计,该系统应用于通信系统,与传统的同步卫星轨道系统相比,卫星的数量将增加13倍;通信能力将增加17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TDRSS(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两颗中继卫星(地球赤道同步卫星)的双差分数据,给出了确定用户星(放跟踪航天器)轨道的一种方法。由于减小了中继卫星星历误差对用户星位置误差的影响,消除了中继卫星仪器误差,特别是完全消除了中继卫星、用户星和地面站问的任何时钟误差的影响,因此,对提高用户星测轨精度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即(1)如何选择轨道参数,使卫星轨道面的变化保持与太阳运动同步以及对地面扫描的覆盖问题;(2)在“同一”定点经度部署两颗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中卫星轨道变化与单星情况的差别以及两星相对距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广龙 《国际航空》2002,(1):61-63
1980年7月,印度首次发射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1994年10月,印度首次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把重870千克遥感卫星送入高82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这使印度成为第6个具有大中型卫星运载能力的航天大国。2001年4月,印度成功地将新一代火箭,即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将重达1540千克试验卫星送入对地同步轨道,此举使印度成为第6个能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发射静止卫星的关键技术在于使卫星由转移轨道经漂移轨道进入静止轨道(变轨技术),最后使卫星静止于指定的经度(定点技术)。从卫星用户的角度来看,重要的问题是卫星进入静止轨道之后的位置保持和定点管理。国际电联规定,通信卫星定点经度的变化范围不能超过±0.1°;对今后某些区域性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9.
NASA将利用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对地球卫星进行跟踪和通信。本文评述了利用TDRSS为航天器导航的能力。用加权最小二乘批处理技术拟合跟踪测量值,得到东TDRS卫星和几个用户航天器的轨道解。所研究的用户航天器有太阳峰年卫星(SMM),陆地卫星-5,地球辐射预算卫星(ERBS)和太阳散逸层探测器(SME)。以相继轨道解的一致性作为度量,评定了东TDRS卫星的轨道精度。将TDRSS跟踪获得的用户航天器轨道与同一时间由地面跟踪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确定了用户航天器的轨道精度。研究了跟踪测量值特性和摄动力模型计算对轨道解的影响。介绍了东TDRS卫星和用户航天器的轨道确定结果,对这些结果进行的分析和评价以及由此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工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的“长征”火箭系列.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长征火箭开始走上国际市场,并在1990年4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商业发射服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九次成功发射的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科学实验9号”、“科学实验10号”和“科学实验11号”,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入轨。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地面高度: 230 公里远地点地面高度: 1610 公里轨道倾角: 59.4 度运行周期: 103.4 分钟“科学实验11号”卫星,由于它的面质比特别大,因此轨道寿命很短,已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六日陨落。它在空间总共运行约六天,86圈多。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系统,根据国家任务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进行了重点的光学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积累了具有丰富轨道信息的大量观测资料,取得了对特大周期变率的卫星进行准实时测轨预报的实践经验。本文就是一份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2.
我国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5月12日零时17分由新型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4分钟后,卫星进入近地点2O9千米,远地点36194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控制下,星上远地点发动机作了三次点火,变轨成功,使卫星顺利进入准同步轨道,并已最终将卫星定点在距地球35786千米高度的东经125度赤道上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较大的运载火箭,这种型号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1984年4月,美国用航天飞机发射了第一颗 TDRS 卫星。随着这颗卫星的成功部署,开创了通过同步卫星对中、低轨道航天器进行跟踪和数据通信的新时代。这颗卫星目前有一副 S 波段单址天线有些故障,但从总的工作情况来看,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美国航空航天局共花了10亿美元,十多年时间研制并部署这种天基测控系统。这种新型  相似文献   

14.
对于航天工程而言,无论是航天器的发射,卫星轨道设计,地面测控系统的跟踪、定轨和预报.还是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的轨道控制策略等,均需了解卫星轨道变化的规律。为此,本文对人造卫星(包括中心天体为快自转天体和慢自转天体两种引力源的绕飞轨道器)的轨道变化特征以及轨道寿命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为各种应用提供简明信息。  相似文献   

15.
测控总体美国战略导弹的研制性飞行试验转到西靶场进行(简讯)一种测定精密惯性制导系统性能的方法九十年代的经卫星中继的跟踪和数据采集高级靶场测量飞机的改进及现代化计划远方跟踪站所用的小型计算机程序全球定位系统用作洲际导弹制导鉴定工具的测量性能美国东靶场在改造中(简讯) (一)P .80 (三)P .37一47 (三)P .78一87(三)P .57一67 (四)P .52一64(四)P .93一104(四)P.9.封三卫星轨道测量 用单站跟踪数据确定静止卫星轨道 一有阻力的经典二体问题的分析解同步卫星过渡段轨道阻力效应的量级估计人造卫星大气阻力摄动中阻力函数用电视…  相似文献   

16.
“长征”火箭是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它有4个系列12种型号,适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各种卫星。至2000年底,“长征”火箭进行了65次发射,使49颗国产卫星和飞船升空。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新一代火箭,并进行了大量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7.
针对考虑回归周期、重访周期及地面站接收数据冲突等多约束条件下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多星组网问题,开展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组网优化研究。通过分析太阳同步回归轨道运动特性与星下点的关系,构造了回归周期内轨道的访问序列,建立了卫星半长轴、相位差与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关系;结合组网卫星有效载荷指标参数,分析了回归周期、重访周期与访问序列的关系及极值;将组网卫星的访问序列作为优化参数,采用二进制编码方式建立综合适应度函数;设计了遗传算子并通过种群繁殖得到优化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设计出满足约束条件的组网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简讯     
韩国将建卫星跟踪地面站2005年7月14日,韩国科学技术部宣布,将在该国最南部的Jeju岛建一卫星跟踪地面站。这是韩国为具备本土的航天发射能力,近日推出的又一举措。Jeju岛的地面跟踪站获得了330亿韩币(3千万美元)的经费支持,将于2006年建成。届时该地面站将可跟踪高度为3000km的卫星,可接收2000km外的卫星信号。2003年,韩国批准了1500亿韩元,用于建设Goheung火箭发射场。该火箭发射场位于韩国本土的南部海岸。目前运载火箭正由韩国宇航研究院开发,该火箭可将重100kg的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韩国的首次发射计划暂定于2007年。Spacenews2005年…  相似文献   

19.
自前苏联在1957年发射震惊西方的世界上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以来,人造卫星做得越来越大,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已在使用重量达15吨级的情报卫星,商业同步卫星的重量已增长到5吨。但是低地轨道卫星和中地轨道卫星最近又有变小的趋势,这些卫星具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而且数十颗甚至数百颗类似的卫星可相互联系在一起,以便在24小时内覆盖全地球。因而卫星有向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地球同步卫星的尺寸继续增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带宽和功率要求,例如,洛勒尔公司计划发展一种25瓦、150转发器的模块式卫星平台,称为“20…  相似文献   

20.
为研制导弹预警卫星,美国早在1985年起先后发射了“米达斯”、461、266、949等十几颗试验卫星,但这些早期预警卫星均不能将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和高空云层反射的太阳光区分开,只能发现热点,不能跟踪。后来经过大量研究,在70年代初把“国防支援计划”(DSP)导弹预警卫星送上太空。DSP卫星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共发射了7颗,第二代发射了8颗,从1989年6月开始陆续发射第三代DSP(即Block-14)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