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哨 《航天》2009,(11):35-37
神奇的太空飞绳 未来人们乘坐太空电梯到太空旅游,最多只能将你送到36000千米的对地静止轨道高度,如果你要到月球去旅游,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平均为384400千米,中间还相差348400千米的路程,这段路程太空旅客将使用什么样的运输工具,7答案是“太空绳索”。  相似文献   

2.
“大家好,欢迎来到2128年的国际太空家园,我是向导:NINGZEHAN,你们可以叫我N先生。现在,请让我带你们去太空家园看看吧。”  相似文献   

3.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04,(5):45-47
老板级科学家将成第三位太空游客美国新泽西州传感器无限公司老板、58岁的科学家格雷格·奥尔森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位付费到国际空间站上观光的人。他将在2005年4月乘一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前往那里,并在观光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据办理这项太空旅游的美国太空历险公司称,奥尔森此  相似文献   

4.
杨孝文 《航天员》2014,(5):60-63
航天员之所以能在恶劣的太空中漫步,能在月球表面行走,主要归功于他们身穿的神奇的航天服的保护。那么,关于航天服设计的秘密你知道多少呢?为帮助你进一步了解航天服,在此结合《心理牙线》杂志采访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先进航天服设计团队的航天服工程师林赛·艾奇逊的相关内容,一起来揭开航天服设计过程中的一系列秘密!  相似文献   

5.
张雪松 《航天员》2014,(5):44-45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空探索拓荒时期,苏联和美国在探月领域几乎是旗鼓相当。发射了包括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在内的大量月球探测器。然而随着苏联国力衰落并最终解体。继承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这方面曾难以再现往昔光辉。不过,随着国力的逐渐复苏,近日,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专家伊戈尔·米特罗法诺夫,在召开的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科学大会上表示,俄罗斯将耗资1000亿卢布(约28亿美元)实施裁人登月计划。可是俄罗斯人的登月梦想真能如愿完成吗?  相似文献   

6.
孙宏金 《航天》2011,(2):38-41
目前,人类已将60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这些航天器在广泛服务社会的同时,在航天器发射和"寿终正寝"后将变成空间碎片(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幽灵正在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十多年来,如何清除太空垃圾,如何减缓太空垃圾的威胁,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十五"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太空环保"问题,许多中国航天工作者在为减缓和对付太空垃圾而孜孜不倦地工作,  相似文献   

7.
2005年9月19日,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美国最新的航天计划。根据计划,美国将于2018年前将4名航天员送上月球,此后逐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航天员常驻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送6名航天员登陆火星并在火星上常驻500d。鉴于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退役,NASA已选定由航天飞机外挂燃料箱、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改装的运载火箭作为今后载人航天的运载工具,而航天员将乘坐载人探索飞行器(CEV)进入太空。其中,用于执行登月乃至登陆火星任务的CEV体积更大。目前,专家已着手设计月球着陆器,着陆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一个通过火箭发动机实现软着陆的四足着陆平台,上部则是将完成登月使命的航天员送回月球轨道的飞行舱。  相似文献   

8.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6,15(4):35-35
2006年10月10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新闻秘书伊戈尔-帕纳林称,俄罗斯与印度将继续扩大太空合作,双方将携手于2010—2011年联合实施月球自动探测站登陆月面工程。俄罗斯拉沃奇金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将参与印度的月球探测项目,很有可能为印度的登月项目开发月球土壤提取设备。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3,(4):6-7
“探月工程一期的关键技术都已基本解决,我们整装待发。”近日,在北京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里,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他兴奋地说,虽然探月工程还在等待国家正式立项,但相关科技工作者已经为此奋斗了3年多了,现在实际上已经进入探月工程的启动阶段。 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大幅的月球地貌图。欧阳院士指着这张彩图向记者表示,探月工程启动后,3年之内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月球卫星送上太空。紧接着,带着五星红旗的中国登月车也将踏上月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5,(10):45-46
曾组织了蒂托和沙托沃斯的私人太空旅游飞行的美国太空历险公司8月10日宣布推出飞往月球背面的商业太空旅游项目。项目称为“深空探险-阿尔法”,是该公司“深空探险”(DSE)系列月球旅游计划中的第一个项目,将与俄联邦航天局和能源火箭航天公司合作进行。飞行最早可在2008年进行,将采用联盟号飞船,飞船由一名俄宇航员驾驶,可载两名游客。游客每人需付1亿美元的“天价”。飞行前需完成一系列的研发、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月球再次成为太空探索的焦点,许多国家提出各自的探月计划。区别于在美国60年前完成的阿波罗工程,未来月球探测的重点聚焦月球的长期建设与开发。如何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积累,在有限的运载能力和合理的发射运营成本条件下,建设载人月球科研试验站,实现月球极端环境下的长期运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结合当前国内外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发展情况,提出我国载人月球科研试验站人货分落、分段建设的规划设想。通过对安全性设计、乘组规模、环控生保需求、选址等展开分析,明确初步月球科研试验站建设需求,并提出满足2人长期月面驻留“2+1”构型月球科研试验站方案。  相似文献   

12.
筱春 《航天员》2010,(5):31-32
多难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1999年,在美国"太空科技研究学生计划"中国学生实验方案征集中,北京景山学校学生李桃桃提出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构想,从中国各地中小学生提出的近900项实验方案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上天"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3.
时来 《航天员》2011,(4):17-21
有一群人,来自地球,却超越地球;有一群人,不在你的视角内,却在你的梦想中,有一群人,不为个人而活,却为太空而存。这群人是太空城堡的建设者,是太空之家的“居民”。  相似文献   

14.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6):81-81
2007年9月24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在第5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称,随着印度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太空探索使命已进入第二阶段,未来数十年印度将开展载人航天计划。奈尔说,印度已经制订了独立、完整的太空探索计划,重要着眼点是社会应用。印度科技部称,计划于2008年4月发射印度第一个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月球初航-1,目前正进行最后阶段的测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称,月球初航-1将携带NASA的两个科学装置和欧洲的3台科学仪器。除此之外,探测器还将携带大量印度本国的科学仪器,载重量达560kg。  相似文献   

15.
胡智新 《航天器工程》2010,19(5):111-116
月球水冰探测对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以及构建月球基地意义重大。在继"克莱门汀"(Clementine)、"月球勘探者"(Lunar Prospector)和"智能一号"(SMART-1)等月球探测器的探测后,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和"月球环形山观测与遥感卫星"(LCROSS)实施了月球极区永久阴影区撞击和观测,初步验证了水冰资源的存在。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月球水冰的重要性、可能来源、探测历程和探测手段,初步提出我国开展月球水冰探测的载荷初步配置。  相似文献   

16.
2005年,NASA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任务和发现,NASA开始执行“太空探索新构想”、“重返月球”计划、以及火星和其他太阳系行星航行的准备工作。本年度,NASA实现了航天飞机复飞,并公布研发美国下一代载人航天飞船,此外还发生了很多里程碑式的科学事件。今年太空探索排名前几位的大事包括:  相似文献   

17.
《航天》2010,(11):64-64,F0003
"我们的太空家园"全国少年儿童绘画活动颁奖仪式9月27日在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内召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深空探测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自古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太空,探索地球以外的物质,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梦想。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宇宙的目光越走越远;而探索更深更广的太空,则成为了现代人类航天活动的一个主要方向。深空探测主  相似文献   

19.
中和 《中国航天》2004,(2):31-35
继2003年6月2日发射其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从而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和日本之后第四个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或机构之后,2003年9月27日,欧洲再次成为空间探测领域的新亮点。这一天,欧洲又把其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送入太空,使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发射  相似文献   

20.
陈曦 《航天员》2013,(3):66-69
2013年4月,第20届全球月球车大赛在美国太空和火箭中心拉开帷幕。持续举办了几十年的月球车大赛项目,在培养一代代热爱航天的学生的同时,也让月球探索之路更加大众化和科普化。不过,你是否知道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是始于“阿波罗”15号登月任务呢?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阿波罗”15号航天员第一次在月球“开车兜风”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