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3,(10):65-65
世界载人航天第一人尤里·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行108分钟。这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飞行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需要,出舱活动飞船气闸舱在满足载人飞船密封舱一般要求外,还需经历泄压和复压两个热力过程。伴随气闸舱的泄复压过程,舱内空气因泄压而发生热力膨胀降温现象,因复压而出现热力压缩升温现象;复压用气瓶在气闸舱复压过程中压力急剧降低也出现降温现象,其降温程度将影响气闸舱复压后舱内温度水平。运用热力学方法对气闸舱泄复压热力过程进行分析,并通过地面和在轨飞行试验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工作将为后续载人航天器气闸舱的热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08,17(6):144-145
太空行走又称为出舱活动。狭义的太空行走指的是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出舱活动。广义而言,航天员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也可以被称为太空行走。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5次太空行走如下: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气闸舱方形货舱门与门框结构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航天器气闸舱货舱门与大开口门框面临的相对滑移量大及结构强度差问题,提出了门框刚度补强及增加限位装置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舱门与舱体的相对变形及应力水平,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门框增加纵向梁刚度补强可有效降低结构的应力水平及相对滑移量;增加舱门与门框之间的限位装置,可进一步有效降低相对变形;限位装置的限位量越大,舱门与舱体的相对变形及应力水平越小,但限位装置的应力越大。舱门与舱体的一体化设计可有效提高舱门的密封性能及结构的安全性,可为我国空间站气闸舱的构型选型及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完成上升2号飞船的首次出舱活动,并在太空停留了12分钟。同年6月,美国航天员怀特在双子星座4号飞船舱外停留了22分钟。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不但证明了舱外航天服的保护下,人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同时也说明了可以在载人航天器舱外完成许多有益的工作,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修复、空间站的在轨组装与维修。因而,到2003年4月为止,世界各国共实现了257次出舱活动,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30(3):268-268
舱门快速检漏仪是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运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发射前航天员进舱后、飞船在轨飞行完成交会对接后以及航天员返回舱内关闭舱门后,对飞船舱门或者对接面的气密性进行检测,以判断舱门或者对接面是否密闭合格。由于舱门快速检漏仪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国防科技工业真空一级计量站经过多年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瑞江 《航天员》2008,(5):62-64
航天员要迈向太空,气闸舱是必经之路,说它是人类由飞船通向太空的桥梁也好,说它是过渡通道也罢,总之,与没有出舱任务的神五、神六相比,这是神七的独门武器,虽然由轨道舱改造而成,属于半路出道,却也是样样设备一应俱全。气闸舱完成的使命是伟大的,但是它却不能回到地球,必须光荣地"牺牲"在大气层中。神七的气闸舱已经成为了历史,让我们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并请您记住:中国人走向太空的第一步,是从这里迈出的。  相似文献   

8.
KM6水平舱舱门是为“人-船-服”热真空联合试验的任务要求而定的,是KM6水平舱人员进出舱内的重要通道。在KM6水平舱各舱体上设置相应的气压平衡装置,以使方形舱门能在真空条件下转动或平动开闭。舱门为方形转动或平动舱门,门轴装置采用双轴铰链机构,开启灵活,联动锁紧机构可靠,使得舱门法兰结构形成可靠的真空自位密封。结果表明:该舱门系统经受了KM6水平舱联合调试和“SZ-6神舟六号”飞船轨道舱泄复压试验的考验,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要求,实现了真空条件下的快速开启和有效的自位密封,达到了研制目的。  相似文献   

9.
引言 1965年3月18日在“上升-2”号载人飞船飞行中,A.A.列昂诺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人类出舱活动。前苏联航天员第二次走向广阔的太空是在1969年1月16日,是两名“联盟-5”号载人飞船的乘员向“联盟-4”号飞船过渡时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气体复用技术回收利用了气闸舱出舱活动泄压的大部分气体,对空间站的长期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调研了"国际空间站"气体复用技术,包括美国联合气闸舱及日本实验舱气闸室。重点介绍联合气闸舱气体复用系统组成、硬件设计及性能,并阐述了泄压方式的冗余设计。初探了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经论证,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拟采用转移抽送的技术原理,与"国际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方案有不同特点。探讨了气体复用技术的地面试验方法,对试验条件的影响性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文章的技术方案简便可行,可应用于我国空间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发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发展概述张万周俄罗斯星科研生产企业副总设计师阿布拉莫夫撰文系统地介绍了1996年10月以前俄罗斯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发展过程和所取得的成就,现概述如下。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打开上升2号宇宙飞船,走出舱外数米远,...  相似文献   

12.
空天瞭望     
<正>纳型支架公司要和波音合造商用气闸舱纳型支架公司2月6日宣布打算同波音合建一个商用气闸舱,以满足国际空间站上不断增加的立方星等微小卫星部署需求。根据计划,纳型支架公司将承担气闸舱设计、研制、组装、总装和试验工作,而波音将建造和安装气闸舱的"被动通用停泊机构",作为微小卫星从站内增压环境向外部署的廊道。纳型支架公司首席执行官曼博称,该  相似文献   

13.
王静 《中国航天》1994,(11):33-35
航天手套对手部活动性能的影响王静自前苏联上升号航天员列昂诺夫于1965年3月18日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出舱到空间自由活动以来,已有了近3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美、苏航天员都进行过多次舱外活动(EVA),在舱外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在舱外活动中,人手是多用途...  相似文献   

14.
神舟七号飞船满载3名航天员飞行乘员组发射升空,乘员组中的2名航天员进入飞船轨道舱,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出舱活动准备.他们中的1名航天员出舱进行了近半个小时的太空行走,并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5月31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继续执行国际空间站组装任务。此次飞行代号STS-124.历时14天.主要任务是运送并安装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希望”实验舱的“增压舱”和“遥控操纵系统”机械臂,同时还携带了修理空间站损坏的厕所所急需的一台泵。机上乘有7名宇航员.其中包括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飞行期间.宇航员们出舱完成了3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16.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的专家们计划在月球上建造有人居住的月球站。根据专家们的设想,日本第一个月球站将由三个舱段组成,其中主舱段可同时容纳3名宇航员居住和工作。该舱段为圆柱形,长9米,直径4.5米。在正常条件下,宇航员能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15昼夜。 根据其外形和尺寸,未来日本月球站的主舱段与美、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迄今已经30多年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载人航天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和礼炮号、和平号系列空间站,近来又在努力试验航天飞机。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试验性空间站和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他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太空行走、月球探险和365天22小时39分钟长期太空生活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航天员》2006,(3)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升空遨游。1965年6月3日美国航天员麦克迪维特和怀特驾驶“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期间,怀特在舱外行走了21分钟,这是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工程》2010,(2):127-127
据新华网2010年2月5日报道,莫斯科时间5日7时26分(北京时间5日12时26分),进步M04M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星辰号服务舱成功自动对接。在完成对接后,宇航员还要检查对接舱的密封性及压力数据,预计数小时后宇航员将开始从货运飞船上卸货。进步M04M货运飞船于2月3日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由一枚联盟-U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去总重约2.5t的食品、水、燃料和科研设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章介绍了KM6水平舱方舱门改造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及改造后的真空检漏和调试结果,给出了舱门预紧力计算方法。通过KM6水平舱联合调试和飞船轨道舱泄复压试验,认为改造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