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谢建华 《中国航天》1997,(12):29-32
机动式低空近程地空导弹系统及其发展谢建华一、机动式低空近程地空导弹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机动式低空近程地空导弹系统是地面防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对低空近程目标的射击,在地面防空作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野战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统。其必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海湾靶场测试系统的空中遥测中继系统(AP/TM)用于空对空导弹试验,并在地面设备视线服务区以外进行飞行训练。整个系统由遥测数据中继、海洋监测雷达和雷达数据信道、无人驾驶飞机(Drone)控制转发、超高频电台中继等分系统所组成。遥测数据中继分系统将接收来自五个独立源的遥测信号并将它们转发到地面接收站。该分系统装有75平方英尺的易于电控的五波束相控阵天线,并用极化分集技术减小极化失配损失和在出现多径传播时改善接收效果。该系统还具有转发四路话音通信信号、无人驾驶飞机跟踪数据信号,完成飞行任务的海洋区域监测的能力。雷达检测出的无人驾驶飞机坐标信号将通过高频数据线路转发给靶场控制中心。除空中设备外,本系统还包括飞行前、返航后检测和维护用的地面测试车。  相似文献   

3.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近距空中支援、营救、防空、化学物清除及补给等任务,同时避免用过多的通话(因为电话通信往往会影响现今空/地无线电通讯的协调),美国休斯飞机公司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战场数据通信系统.该新通信系统是陆军、海军陆战队的定  相似文献   

4.
快速部署浮空器通过运载器将部署平台投放到预定空域,经过分离、减速伞减速、空中充气、展开等阶段,快速完成浮空平台在平流层的部署,可以实现突发灾难区域的应急通信、应急观测、应急监控等功能,能有效弥补目前平流层浮空器放飞条件限制多、升空过程风险大和部署时间长的不足。对其系统组成、优势进行了介绍,对总体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及初步分析验证,并围绕浮力体形式、浮力体充气气体、浮力体表面材料、浮力体载重能力、浮空器分离过程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简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德国的装甲车和供应车都因空袭而蒙受重大损失.今天,随着机载武器的作用距离和有效负载的不断增大,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空中威胁就更大了.苏联认识到这一事实后,已对机动式的防空系统作了很大投资.为了使敌方在战术和技术上难以采取对抗措施,他们采用了将各种系统综合部署的方式.这些系统采用各种不同的制导技术以及火力覆盖区重叠的部署战术.每个师中有几十挺安装在坦克上的高射机枪、57套(坦克师)或99套(摩托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偏远地区公路边坡监测通信困难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北斗FB3511短报文模块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终端。监测终端采用传感器阵列对边坡应力、倾斜角、位移等参数进行精确监测,利用北斗系统全天候无障碍通信的特点,实现边坡地质灾害的远程无人监测。  相似文献   

7.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通过管理多架飞机起降和航行来保障飞行秩序和安全的系统,同时还负责空域的管理,参与制定飞行规则和飞行程序,为航空器提供通信、导航、监视服务、航行情报服务、航空气象服务告警服务等,来实施空中交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在新疆空管系统中VHF通信是目前地空话音通讯的首选手段,由于它质量稳定可靠,话音质量较高。VHF通信做为目前空中管制部门的最主要的主要措施。它的良好运行无论在何时都尤为重要,VHF信号更是不能中断。这就对VHF台站的日常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VHF一般作为空中管制中心指挥使用的首选。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空中管制中心指挥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论文介绍了LabVIEW8.5的串口通信控件及编程的流程图,实现了基于LabVIEW的移动式水质监测系统与MSP430的串口通信。该系统的前端模块化仪器,选用MSP430F149作为平台,采集水温、pH值、电导率等数据,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通信。实验结果表明串口通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民航随着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空中飞行流量的不断增大.管制扇区和席位的逐步细分.空中交通管制部门要求通信保障部门提供可靠完善的地空通信服务。提高管制工作效率。确保空管运行安全。目前,民航上海地区已形成浦东机场、虹桥机场、青浦管制中心两场三地的运行格局.各地VHF甚高频电台、传输设备和内话系统相互关联、资源共享,在建设和使用VHF地空通信系统时,  相似文献   

1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汶川地震救援对卫星导航定位及应急通信的需求,简要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功能及导航卫星特点,总结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这次汶川地震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高速飞行器处于失稳失控等紧急情况时,现有航天器测控方法可能面临地面站天线无法及时跟踪和对准飞行器的问题,这将导致测控通信链路的中断,无法传输紧急的安控遥控指令。为了在飞行器失稳失控、非视距通信时与地面站维持通信,提出将短波通信应用于高速飞行器测控通信系统的应急通信,并进行非视距短波通信的飞行试验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在试验中,地面站发射7 MHz的短波信号,高速飞行器内部安装的交流磁场计用于接收短波信号,获得了短波的磁场强度与飞行环境的本底噪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飞行器海拔的增加,磁场强度减小,高速飞行器始终能在非视距和天线不对准的情况下接收到短波信号,证实了短波应用于高速飞行器应急通信的可行性。试验是进一步验证高速飞行器在远距离、超视距以及拒止环境下应急通信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高速飞行器短波通信系统的研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可作为自动控制和地面处置的备份手段。为了提高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驻留期间应对设备故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对航天员手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地面试验测试,证明该手动控制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地降低设备故障以及突发事件给航天员安全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中紧急关机关键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简述了当前氢氧火箭发动机试验紧急关机的常用模式和方法,对影响自动紧急关机条件判读响应时间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获得了在用紧急关机系统的响应时间指标。针对紧急关机存在的时间延迟问题,提出了缩短条件判读响应时间的途径和具体解决方法。该方法在实际的试验系统中进行了多次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得到了考核。对大型数据采集及故障诊断系统响应时间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精密测距与高速通信一体化技术已发展成为星间激光链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为了探究基于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通信解调算法对测距性能的影响机理,根据现有的激光通信系统架构,分析了测距通信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基于码元同步的激光测距通信一体化系统模型,分析了基于Gardner同步环路信号跟踪系统的测距精度,并对鉴相算法进行了优化。理论和仿真证明,优化后的码元同步环能够同时实现码元同步判决和距离解算,并得到了4 dB的噪声容忍度提升,其测距方差主要与基带成型滤波参数、环路带宽、载噪比以及鉴相增益等因素有关。该算法简洁,不受载波相位影响,对高阶调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适用于空间激光链路系统,丰富了测距通信一体化理论,为后续一体化系统设计提供了仿真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信卫星系统易遭到敌方恶意干扰、地面无意干扰,对通信卫星系统的干扰排查具有重要意义,而通信卫星系统的干扰定位一直是重难点问题。在双星定位互模糊函数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弦波高精度互模糊函数频差估计方法,同时针对利用两颗静止通信卫星实现干扰定位时主信号和辅助信号信噪比差异大、辅助信号微弱的问题,采用改进的互模糊度函数实现双星TDOA和FDOA的测量,完成对通信卫星系统干扰信号的定位。仿真试验表明,采用本算法,对通信卫星系统干扰信号的定位精度较高,满足系统实际运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中讨论了在保证卫星间光通讯系统的通讯质量前提下,系统的各个主要参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大通讯距离受各参量影响的情况。通过分析各个参量对通讯距离影响的大小,找出了增大通讯距离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战场通信侦察对抗系统的快速发展,通信信号体制变得非常复杂,给非合作接收条件下的通信信号检测、调制识别及信号辐射源个体识别带来困难。为了全面掌握信号先验信息,对复杂多样的通信信号体制进行盲检与识别,本文提出基于时频图分析和深度神经网络的多种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方法。首先,利用时频分析将不同典型通信信号转换为时频图像,再将标注后的时频图输入基于深度学习的YOLOv6(目标检测模型)网络中进行特征学习;然后,通过设计YOLOv6更高效的网络结构,使其能够对信号的时频图进行快速识别;最后,将训练后的网络权重对典型通信交叠信号进行测试,对提取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识别,完成6种调制方式识别与位置的快速确定,实现在非合作接收条件下的多个典型通信信号调制方式的检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需求量快速增长,低频段频谱资源逐渐耗尽,无线通信频谱开始向着太赫兹波段(0.1 THz~10 THz)拓展,太赫兹通信技术已然成为未来大容量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围绕着太赫兹通信技术,介绍了太赫兹通信特点及其应用场景,太赫兹通信用核心元器件的发展,国内外现有成果对比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同时,分别对微波光子学太赫兹通信系统、全固态太赫兹混频通信系统和直接调制太赫兹通信系统三种不同架构的系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