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仁 《航天员》2009,(4):35-37
“阿波罗”登月工程的脉络 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1969年7月20日首次实现了登月梦想,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并相继走出舱外,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引起全世界震动。  相似文献   

2.
正在宇航员漫步月面近半个世纪后,白宫将研究如何通过立法或国际条约等手段来保护阿波罗登月着陆场。特朗普总统3月21日签署的《2017年NASA过渡授权法案》指示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对与阿波罗登月着陆场和遗留文物保护相关的问题进行评估,尤其是首次登月任务阿波罗11号和最后一次登月任务阿波罗17号。法案要求科技政策办公室  相似文献   

3.
(三)美国的空间探测为探索宇宙奥秘,发展宇宙科学,促进航天技术发展,同时也为了同苏联开展太空竞争,美国同前苏联几乎是同时开展了月球、行星和行星际探测。1.月球探测美为给阿波罗载人登月做准备,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徘徊者号、勘测者号、月球轨道器号等探月器,尔后进行了载人登月探测。徘徊者号从1961年8月到1965年  相似文献   

4.
《航天》2009,(8):44-45
虽然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已过去40年,但有关它的新闻仍层出不穷。美国航宇局2005年10月15日宣布,全力搜寻在戈达德航天中心神秘失踪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13000万盘原始录像。这些宝贵的资料共有13000万盘录像带,装在2000多个箱子里,每盘录像带记录了长达15分钟的画面资料。其中记录两名航天员登月“关键时刻”的录像带有15盘,分装在3个箱子里。  相似文献   

5.
《航天》2009,(8):41-42
1989年1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6位教授访苏时,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亲眼看到了当年匆忙研制的登月舱和用于把2名航天员从月球送回地球的飞船。主人在沉默20年之后坦率告诉客人:这些是为了抢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而研制的。苏联原计划于1968年12月实现载人绕月飞行,但被美国阿波罗8号在1968年12月初抢先实现了绕月飞行。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又率先登月成功。  相似文献   

6.
温谷 《航天》2009,(8):30-31
2009年7月20日是阿波罗11号实施首次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6月18日,美国一箭双星发射了“月球勘测轨道器”和“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目前最先进的月球探测器,从而拉开了其“重返月球”计划的序幕。该计划与昔日辉煌的阿波罗登月工程相比,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航天影响都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7.
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后,人类再也没有踏上过月球表面。近年来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再次兴起,美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载人登月计划,即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这项由NASA主导、多方参与的登月计划,目标不仅是将美国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还要在月球建立长期运营基地,并为后续的载人探火行动奠定基础。文章对这一计划所涉及的战略部署及任务要素进行了概述,涵盖登月着陆点选择、运载火箭与飞船、着陆器与有效载荷、“门户”绕月空间站以及商业航天的参与。最后讨论了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彭坤  杨雷 《宇航学报》2018,39(5):471-481
为提高空间站利用率,降低载人登月任务成本,有效开发地月空间,研究了基于地月空间不同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首先对比直接往返登月飞行模式,对基于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进行任务分析,通过空间站将载人登月任务解耦为载人天地往返任务和登月任务两部分;其次通过轨道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出考虑登月任务需求的地月间空间站可运行轨道和停泊点;最后建立一套飞行模式评价模型,从速度增量需求、飞行时间、空间环境、登月任务窗口、测控条件、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后续任务支持性和任务可靠性方面对6种不同位置空间站的登月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L2点Halo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为更优飞行模式。  相似文献   

9.
阿波罗飞船的两起重大事故王景泉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是美国60年代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项载人航天计划。该计划自1961年5月始,至1972年12月止,历时11.5年,耗资240多亿美元。一、阿波罗飞船基本结构阿波罗飞船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指令舱、服务舱和登...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之际,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这一壮举的3名字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得到了美  相似文献   

11.
美国航宇局自1958年10月1日成立至六十年代末,短短十多年间,在无人和载人航天工程计划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1969年《阿波罗-11》载人登月工程计划  相似文献   

12.
各国登月计划及载人登月的目的与可行性简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各国或地区的登月计划及其进展 1.美国的登月计划及其进展 20世纪中期美国实施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后又曾两次提出"重返月球".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发布"太空探索新构想",提出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13.
庞之浩 《航天》2012,(8):36-39
2012年6月16日~29日,中国圆满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按照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今后中国还将发射货运飞船、天宫二号和三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建造60吨级大型空间站,并正在论证载人登月。  相似文献   

14.
载人登月飞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载人登月任务,基于近地月之间交会对接点和火箭发射次数,将载人登月初步归纳出七种飞行模式,并从飞行模式、飞行模块质量、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详细分析各种登月飞行模式的优缺点,得出了较优的登月模式。根据我国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提出了有限规模和大规模载人登月模式,给出了我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美国的空间探测为探索宇宙奥秘,发展宇宙科学,促进航天技术发展,同时也为了同苏联开展太空竞争,美国同前苏联几乎是同时开展了月球、行星和行星际探测。1.月球探测美为给阿波罗载人登月做准备,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徘徊者号、勘测者号、月球轨道器号等探月器,尔后...  相似文献   

16.
中秋节载人登月任务窗口与转移轨道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提出了中秋节载人登月概念,论述了中秋节载人登月的意义和价值,对中秋节载人登月任务窗口与转移轨道设计进行了研究。忽略木星等大行星摄动力、地球潮汐摄动力、地球扁率的间接摄动和相对论效应等微小量,建立了轨道动力学模型,给出了任务工程约束。考虑登月时刻在农历八月十五日20:00左右,给出了全任务窗口规划的策略,对转移轨道模型及优化进行设计,以近月点坐标系参数为优化设计变量,分别对地月自由返回和月地定点返回两种轨道进行了优化设计。给出了2017年中秋载人登月的算例,验证了精确星历模型下全任务窗口规划策略和转移轨道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给出了2017~2036年间中秋节载人登月的窗口轨道参数等。研究可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制定及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左右 《航天员》2011,(6):60-62
近日,随着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宣布,美国联邦政府起诉“阿波罗”14号飞船航天员埃德加·米歇尔(EdgarMitchell)一案,正式进入审理程序,遂招致舆论界议论纷纷。这段陈年公案的焦点是“阿波罗”14号登月任务时安装在着陆舱的一台数据采集照相机(DataAcquisitionCamera,DAC)。  相似文献   

18.
当年在美、苏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前苏联曾一度占尽优势: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位女航天员上天……为人少知的是,前苏联还秘密进行了一系列载人登月的前期工作,但1969年7月16日却是美国人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最早登上了月球。这不禁让人错愕:在美国人紧锣密鼓实施“阿波罗”计划的时候,当年的头号航天巨人前苏联难道在“打盹”吗?  相似文献   

19.
载人登月飞行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祺擘  李桢  李海阳 《上海航天》2012,29(5):14-19,72
根据载人登月任务有无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将登月途径分为地球轨道交会-月球轨道交会、地球轨道交会-直接返回、地球轨道不交会-月球轨道交会,以及地球轨道不交会-月球轨道不交会四类,并对各自可能的演变登月方式进行了分析。对载人登月的质量规模及运载火箭需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比较了一次发射、基于环月轨道交会组装和基于近地轨道交会组装方案的时间窗口和登月方案,并给出了建议。研究可为我国载人登月任务方案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载人登月任务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过程,其技术体系丰富,是影响载人登月任务成败的关键环节。文章详细分析了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阶段的飞行方案,阐述了载人任务与无人任务设计准则上的区别,剖析了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技术的内涵。此外重点分析了低温推进剂蒸发量控制技术、10∶1深度变推力液体发动机技术、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大承载着陆缓冲技术、发动机羽流导流与防护技术、月尘清除及防护技术等六项与载人登月舱推进系统和结构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途径和解决方案,对深入认识载人登月飞行器系统的技术体系及技术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