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讨论相控阵雷达"烧穿"距离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相控阵雷达当碰到对方的干扰机发出的干扰信号时,利用其固有的特点,可以对干扰机进行相控阵雷达"烧穿"(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和跟踪).其主要方法在于相控阵雷达可将雷达波束集中于空间的干扰机的方向,集中发射一串脉冲,采用信号积累达到对干扰机进行"烧穿"的目的.还讨论了相控阵雷达采用高重复频率时"烧穿"距离及其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相控阵雷达     
二十多年来,人们都认为相控阵天线雷达是一种理想的多功能雷达,一部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完成下列任务:搜索无干扰或受干扰的目标;跟踪已知的目标和导弹;制导导弹;识别未知的目标.虽然如此,但目前在世界上相控阵雷达使用得还不多.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控阵体制的舰载雷达和电子战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控阵体制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具有自适应能力强 ,波束扫描无惯性 ,多波束 ,大功率 ,快速灵活控制波束的指向和形状 ;能自适应地对空间、时间、能量进行最佳管理 ,波束捷变 ,视场角大 ,隐蔽性好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能力强 ,在有源干扰情况下 ,相控阵天线的副瓣零点能迅速朝向敌方的干扰源 ,使敌方难于收到雷达信号而无法实施有效的干扰 ;相控阵雷达可靠性高而且具有故障软化能力。相控阵电子战系统可干扰大多数已知的雷达威胁。重点介绍国外舰载相控阵雷达及舰载相控阵电子干扰设备  相似文献   

4.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潜  陆满君  宋柯  于祥祯  杜科 《上海航天》2021,38(3):157-162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具有反隐身和抗干扰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是当前国内外精确制导技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且向着高集成度、超宽带、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本文结合当今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研究动态,阐述了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发展历程和世界各国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研究现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和技术优势,展望了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在多频段/宽带、共形、多通道阵列、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随着相控阵制导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将带动精确制导武器性能的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5.
对相控阵雷达的侦察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及其抗干扰优势 ,讨论了截获相控阵雷达信号的可能性。然后在此基础上 ,利用相控阵雷达波束扫描速度快、扫描时波束展宽等特性 ,提出几种能对相控阵雷达处于搜索状态时实施有效侦察、识别的方法 ,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模拟仿真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目前国外几种相控阵地面制导雷达的现状、发展概况及工作性能,尔后对相控阵雷达的技术发展趋势作了重点叙述.认为,未来相控阵制导雷达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致力于实现全空域工作,增强自适应控制雷达参数的能力,降低成本,减轻重量,以及解决多功能与雷达参数最佳选择之间的矛盾等.为此,需从两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从系统设计中寻求技术途径;二是研究实用的相控阵天线阵.  相似文献   

7.
相控阵雷达自适应能力强 ,波束扫描无惯性 ,多波束 ,大功率 ,快速灵活控制波束的指向和形状 ;能自适应地对空间、时间、能量进行最佳管理 ,波束捷变 ,视场角大 ,隐蔽性好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能力强 ,在有源干扰情况下 ,相控阵天线的副瓣零点能迅速朝向敌方的干扰源 ,使敌方难于收到雷达信号而无法实施有效的干扰 ;相控阵雷达可靠性高而且具有故障软化能力。重点介绍国外机载相控阵雷达及其对抗技术。  相似文献   

8.
海基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反导防御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海基相控阵雷达系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 (TBMD)的工作模式。首先分析了战区弹道导弹 (TBM)的弹道特性 ,给出了雷达位于弹着点附近时不同射程TBM的弹道观测数据 ,重点讨论了海基相控阵雷达武器系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工作模式的特点 ,具体分析了相控阵雷达系统搜索空域的划分方法及其TBMD的工作模式。该项研究对于相控阵雷达系统弹道导弹防御最佳工作模式的设计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对相控阵雷达系统导弹防御性能的评估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连续波(相控阵)雷达是一种正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抗干扰能力优良的雷达,而网格式干扰又是一种对目标指示雷达威胁相当大的转发式干扰。对连续波相控阵雷达抗网格式干扰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其威胁严重的其它转发式干扰样式和可能采取的抗干扰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机载雷达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出有源相控阵雷达相对于传统的机械雷达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指出有源相控阵雷达是未来机载雷达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机载相控阵雷达STAP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针对目标保护的相干散射干扰方法。将接收到的雷达信号用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存储,经频率调制形成密集的相干脉冲串干扰信号,使得最优二维频率响应,在目标所在的距离单元上除了真实目标外,还存在多个欺骗假目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反导相控阵雷达注入式半实物仿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导系统中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进行建模与仿真,是准确评估其反导防御能力的重要基础.以导弹突防为背景,基于射频注入式仿真技术,针对典型反导相控阵雷达,研究了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总体结构和工作流程,阐述了主要分系统的实现方案.采用该方法建立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可用来研究运用多种电子对抗突防措施下的相控阵雷达系统的防御能力,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武器系统效能评估定义出发,建立了相控阵雷达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将群体决策引入AHP算法确立了各指标权重,采用云重心法对系统综合效能进行了分析,进而建立了完整的对相控阵雷达系统效能评估的方法,最后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基探测系统受站点布局限制,难以实现全轨道空间的目标探测与跟踪。为对高价值航天器邻域空间目标进行全时探测与跟踪,提出基于伴随微纳卫星的小型化相控阵雷达技术。通过分析不同波段雷达对大范围空间目标搜索与精细跟踪的性能,并综合考虑系统复杂度与功耗等因素,最终选择C波段作为雷达工作频段。详细阐述小型化相控阵雷达的系统设计、目标搜索与跟踪的信号处理方法、测距与测角误差分析等。仿真分析证明,该小型化相控阵雷达能对25 km范围内、40°×40°的三维空间进行目标搜索,实现0.4 m的测距精度与0.03°的测角精度,满足空间目标大范围搜索与跟踪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以某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为背景,对密度加权相控阵天线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由矩形栅格阵列以加权的方式实现圆面阵等边三角形阵元分布和密度加权,并对仿真结果与已知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实践证明该仿真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MIMO雷达抗干扰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MO(多输入多输出)雷达采用收发分离体制,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数字阵技术,可以在同一时刻实现多种功能,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系统的时间资源.介绍了MIMO雷达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该雷达的杂波强度、被截获概率和抗干扰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相控阵雷达相比,MIMO雷达具有更好的ECCM性能.  相似文献   

17.
数字波束合成技术是通信对抗领域里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通过在数字域对信号幅度和相位进行控制,可以形成多个独立可控的波束,形成波束指向精度高、灵活可变,且理论上不受波束形成数量的限制。本文针对大型相控阵需求,利用波束合成原理,并结合大规模阵列信号同步技术与相控阵幅相校准技术,实现一种可同时产生180个偏馈波束的多波位波束搜索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波束群的实时扫描功能,实现大范围的波束搜索,更快定位目标角度。该系统已在工程上进行应用,并成功执行大型测控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相控阵雷达是当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战术雷达,它可以地面、舰船为平台,也可以飞机为平台。机载平台中,除了作多用途雷达外,也可用作预警机预警雷达(如美E-8A中的APY-3)。由于它具有高的主瓣增益和超低副瓣电平、相关接收技术,加上有的相控阵雷达采用实时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使用灵活的控制和排序软件可有效对付多部干扰机,给对主瓣干扰带来极大困难。对相控阵雷达干扰有多种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分布式干扰方法,即  相似文献   

19.
王继学 《上海航天》2003,20(2):7-13,26
介绍了星裁合成孔径雷达(SAR)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根据性能要求,对相控阵天线进行了阶梯幅度量化,以减少T/R组件的品种数。采用相位加权改变仰角的波束宽度,给出了方向图的仿真结果。对相控阵天线的阵面误差、天线增量、最大副瓣电平和波束指向误差进行了近似计算,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天线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王继学 《上海航天》2001,18(6):50-57
介绍两种典型的星载SAR天线;SIR-C成像雷达的有源微带相控阵天线和Radarsat-1的波导缝隙相控阵天线。报导了近年来星载SAR天线在多波段、多极化阵列天线,集成化、固态化、模块化有源相控阵天线,超轻型充气式阵列天线和双波段、双极化共孔径阵列天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给出了一些天线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