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开关点预置最优SPWM变换器控制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开关点预置的正弦脉宽调制变速恒频电源,对开关点进行最优设定,使得输出电压性能优良。由于GTR的开关频率限制,传统的开关点预置控制方案为9块波开关点预置最优SPWM控制方案。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开关点预置SPWM控制方案的理论,并针对以IGBT作为主功率模块的变换器,通过提高斩波频率,采用17块波的开关点预置最优SPWM控制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输出电压质量和输出滤波器的谐振频率,减轻了输出滤波器体积重量,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用16位单片微型计算机MCS-96生成三相PWM波形的系统。借助16位微计算机的优越性能及较高的运算速度和处理精度,从而有可能运用Park矢量原理控制逆变器电压矢量的导通规律,使气隙磁通轨迹跟踪十分接近圆形的24边形。由此设计并生成的三相PWM波形接近三相正弦PWM水平,大大提高了异步电机调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该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灵活的控制系统,可提供各种要求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PWM式变压整流器和谐振式变压整流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零电压开关PWM变压整流器,它是PWM技术和零电压开关冷谐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功率开关器件的开关转换过程中采用零电压开关准谐振技术,即功率开关器件工作于零电压开关状态-软开关状态下,而能量传输的主要形式采用PWM技术,故具有PWM式变压整流器和谐振式变压整流器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PWM式变压整流器和谐振式变压整流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零电压开关PWM变压整流器。它是PWM技术和零电压开关准谐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功率开关器件的开关转换过程中采用零电压开关准谐振技术,即功率开关器件工作于零电压开关状态──软开关状态下,而能量传输的主要形式采用PWM技术,故具有PWM式变压整流器和谐振式变压整流器的优点。文中介绍了该变压整流器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其关键部分──全桥零电压开关PWMDC-DC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方法。该变压整流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性能好、输出电压稳定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应用于双极型功率晶体管的比例驱动电路,它具有优良的驱动特性,能有效地减小功率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及存储时间,电路设置互锁功能防止桥臂上下两功率管的共同导通,保证逆变桥功率管可靠工作及减小驱动电路对输出波形的影响,尤其适用于SPWM桥式逆变器中,该电路已获得成功的应用,文中对该驱动电路及驱动变压器铁芯的磁化状态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控制数控机床主轴的GTA-PWM直流调速装置,该装置以两处集成路芯片及一个GTR模块为核心,可实现手动调节或与数控系统相配合,控制机床的切削速度文中说明了用集成电路SG3524实现速度调节及过流保护功能的方法。给出了M57215BL驱动GTR模块的实验波形及调速响应曲线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软开关弧焊逆变器的控制技术,研制了一台弧焊软开关逆变器。给出了主电路的具体结构及其控制方式,研究了软开关的实现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相移PWM软开关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弧焊逆变电源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8.
由于功率器件的离散性,开关点预置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中含有直流分量,直流分量影响中点形成变压器和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除了制作逆变器时对功率器件进行适当选配外,还应采用单相闭环调节电路抑制直流分量的大小,本文分析了直流分量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介绍了直流分量控制的原理,并从功率管控制信号的修正和电路设计两个方面给出了直流分量调节系统的设计思想,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直流分量调节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是一种零电压开关逆变器。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式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它包含二级功率变换单元: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和逆变桥。本文详细分析了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的软开关工作过程及实现逆变桥软开关脉宽调制(PWM)控制的工作原理,讨论了二级功率变换单元的工作模式,输入输出特性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推导了电路特性与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设计电路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可以实施开环控制,谐振直流环节与逆变桥控制相互独立,使整个逆变器控制简单、便于实现。运用PSPICE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电路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0.
移相控制全桥变换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移相控制全桥主换器利用变压器的漏感和功率管的寄生电容来实现零电压开关,同时又实现了PWM控制,而不需要增加吸收电路。该变换器电路结构简洁,控制电路螽,是中大功率直直变换场合的理想电路拓扑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的跳跃式温度开关是跳跃膜片特性和双金属膜片温度特性的有机结合,即将普通的双金属片通过成形工艺加工成在温度作用下具有跳跃特性的双金属膜片,利用这种跳跃特性实现电源的接通和断开,达到温度控制的目的。文中还介紹绍了对该温度开关进行的各种检验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温度开关性能良好。可以替代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2.
在原有推挽正激软开关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软开关电路拓扑,使主管开关实现了零电流关断。减小了开关管的关断损耗;谐振网络不处于主功率回路中,谐振回路环流能量小;同时通过改变变压器辅助绕组的匝比,使主管电流应力和副边整流管电压应力在实现ZCS的前提下尽可能低,提高了变换器的可靠性。文中具体说明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谐振网络参数的设计准则,并给出了时比实验波形和详细的分析过程。通过样机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优.点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雷达测角用自整角机需要400 Hz正弦励磁信号。基于不对称规则采样法,采用高速DSP器件TMS320LF2407A实时计算生成SPWM参数。通过DSP丰富的片内资源,直接输出方向信号和半周SPWM脉冲,实现完整SPWM控制的目的,最终实现了雷达自整角机的励磁。实验表明,用DSP来实现SPWM励磁信号具有精度高、实时性好、结构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四桥臂三相逆变器的PWM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桥臂三相逆变器的结构,其三相负载可以是平衡的或不平衡的,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由于第四桥臂的加入,控制变得非常复杂。本文分析了三相逆变器的调制信号与输入直流电压的关系。讨论了中点电压这个关键量。分析了该技术电压利用率不高的缺点,提出谐波注入法解决了该缺点,谐波注入法可以输出幅值更高的基波,同时谐波不会影响输出电流,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PWM控制方案,该方案电压利用率高,并能带任意负载载。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适用于直升机俯仰与滚转机动分析的广义动态尾迹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现有的直升机操纵响应计算方法,给出的他轴耦合响应往往与飞行实测结果符号相反,这是由于仿真模型未计入机动时的尾迹弯曲。本文建立了尾迹弯曲的模型,推导出角速率与一次谐波入流分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对旋翼的广义动态入流模型进行了增广和修正;以某机型为算例,分析了直升机俯仰或滚转运动对他轴耦合响应的影响。本增广模型为通用模型,适用于任意机型,无需依赖特定机型的经验公式,即可正确计算直升机的他轴响应。  相似文献   

16.
全桥变换器中寄生参数对传导干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桥变换器为例,对其主要元器件的寄生参数进行测试,运用CADENCE软件提取印刷电路板上主要印制线的寄生参数。本文分析了全桥变换器主要寄生参数对电路噪声的影响,为开关型变换器的电磁兼容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SABER仿真环境中对传导性电磁干扰的噪声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寄生参数对噪声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瞬时值电流控制逆变技术比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电流瞬时值控制逆变器有多种实现方案.本文从系统稳定性、外特性以及负载适应能力等方面对电感电流反馈滞环电流控制,固定开关频率电感电流反馈控制和电容电流反馈控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综合评估各种控制方案的性能,为方案选择提供依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在系统稳定条件略为苛刻的情况下,采用固定开关频率的电容电流反馈控制的逆变器具有很好的输出电压波形、很硬的外特性以及良好的非线性负载适应性.是一种较好的电流瞬时值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应力波天平在国内激波风洞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应力波天平的特点、原理,通过应力波天平设计、制作、校准、试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0.6m激波风洞上的应用情况,指出有必要在国内激波风洞上更进一步地开展应力波天平测力技术.  相似文献   

19.
流动诱导空腔振荡预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详细地阐述了流动诱导空腔振荡的机理,并对小尺寸空腔(长深比L/D=4)做了反复的实验。基于本文的实验结果和国外飞机弹舱噪声的飞行数据及空腔的风洞实验数据,并结合流动诱导空腔振荡的机理合理改进了预测流动诱导空腔振荡各阶模态的频率方程,以及预测自由剪切层自激振荡第一阶和第三阶模态的1/3倍频程声压级的工程算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计算方法对流动诱导空腔振荡噪声的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并能用于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