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空间技术又称航天技术或宇航技术。这项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获得蓬勃发展的一项现代高技术,也是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国家声誉和人民生活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一项技术。现在,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或参与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有200多...  相似文献   

2.
应急空间技术——军事空间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钧屏 《卫星应用》2007,15(1):33-41
着重对应急空间技术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内容及其发展途径作一综合介绍。应急空间技术可以满足当前军事空间发展的多项迫切需求,特别是技术和成本两者兼优的发展战略,受到政府和决策部门的重视。从未来战争的联合作战战略看,它将是军事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薛晓亮 《中国航天》1991,(7):11-11,16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星际探测活动的兴趣日益增加。在今后10年中,将进行50多项重要的星际科学探测计划。新型的航天探测器将用来探测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在50多项探测计划中,有许多项都是政府间的合作项目,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航宇局计划于1993年将其火星观测器送入火星轨道,开始对火星大气层和地质进行观测。1994年,苏联将发射2个改进型的火卫一探测器。苏联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空间技术为世界和平服务、宇宙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的原则基础上,先后同40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同数以百计的国外研究机构及厂家、公司有业务往来。本文仅对该院与法国、日本、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意大利和英国等几个国家的国际合作和交往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环境工程与可靠性专业组于5月14~17日召开了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总装与环境工程部、以及东方红卫星公司等5个单位,与会代表共50人。大会首先由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向树红致开幕词,他指出:“航天器环境工程是空间技术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促进空间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航天器环境工程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不断开拓环境工程与可靠…  相似文献   

6.
武宣 《卫星应用》2012,(5):37-42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还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有关探索、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应用设备的研制业  相似文献   

7.
子力 《中国航天》2007,(4):10-13
(1)“阿尔及利亚星”(Al-SAT)1 “阿尔及利亚星”1是一颗微小遥感卫星.2002年11月由俄宇宙号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升空。萨里公司是根据与阿尔及利亚国家空间技术中心(CNTS)的一项诀窍与技术转让计划研制该增强型微小卫星的。“阿星”1是CNTS阿尔及利亚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的第一步。该卫星计划由卫星、设在阿尔及利亚阿尔泽的任务控制中心和在萨里公司进行的阿方技术队伍动手培训工作组成。  相似文献   

8.
经过充分筹备,1992年11月30日~12月5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23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位高级官员、空间组织负责人和航天技术专家、学者会聚北京,参加首届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研讨会。中国国家领导人对此次会议予以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代表中国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也在百忙之中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 各国代表在会议期间一致表示:空间活动不再是少数几个发  相似文献   

9.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了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开发了多项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0.
李扬 《航天器工程》2002,11(1):28-40
1 概述空间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其技术发展本身对诸多领域专业技术的发展起牵动作用,各专业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反过来对航天技术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航天器工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含量高、风险高和投资费用高的特点,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除了技术因素外,还受国家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近些年来,随着冷战的结束,许多军用技术向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等体系建设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是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空间科技发展的技术基础保障,涉及空间信息资源、空间科技情报、空间技术标准、航天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项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要保持我国在空间领域的优势地位,必须加强适用于空间技术及应用的新方法、新手段。太赫兹(THz)技术为空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对THz波空间应用技术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文章介绍了THz波的性质及特点,综述了THz技术在雷达、通信、遥感及航天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并对THz波在空间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促进THz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正>为加快促进前沿科学和新兴技术在空间领域应用的研究,加强未来空间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交流、创新思维的碰撞,进一步营造空间技术创新研究的氛围,中国宇航学会将于每两年举办一次空间技术未来发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高度重视高新技术领域的概念创新和前沿技术创新的牵引带动作用,将其视为技术不断发展跨越的源泉和动力。尤其是在空间技术领域,美国积极制定计划,寻求空间技术突破,为维持空间优势谋求技术领先。近年来,美国又有一些创新型航天技术和计划取得重要进展,必将对未来航天发展的道路产生深远影响。一、美国典型航天创新项目概况1.美军推动"作战响应空间"概念发展与技术实用化2002年美国国防部武装力量转型办公室首次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第六届亚太地区空间技术应用多边合作大会于9月18~21日在京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以及联合国的300多名官员和贵宾出席了本次会议,交流各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共商利用空间技术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事。本次会议是新世纪的首次亚太空间多边合作会议。国防科工委主任刘积斌代表中国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在新的世纪,陆地、海洋、大气层的活动空间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空间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人类扩展新的活动空间,开发利用新的能源。中国政府将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  相似文献   

16.
<正>为加快促进前沿科学和新兴技术在空间领域应用的研究,加强末来空间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交流、创新思维的碰撞,进一步营造空间技术创新研究的氛围,中国宇航学会将于每两年举办一次空间技术未来发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并由中国科技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航天事业创立50周年之际,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之时,总结我国空间技术特别是航天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成功经验,探讨今后的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对于推动航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纲要》),就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笔者对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航天局已经整整走过了10年的历程。这10年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最为辉煌和富有成果的10年,也是中国航天走向世界,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全面发展的10年。10年来,我国先后与2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空间合作协议和航天局间的协议30余份,已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众多的国家开展了实质性的空间合作。改革开放带来国际合作的机遇航天国际合作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早在1977年9月,中国航天技术代表团率先走出国门,对法国空间技术进行了考察。紧接着1978年8月和11月,中国航天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相似文献   

19.
《航天》2009,(12):14-16
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和褚桂柏都是空间技术领域颇有知名度的专家。然而,他们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四人小组”,由钱学森耳提面命,亲自指导他们进行我国早期卫星技术和空间技术发展的探索研究,这一段历史却少有人知。  相似文献   

20.
正空间技术跨越发展,三座"里程碑"傲然挺立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走上了发展空间技术的道路。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