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敌我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图表形式列出敌我识别器各询问模式和应答信号的编码参数;介绍了敌我识别器在地空导弹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动向;根据我雷达兵、地空导弹部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国外的经验,重点讨论地空导弹系统敌我识别器的设计要求,指出设计中的一大特点是询问-应答频率、询问-应答信号模式受军标的规定和约束.总的设计要求是:将敌我识别问题纳入武器总体设计,选定与火控系统结合的适当方式,将询问、识别列入作战程序,识别的结果作为武器系统发射导弹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
上面级结构模态试验与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MOTOROLA模拟星+上面级适配器的模态试验技术与分析计算技术,给出了如何用试验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结构的动特性问题,其中包括识别复杂空间密集模态的试验技术,广义结构的模态计算技术、以及试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种在时域内计算三维翼颤振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模态法构造结构模型,研究了在时域内耦合结构模型和气动模型预测三维翼颤振的方法;求解N-S方程计算非定常气动力.Newmark算法简化颤振方程.采用无限平面插值方法耦合结构网格和气动网格;使用弹性系数算法和局部网格重构法重构非结构气动网格,以确保结构方程和气动方程进行耦合求解.AGARD 445.6翼算例检验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多用途、研制与改进相结合和采用模块式设计.为适应这一研制方向,导弹的弹体结构也要作相应改进.导弹舱段受力外壳与内部设备外壳合二为一和缩小翼展是使导弹外形小型化的重要措施.弹体结构改进还包括研究垂直发射技术和开展隐身技术研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也是改进防空导弹弹体结构的重要内容.应该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优质铝合金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某多联装车载导弹发射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仿真计算、试验方面对发射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计算了整体结构的振动模态,得到发射系统固有频率在3~20 Hz范围内,为车载导弹倾斜发射系统整体结构振动模态试验及动态响应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0%,计算结果与模态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胡瑛 《上海航天》1990,(3):32-37,21
在广泛收集国外地空导弹有关素材的基础上,对各类地空导弹的结构型式及所用结构材料作了介绍、分析和比较.根据地空导弹的结构特点,分析不可操纵弹翼和可操纵弹翼与弹身的连接型式.提出了导弹结构的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型式、结构材料、气动加热问题、舱段间连接型式和弹翼与弹身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具有高速来流的燃烧室结构中被广泛采用的钝体稳焰器主要通过尾流流场中的剪切层以及低速回流区达到稳定火焰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尾流非稳态流场进行流体动力学分析。本文基于OpenFOAM开源计算流体力学平台对Volvo试验钝体稳焰器非稳态流场进行仿真计算,并采用Omega涡识别方法以及动力学模态分解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以获取流场流体动力学特性。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采取κ-ωSST IDDES湍流模型能够获得较为详细的钝体稳焰器尾流流场结构; Omega涡识别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尾流流场涡结构;采用动力学模态分解方法能够获得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流体动力学模态,对于钝体稳焰器尾流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面临的低频结构动力学频率优化问题,采用有限元方法及试验模态方法建立了可信的发动机低频动力学模型,对结构的低频动力学特性进行灵敏度分析,提取对发动机低阶固有频率比较敏感的设计变量.以这些设计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待优化的结构固有频率作为输入,通过改进的神经网络建立了映射关系,最后优化得到能使固有频率达到目标值的设计变量值.通过有限元验证,优化结果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9.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地面发控设备采用多信息传输装置能减少传输线,特别是减少电缆和汇流器环数,从而使设备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提高武器系统的机动能力.这种多信息传输装置采用10根导线,能传输68路信息,最大容量可达128路.该装置主要由振荡器、采样代码产生器、信息转换信号电路、并串变换器、串并交换器及信号转换信息电路等单元组成.对这些单元的作用、工作过程作了介绍.最后详细叙述多信息传输装置的方案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Hamilton变分原理,采用Mindlin厚板理论,研究了旋转状态中心刚体—悬臂厚板振动及其变结构控制问题。采用Hamilton状态空间法,应用弹性波与振动模态理论,确定了Mindlin厚板中的振动模态。针对该模型系统设计了控制器,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实现了对系统实施渐近稳定控制的设计。采用的变结构控制能使系统达到所期望的振动状态,有效地抑制了平板振动。最后,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中心刚体—悬臂厚板位移的动力学控制规律。该方法和计算结果可望能在带有柔性附件航天器的动力学控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攻角翼面超声速热颤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大攻角超声速翼面气动加热条件下的热颤振。根据模态叠加法建立颤振运动方程,用当地流活塞及小扰动线性化理论分别计算超声速区和亚声速区的非定常气动力,状态空间法与Runge-Kutta法结合仿真求解结构动响应。给出的两个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可满足工程要求。另外还讨论了气动加热效应对颤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防空导弹翼面弹性支承边界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华 《上海航天》1995,12(5):3-6,31
利用系统可测自由度上获得的不完全模态来识别尾翼的边界支承参数。直接由特征方程出发求解边界的未知位移和内力,借此计算边界动刚度,同时对带有一定误差的已知试验模态进行叠代修正,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边界的支承刚度和附加质量。本文方法简捷。精度和效率都较高。在防空导弹及其他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设计过程建模及优化对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所提出的自适应并行设计基本理论结构,采用面向对象(O-9:Object-Oriented)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结构矩阵(DSM)为工具。综合提出了自适应并行设计过程建模方法,并以某地空导弹仪器舱结构设计为例,分析了其设计过程模型。最后对其时间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结构振动分析中的连接子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连接元和连接子结构与模态综合技术相结合,能够解决部件间连接比较薄弱、变形不连续结构系统的振动分析问题,子结构间的耦合变换非常简单,连接子结构的刚度系数可用参数识别的方法获取。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结构连接方法能达到足够的精度,计算量也较小。  相似文献   

15.
杨炳渊 《上海航天》1990,(1):41-46,64
叙述锤击法在中型导弹全弹模态试验中的应用.除简要叙述试验原理及方法外,着重讨论双密模态的分离、阻尼比的指数窗修正及模态质量的测试问题.最后提供锤击法试验结果与共振法、随机法及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现代战争环境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面临的干扰环境;提出了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干扰环境数字仿真器的设计方案和功能构成,探讨了仿真器设计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并依此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干扰环境仿真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运载火箭多台发动机并联推力传递结构在工作中力学环境适应性问题,开展了动静耦合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该研究分析了动静耦合机理,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有无静载的结构模态频率和推力传递结构关键部位随机振动响应。结果表明,火箭推力传递结构在大推力作用下,结构的刚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动力学特性。相关研究结果为火箭多台发动机并联推力传递结构动静联合试验提供了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捆绑火箭全箭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捆绑火箭较非捆绑火箭的动力学特征有很大的不同,而以往对捆绑火箭的动力学特征缺少足够的认识,火箭的POGO设计和姿控稳定设计对全箭模态的考虑仍沿用单维的思路.对捆绑火箭全箭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一个典型的捆绑火箭,采用试验和计算相结合的技术途径,得到了捆绑火箭的动特性.通过对捆绑火箭的模态分布特点进行总结,给出了捆绑火箭横、纵、扭模态相互耦合的特征.提出了捆绑火箭姿控稳定设计和POGO设计必须基于三维模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蔡国平  滕悠优  洪嘉振 《宇航学报》2005,26(4):487-490,494
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刚柔耦合动力学系统,对其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采用一次近似简化模型对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的旋转运动控制进行研究,其中控制律采用变结构控制方法进行设计。切换面的设计采用最优化方法而得出,控制律的设计采用指数趋近律方法。因为所设计的控制律是模态坐标的函数,而模态坐标不可能通过物理测量直接获得,因此给出一个从物理测量中提取模态坐标的滤波器方法。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模态滤波器能够较好地提取出控制律所需的模态坐标;变结构控制能够使得系统达到所期望的运动状态,并可使柔性梁的残余振动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两级串联式地空导弹的分离过程,分析了导弹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推导了串联导弹分离相互作用力和分离安全稳定域的计算公式,指出了分离计算情况的选择原则,最后,根据某导弹具体设计情况,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