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低速轴流压气机五个轴向间距下的压气机特性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轴向间距对压气机失速点流量,以及对压气机工作于多团旋转失速流量范围的影响,论证了静子在轴流压气机中具有抑制扰动波发展以及增强气动稳定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转静子之间轴向间距的减小,静子的增稳作用增强,压气机的失速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预估轴流风扇/压气机特性和不稳定边界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考虑雷诺数影响的“基元叶栅法”计算轴流风扇/压气机特性,并利用C.C.Koch提出的“有效静压升系数法”预估轴流风扇/压气机的不稳定边界。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模拟了从地面到20 000m高空的雷诺数变化,对一个五级高压压气机在不同雷诺数下的特性及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轴流压气机的特性和稳定性都随雷诺数的降低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空气系统从高压压气机中引出的气流已达到主流流量的3%~5%,然而空气系统引气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以低速单级压气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引气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机理设计了6种引气结构,并针对其中1种引气结构进行了5种不同引气量的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引气结构和引气量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角区大分离的静子,端壁引气可以较小的引气量获得压气机总压升和稳定工作裕度的全面提升.而且端壁的引气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存在最佳值.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压气机温升效率和扭矩效率之间差异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上,本文对带级间引气的高压压气机两种等熵效率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级间引气参数对压气机两种等熵效率修正的影响程度,并开展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压气机存在机械传动损失,使扭矩效率总是低于温升效率;引入级间引气参数修正前后的压气机温升效率差异不大,变化幅度在±0.5%以内;但引入级间引气参数修正后的压气机扭矩效率明显降低,但相对下降幅度不超过总引气率,降低程度与引气率和引气所在级位置相关;当压气机进口侧进行较大流量的级间引气时,应对扭矩效率进行修正,否则可能出现扭矩效率大于温升效率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针对压气机实验系统 Helmholtz共振频率的研究对于建设压气机试验系统及研究压气机流动不稳定现象均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跨声速压气机试验系统为背景,通过拆除该压气机试验系统的稳压箱、格栅等部件以及更改该试验系统的几何尺寸,分析该型压气机试验系统 Helmholtz 共振频率的影响因素;同时引入了Duct-Compressor-Plenum模型理论,对该压气机试验系统进行相应的模化,并对其系统 Helmholtz 共振频率进行相应估算。结果表明:在该类型的跨声速压气机试验系统中,压气机前端的稳压箱及稳压箱之前部分主要作用是为整个试验系统提供均匀的进气环境,而对系统 Helmholtz 共振频率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在跨声速压气机试验系统Duct-Compressor-Plenum模型模化过程中,不应将稳压箱及其之前部件进行模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叶片稠度对压气机最大有效静压升的影响,针对某单级低速压气机,通过改变转静子叶片数,构建了不同叶片稠度的压气机模型,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稠度情况下的压气机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静子叶片数的增加能够抑制附面层分离,拓宽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压气机近失速点的压比增大,压气机的最大压升能力增强,其最大有效静压升增大;转子叶片数的增加能够抑制气流分离,减小流动损失,从而使得近失速工况下压气机效率和压比增大,压气机近失速点压升能力增强,其最大有效静压升增大。通过对叶片数不同时各压气机的最大有效静压升系数与Koch最大有效静压升预测曲线的对比,从数值模拟的角度验证了以最大有效静压升作为压气机稳定性判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某高速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叶顶微喷气不同设计参数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的流动机理。研究的叶顶微喷气不同设计参数主要包括喷嘴轴向位置、喷气流量和喷嘴直径。首先,在高速轴流压气机试验台上试验测试了实壁机匣试验件以及7种具有不同设计参数的叶顶微喷气试验件,以阐明叶顶微喷气不同设计参数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叶顶微喷气对压气机叶顶流场的影响,揭示了叶顶微喷气不同设计参数影响压气机稳定性的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喷嘴位于叶顶低速区上游时,压气机的失速裕度能够得到明显提升。对于喷气流量而言,喷气流量越大,压气机的失速裕度改善越大。对于喷嘴直径而言,更小的喷嘴直径可以形成更高的喷气动量和速度,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压气机的失速裕度。 相似文献
8.
离心压气机正转逆流是综合动力装置在应急动力模式下避免离心压气机温度过高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正转逆流时离心压气机的功耗,本文提出了角度大幅可调的扩压器叶片组合,并结合三维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扩压器叶片安装角大幅调节对离心压气机反向流动的影响。分析表明:扩压器叶片安装角调整对扩压器叶片通道和工作叶轮流动通道的影响很大,调整后流动分离区减少、减弱甚至消除了激波,流动更为顺畅;在气源压力和缝隙面积一定时,流量明显增加,但离心压气机的功耗反而变小。同样的反向气流流量下,调整扩压器叶片安装角能显著降低离心压气机的功耗,从而提高综合动力装置的功率输出。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轴流压气机试验中出现的第一级转子叶片振动应变信号突增现象,开展了不同构型探针支杆尺寸对压气机转子叶片振动特性影响的对比试验。通过对比不同构型探针支杆尺寸、不同安装布局下转子叶片振动信号的变化,证实了进口探针支杆尺寸是诱发转子叶片异常振动的主要原因。同时采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探针支杆尾迹诱发转子叶片共振的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支杆直径为10 mm的圆柱形探针诱发转子叶片发生整转速阶次激振的一阶共振,当探针支杆尺寸减小后,转子叶片振动响应水平显著降低。探针支杆诱发压气机转子叶片共振的扰动频率来源于支杆尾迹诱导频率与支杆通过频率的共同作用,支杆尾迹脱落涡会引起转子叶片进气攻角产生大幅值脉动。 相似文献
10.
涡流发生器能有效控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分离。为探明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设计了不同周向位置的涡流发生器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通过其产生的尾涡改变通道内的旋涡结构,加强端壁区的低能流体与主流的掺混,抑制角区分离的形成进而达到了改善流动的效果。相对于原型叶栅,在-3°~3°迎角下加入涡流发生器后损失系数降低了5%~14%,气流转折角提高2.49°~3.15°。相对于方案A,涡流发生器远离吸力面0.15倍栅距时,角涡强度增强,气动性能下降;反之,接近吸力面0.15倍栅距时会增加角区额外损失,其流动控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