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武轩 《航天》2014,(1):10-11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零窗口"发射升空;1时49分,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其实,这只是奔月之旅第一步。从升空到在月球表面虹湾区软着陆,嫦娥三号要经历约13天的旅程,而到最终"玉兔"号月球车释放还得经过三个重要环节:地月转移段的轨道修正、精准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和环月轨道的动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携带“天网”4和Astra两颗卫星的第一枚民用“阿里安”4火箭在圭亚那航天中心发射成功.在发射后不到18分钟时,卫星成功地进入地球静止转移轨道(GTO).这是欧洲最先进的“阿里安”4火箭的第二次发射,第一次是在1988年6月.  相似文献   

3.
靳颖 《中国航天》2011,(2):34-35
2010年12月27日.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Ka星”由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经过9小时12分钟的飞行.与火箭分离.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太阳电池阵展开.控制中心成功获取卫星遥测信号。按计划,卫星最终定位在东经9度的工作轨道。“Ka星”计划2011年5月底进入商业运行,之前需要经过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卫星调轨.包括发射7天后的4次远地点发动机点火。第二阶段为卫星定点在东经9度后将进行的一系列在轨测试。第三阶段为卫星与地面站的测试验证。  相似文献   

4.
江山 《航天》2014,(12):34-34
10月28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心宿二”运载火箭在位于美国航宇局(NASA)沃洛普斯飞行设施的中大西洋地区航天港发射该公司“天鹅座”货运飞船时发生爆炸。本次发射执行的是轨道科学公司在NASA“商业补给服务”(CRS)计划下的第三次正式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任务代号“轨道”3,又称“天鹅座”CRS-3。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6,(8):42-42
“太空船一号”(SS1)飞行员宾尼和维珍银河公司总裁怀特霍恩6月份在一次太空旅游会议上说.“太空船二号”(SS2)亚轨道飞船将采用不同的火箭燃料,飞行高度将达140公里,下靶场飞行距离加大,再入过载为7g,乘客乘用躺椅。它可乘6位乘客和2位飞行员。目前飞船及其“白骑士”2载机正在建造,但公开露面要等到明年底试飞之时。载机预计翼展达34-38米.将在起飞1小时后在空中将飞船发射出去。  相似文献   

6.
阳光 《航天》2011,(12):35-35
10月19日,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质子M/和风M运载火箭莫斯科时间夜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美国卫讯有限公司的“卫讯”1大容量全Ka波段宽带通信卫星。这是质子M/和风M火箭8月18日失败后的第三次发射和第二次商业发射。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6,(5):48-48
美国航宇局去年8月12日发射的“火星侦察轨道器”(MRO)已于3月10日成功完成精细的入轨机动动作.进入绕火星运行的轨道。离表面最近点的高度约420公里。入轨动作是MRO此次飞行中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在人类此前发往火星的探测器中。只有65%成功入轨。不过,该探测器在开始执行其2年的科学观测任务之前.还要再用近7个月的时问调试仪器,并通过气动制动把周期为35小时的偏心轨道调整为周期2小时、高321公里的近圆形轨道。气动制动中,探测器将数百次地进入火星上层大气.利用大气阻力减速,从而改变轨道形状.但又不能让探测器受热过重。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低成本商业化运载火箭,即“自由”Ⅱ号运载火箭,它使用在压馈式第一级和泵馈式第二级,低地球轨道有效载荷能力为11.3t,同步轨道能力为 3.2—3.6t.低地球轨道的运载成本,小批量发射时为每次飞行2500万美元,大批量发射时(>10次/年),发射成本为880—1320美元/kg.  相似文献   

9.
月球探测器转移轨道的中途修正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月球探测器的中途制导指的是在其转移轨道中途对轨道进行修正,使其按预定轨道飞行。本文研究的中途修正问题是确定所需的速度修正脉冲,使探测器不断接近标称轨道,并以预定状态到达月球,完成预定的飞行任务。本文首先建立中途修正的模型,其中月球和太阳的位置由DE405得到。然后,采用精确的数值积分方法找出满足预定条件(近地点高度、近月点高度及转移时间)的转移轨道。以该轨道作为标称轨道,分析中途修正所需要的速度修正脉冲与发射入轨时的初始误差(近地点速度误差、入轨高度误差、发射窗口误差等)和修正时刻的关系。最后分析两次中途修正的速度修正脉冲和修正时刻的关系,并得出适合的中途修正时刻。  相似文献   

10.
周学军  陈国玲  刘海燕 《航天》2010,(11):44-45
10月1日。举国欢腾,神州共庆。 嫦娥二号奔月。今年的国庆于国人而言注定多了一些特别,添了几分浪漫。 北京时间17时59分。卫星发射进入1小时倒计时准备,记者走进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指挥控制大厅,隶属于该部的远望三号、五号、六号船将在无际蔚蓝之中,见证千年神话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2009年5月12日,NASA派出STS-125任务组,实施哈勃空间望远镜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型“手术”。“手术”后的“哈勃”,功能比刚刚升空时强大90倍,人们不再为其2014年退役前的健康状况担忧。“哈勃”的“继任者”预计2013年送入运行轨道,而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空间望远镜——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则计划于2011年左右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2.
欧空局(SEA)应用阿里安火箭技术正在研制“织女星”低地轨道卫星运载火箭,它是一种三级式全固体运载火箭,能把1 500kg的载荷送入800km轨道,将于2005年进行首次发射。该计划主承包商是菲亚特(Fiat Avio)公司和法国航宇公司,参与该计划的还有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家。 “织女星”火箭由三个固体级和一个液体上面级组成。第一级采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的P80先进固体助推器,该发动机性能高、成本低,采用纤维缠绕壳体和柔性喷管。第二级采用菲亚特公司的Zefiro发动机,发动机壳体采用碳-环氧纤维缠绕而成,喷管采用碳-碳喉衬。该发动机已试验点火3次,最近的一次试验于2000年12月15日完成。第三级采用一台改进的Zefiro发动机,装填7t固体推进剂。上面级是一种使用可储存推进剂的姿态控制和微调发动机。 “织女星,,火箭将从改造过的阿里安1-3发射台、ELA1发射台发射。每年发射3~4次,最多达6次。该火箭发射1 000kg载荷的价格约2000万美元,比美国火箭的发射价格低15%。 (姚彦君提供)  相似文献   

13.
江山 《航天》2010,(8):18-18
6月16日,铱通信公司宣布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订了4.92亿美元的发射服务合同,将在2015年~2017年间把“下一代铱”卫星送入低地轨道。两家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火箭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时一次可携带多颗“下一代铱”卫星。  相似文献   

14.
肖志军 《航天员》2011,(6):69-69
1957年10月4日。“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号成功发射。顺利进入地球轨道,开启了人类的航天时代。这次发射震惊了世界,使苏联赢得了“第一个将人造物体送入太空”的荣誉。Sputnikl)9原义是“旅伴”,在现代俄语中,已经演变成“人造地球卫星”的同义词。下面这张历史照片就是“人造地球卫星”1号发射前科技人员进行最后准备的照片。  相似文献   

15.
胡杨 《航天》2013,(12):1-1
北京时间11月5日17时08分,印度首枚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在地球同步轨道运行20天至25天,进行技术调整后,“曼加里安”将跋涉7.8亿千米,预计明年9月抵达火星轨道,寻找甲烷和矿物迹象。  相似文献   

16.
江山 《航天》2013,(11):30-30
9月26日凌晨,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了“联盟”TMAl0M载人飞船。飞船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发射后不到6小时就同国际空间站实施了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他们加入站上的第37宇航组,使驻站人数重新回到6人的水平。这是联盟号载人飞船第三次采用这种快速对接模式,以往则要花两天时间。  相似文献   

17.
8月24日,载有“进步M-12M”货运飞船的“联盟-U”火箭发射失败,火箭点火325秒后,与地面中断了联系,导致飞船没有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8.
《航天》2010,(10):29-29
美国当地时间8月14日晨7时04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一枚“宇宙神”5火箭腾空而起,将首颗“先进极高频”军事通信卫星(AEHF)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该卫星进入轨道后,位于洛杉矶的美空军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联队开始对其实施操控,并展开服役前的试验工作。预计在2011年早些时候,该卫星将进入作战序列。第二颗“先进极高频”卫星定于明年上半年发射,第三颗将在2012年发射。未来10年内将形成由6颗同型号卫星组成的星座,替代目前服役的5颗“军事星”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成功发射两颗美国“铱星”本刊讯3月26日凌晨1时0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火箭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计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0次飞行,又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履行铱星发射合同的第二...  相似文献   

20.
《卫星应用》2004,12(3):8-8
北京时间7月25日15时05分,“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