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的直流环节输出电压为周期性回零的直流脉冲波形,逆变器功率管为实现零电压开关,除了要满足一定的开关规律外,还必须控制在直流脉冲波形的过零处改变开关状态,本文对逆变桥功率管的过零控制作了详细分析,分别以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和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为例,讨论了过零控制信号的两种检测方法,直接检测和由控制逻辑转换检测,由分析可见:利用实际电路控制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获得过零信号简洁,可靠。根据逆变器谐振脉冲保持器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采样保持电路可实现功率管的过零触发,给出了实验波形。  相似文献   

2.
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是一种零电压开关逆变器。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式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它包含二级功率变换单元: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和逆变桥。本文详细分析了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的软开关工作过程及实现逆变桥软开关脉宽调制(PWM)控制的工作原理,讨论了二级功率变换单元的工作模式,输入输出特性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推导了电路特性与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设计电路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可以实施开环控制,谐振直流环节与逆变桥控制相互独立,使整个逆变器控制简单、便于实现。运用PSPICE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电路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3.
3 kVA直/交软开关逆变器研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频软开关逆变器拓扑电路构成,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特性。该电路通过两个改型的正激变换器的交错并联来得到逆变桥的高频直流脉冲电压波形,通过合理的三态离散脉冲滞环控制,实现了逆变桥所有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采用输出电压和滤波电感电流双闭环反馈控制技术。研制成功的3kKA48VDC/220V50Hz软开关逆变器开关频率为40kHz,具有动态响应快、输出电压波形质量优、整体效率高、体积和重量小等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应用于双极型功率晶体管的比例驱动电路,它具有优良的驱动特性,能有效地减小功率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及存储时间,电路设置互锁功能防止桥臂上下两功率管的共同导通,保证逆变桥功率管可靠工作及减小驱动电路对输出波形的影响,尤其适用于SPWM桥式逆变器中,该电路已获得成功的应用,文中对该驱动电路及驱动变压器铁芯的磁化状态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算放大器的零点漂移、逆变桥功率开关管的特性不一致等原因会使逆变器输出交流电压中含有直流分量。对于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各模块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不一致会在模块间产生较大的直流环流。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和抑制方法,通过对逆变器基准正弦波直流分量的高精度数字调节,相应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以抑制直流环流。试验结果证明,本的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颖的Z源逆变器直流链峰值电压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Z源逆变器的直流链峰值电压直接检测与控制方法。Z源逆变器中逆变桥等效输入电压为其直流链峰值电压,控制直流链峰值电压恒定有利于减小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同时给逆变级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以及简化逆变侧的设计。在分析Z源逆变器直流链电压特性的基础上,给出了直流链峰值电压的直接检测方法,具有实现方案简单、成本低,不存在现有直流链峰值检测方法中的延时以及算法复杂等缺点。通过对检测得到的直流链峰值电压进行控制,在不同的输入电压与负载条件下都能实现直流链峰值电压的恒定。交流输出电压采用了峰值电压控制策略,通过采样输出电压,能实时计算得到输出电压峰值,通过控制峰值电压的恒定能够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基于所提出的直流链峰值电压与输出电压峰值控制策略,能够同时实现直流链峰值电压和输出电压的稳定,稳态与动态性能良好。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功率器件的离散性,开关点预置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中含有直流分量,直流分量影响中点形成变压器和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除了制作逆变器时对功率器件进行适当选配外,还应采用单相闭环调节电路抑制直流分量的大小,本文分析了直流分量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介绍了直流分量控制的原理,并从功率管控制信号的修正和电路设计两个方面给出了直流分量调节系统的设计思想,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直流分量调节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一种可靠的滞环电流型双降压式半桥逆变电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双降压式半桥逆变电路(Bual buck half bridge inverter,DBI),该电路有无直通,效率高等特点。提出了一种DBI的无偏置电流运行方式和一种滞环电流型双降压式半桥逆变电路(Hysteresis current controlled dual buck half bridge inverte,HCDBl),消除了采用载波交截SPWM控制DBI正常工作所必需的偏置电流,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对HCDBI和传统半桥逆变器进行了理论上的损耗计算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HCBBI可大幅降低开关损耗,开关频率高,滤波器小.为实现逆变器的高频化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高频输出零电压开关逆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高频交流配电系统的移相全桥逆变器。新的主电路在变压器副边输出端加入谐振式滤波器。该逆变器具有以下优点:(1)输出高频恒压正弦波,THD小;(2)能从空载到阻性满载范围内实现主功率管零电压开关;(3)更低的电磁干扰。本文阐述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讨论了超前和滞后开关管的软开关的实现条件,比较了提出的谐振式滤波器与传统的谐振式滤波器的不同点,给出了设计方法,并通过一台输出150V/120kHz/2200VA的实验样机验证了工作原理,最后给出了实验波形。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证明了该拓扑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移相控制全桥变换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移相控制全桥主换器利用变压器的漏感和功率管的寄生电容来实现零电压开关,同时又实现了PWM控制,而不需要增加吸收电路。该变换器电路结构简洁,控制电路螽,是中大功率直直变换场合的理想电路拓扑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离散时间域的状态变量法分析了变换器的各种谐振和非谐振拓扑模式,建立了变换器的连续和非连续导通模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字仿真,得到了一些稳态工作特性曲线,以标么值形式给出,是设计和分析变换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常规的由Boost和DC/DC变换器级联构成的两级式PFC变换器,在Boost电路输出端要接高耐压等级的电解电容作为储能电容,不仅体积大、价格高,而且寿命短,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低压输出的Boost/半桥组合式软开关谐振PFC变换器。该变换器利用半桥电路输出端的低压电解电容平衡瞬时功率,Boost电路输出端电容与变压器漏感谐振,并不大量储能,由此减小了Boost电路电容的规格,提高了工作可靠性。讨论了该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前后级共用一套控制电路,实现功率管的软开关和能量的传递。分析了降低电容容值的可行性,指出采用小容值非电解电容替代Boost电路输出端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后,变换器具有良好的性能。给出了Boost和半桥电路输出端电容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单级式隔离 DC/AC逆变电源的结构拓扑——半桥式单级逆变电路拓扑和推挽式单级逆变拓扑 ,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电路拓扑结构简洁 ,可靠性高。仿真和实验样机测试结果证明 ,该电路拓扑在不同性质负载下能够可靠工作 ,电气性能优 ,效率较高 ,适用于小功率高压和低压直流输入电源。  相似文献   

14.
提出将PWM技术应用于阶梯波合成逆变器,以实现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调节。本分析了方案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将单脉冲调制应用于12阶梯波逆变器可以在较大的输入电压范围内调节输出电压的同时保证波形具有良好的正弦性,研制的1500V输入80kVA逆变器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由于功率开关频率低,具有效率高的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15.
数字双闭环瞬时值控制逆变器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双闭环控制通过电流环的无差拍控制实现对负载扰动的抑制,从而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但由于没有实现电压的无差拍控制,稳态精度不够理想。本文在介绍电容电流瞬时值反馈控制逆变器数字双闭环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数字双环控制逆变器外特性的因素。滤波电感参数的实际偏差和直流电压的波动对逆变器的外特性有较大影响。通过适当的参数设计和在控制器中引入直流电压的解耦控制可以解决在实际参数与控制器参数不一致时输出电压精度不高的问题。仿真和试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尤其是加入直流电压解耦控制明显提高了逆变器的输出稳态精度。  相似文献   

16.
1kVA高频软开关三相变流器研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新研制的1kVA 270V直流变换成三相四线恒压(115V/200V)恒频(400Hz)交流电的变流器所采用的主电路拓扑构成,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给出了实验数据和波形,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该变流器采用了模块化结构,由3个333VA单相DC/AC变换器组合而成,最高开关频率达100kHz,采有了电流电压双闭环DPM滞环控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频率,高功率密度,输出波形质量优,三相不对称负载能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