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虚拟技术在导引头研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导引头研制过程中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和虚拟测试技术,必将改变传统导引头研制和测试的模式和局限性,大大减少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缩短导引头研制的周期,降低研制费用,有效的提高导引头的质量,将会对导引头的研制和生产产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1 概述近年来,随着在研型号任务的逐渐增多,专用测试设备也随着型号测试的需求不断增多起来。对于如何确保专用测试设备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卫星的质量。所以,对专用测试设备校准工作也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对我部各型号使用的专用测试设备进行了全过程跟踪管理实践。使得对所有的专用测试设备,在可计量性、校准方法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实施新的管理规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确保各在研型号卫星的测试起到质量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干涉仪体制的反辐射导引头,测试环境的好坏对其性能的正确评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采用暗室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测试环境误差,如偏心距离、等相位面波动等对导引头测角特性的影响,分别给出了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所得结果为干涉仪体制反辐射导引头的工程测试和性能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完善导引头测试条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述某地空导弹定角引信测试设备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定角引信灵敏度的定义及其校准方法,提出引信灵敏度测试精度的腾影响因素及其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5.
从武器系统抗干扰性能的重要性出发 ,主要阐述导引头抗干扰仿真试验的必要性 ,分别就导引头抗有源干扰和抗无源干扰试验的情况来说明仿真的必要性 ,同时罗列了导引头可进行仿真抗干扰试验的主要项目。另外也大致给出了导引头仿真抗干扰试验所需要的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模拟设备的基本要求。最后给出了导引头抗干扰仿真试验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在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中的压力计量测试需求,针对常用的一种压力变送器,开发了一套自动校准系统。通过在LabVIEW平台上设计虚拟仪器测控软件,实现了自动控制校准设备、自动生成证书和自动创建压力变送器参数登记本及计算校准费等,提高了压力变送器的校准效率和测量精度,满足了日常工作的需要,保证了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中压力测量数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甘伟佑 《上海航天》1990,(6):2-5,19
着重探讨一种新型导引头,它是在波形上实现PD/CW兼容、在状态上实现半主动与主动寻的复合、汇集两种导引头的优点于一体的新型导引头;指出了这种导引头的特点,介绍了总体设想;还讲述了频率转置关系、稳定条件和精度要求,以及半主动寻的与主动寻的复合转换问题;指出新型导引头在中段制导的半主动寻的状态下,又加入了PD/CW波形兼容机制,从而获得了很强的波形隐蔽、诱惑以及抗干扰能力;最后指出采用MIC、MMIC、PLL等小型化技术与工艺,完全可实现这种新型导引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用于微带天线测试的TRL测试校准技术,给出了这种校准技术的理论依据,推导过程及误差分析。由于这种校准方式测试误差较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通道校准测试对暗室规模和质量要求极高,扫描架探针移动速度受限导致通道校准的暗室测试时间长达数小时,且长时间测试引起的温度变化会造成通道相位漂移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外场通道校准测试方法,整个阵面中所有通道单次校准测试仅需几分钟,可有效解决由于长时间测试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而造成的通道相位漂移问题,并通过引入基准通道来解决外场通道校准测试中存在的收发不同源问题。测试方法可有效缩短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的通道校准时间,提高测试准确性,降低天线测试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暗室硬件建造成本。最后,通过某Ka频段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测控系统的外场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和差波束测角精度由于只采用幅度校准精度限制,在电子侦察中一般仅用于反辐射导引头,在更通用的宽带电子侦察系统中则应用较少.首先介绍了和差波束测向的理论基础,然后设计仿真了四种不同的和差波束天线并分析其优缺点,最后针对对周天线进行微波暗室的角度测量.通过幅度相位联合校准机制,提升了测向精度,为该体制天线在通用电子侦察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制出Hopkinson杆(霍普金森杆)高冲击加载装置,搭建起高冲击测试校准系统,基于LabVIEW和Matlab软件开发环境,编写系统控制程序,数据分析与处理程序,以高冲击MEMS加速度传感器为被测对象,开展冲击测试与校准技术研究,解算出传感器冲击灵敏度和频率响应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试验测试装置对冲击传感器进行测试校准,满足传感器主要静态指标测试要求;对传感器频响指标进行测试校准,得到传感器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满足传感器动态特性测试要求。该Hopkinson杆冲击试验测试校准装置及测控系统能够实现冲击加速度传感器主要静态特性和动态特特指标的测试校准要求,平均灵敏度为0.657 548 μV/g,不确定度优于4%,幅值线性度偏差≤±5%的工作频带为12.5 kHz。本研究对高冲击试验测试的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定向能硬损伤反导背景下,推导出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受硬损伤引起馈入性能变化下的振幅测向法和相位干涉测向法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受损导引头的跟踪场景,分别以该两种测向模型进行了跟踪性能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导引头受硬损伤下会导致跟踪性能下降,视损伤程度仍有可能在上靶区域命中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于治会 《上海航天》1999,16(5):57-58
介绍了校准加速度计的几种方法:地球重力校准法、负载校准法和离心机校准法。着重说明了离心校准法的基本原理、误差分析,以及注意事项和可达到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旋转导弹导引头尽早截获目标并能适应导引头截获距离的变化,对一种基于速度追踪法的空中截获制导方法进行了研究。将速度追踪导引律引入中制导,给出了制导律。对速度追踪法的前置角收敛特性和弹道收敛性进行分析,证明了速度追踪法用于空中截获制导时的有效性。讨论了速度追踪系数的取值方法,以及其与前置角稳态误差的关系,给出了制导参数的优化方法,解决了初制导段前置角振荡及导引头截获距离附近前置角稳定性协调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将速度追踪法引入空中截获制导,既保证了弹目距离收敛,又能尽早满足导引头角度截获条件,适应不同拦截方向导引头截获距离变化造成的截获困难,利于导弹快速进入末制导。提出的制导算法适于大离轴角发射和目标机动情况,简单易行,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测试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导引头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导引头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讨论了人工智能(AI)技术与自动测试设备(ATE)结合用于故障诊断的原理,介绍了此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姚勤  李伟忠  吴宇 《上海航天》2011,28(6):69-72
采用分层与综合设计法对舰载战术导弹导引头的有源器件选型,印制板、接地、屏蔽、滤波和瞬态骚扰抑制等电磁兼容(EMC)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次传导和辐射的电磁兼容性,给出了设计策略及某导引头壳体电子设计与仿真结果。研究对改善整个导引头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在导弹总体设计中合理确定导引头视线角速度提取方式,研究提出了基于导引头隔离度寄生回路特性分析的视线角速度提取方式确定办法。建立了典型平台导引头的隔离度寄生回路模型,利用频域法解析分析了两种视线角速度提取方式下导引头隔离度传递函数、隔离度寄生回路和导弹制导系统特性的差异,利用劳斯判据研究了制导参数对寄生回路稳定性能的影响。结合某红外导引头,在典型飞行条件下数值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导引头隔离度寄生回路特性直接影响导弹制导系统性能,不同的视线角速度提取方式下隔离度寄生回路特性不同,进而导致制导系统性能出现较大差异,而确定导引头的隔离度特性有助于选择合理的视线角速度提取方式以提高导弹制导性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红外成像导引头弹目视线角速度获取精度较差,无法满足导弹制导指标要求的问题,根据红外导引头角跟踪原理,比较研究了直接微分法、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方法和基于控制系统工作原理的方法3种弹目视线角速度提取方案。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直接微分法和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方法均不适用于红外成像导引头弹目视线角速度提取。将控制系统设计为二阶无静差系统,并以此建立了基于控制系统工作原理的弹目视线角速度提取模型。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红外导引头弹目视线角速度提取。  相似文献   

19.
阵列天线校准是精确控制阵列波束方向和辐射方向图的前提。本文依据测量距离将阵列天线校准方法分为远场校准法和近场校准法两类。随着阵列天线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微波暗室的尺寸越来越难达到阵列天线远场的要求,远场校准法的适用性逐渐减弱,对近场校准法的需求逐渐增加。本文梳理了过往的经典近场校准方法,并对近场校准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对不同校准方法的原理做了详细分析和对比,最后给出未来校准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雷达导引头机电伺服系统中的机电驱动机构特性,引入扭转刚度,建立了永磁式直流伺服电机驱动机构的传递函数模型,给出了电机与负载刚性和弹性连接两种条件下的传递函数.用频域拟合获得实际系统的传递函数.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该法对机电伺服系统设计和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