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载人航天器高压供配电安全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分析载人航天器高压系统的设计难点,从系统层面自顶向下地提出了载人航天器系统高压安全控制措施并得到验证,实现了载人航天器供电、配电、用电系统的安全性设计规范化和在轨运行安全,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平台奠定了电源系统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彭坤  杨雷 《宇航学报》2018,39(5):471-481
为提高空间站利用率,降低载人登月任务成本,有效开发地月空间,研究了基于地月空间不同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首先对比直接往返登月飞行模式,对基于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进行任务分析,通过空间站将载人登月任务解耦为载人天地往返任务和登月任务两部分;其次通过轨道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出考虑登月任务需求的地月间空间站可运行轨道和停泊点;最后建立一套飞行模式评价模型,从速度增量需求、飞行时间、空间环境、登月任务窗口、测控条件、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后续任务支持性和任务可靠性方面对6种不同位置空间站的登月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L2点Halo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为更优飞行模式。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5):481-481
载人空间站(简称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的、有人居住的设施,是载人航天器中的一类。空间站可以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多模块组合空间站及一体化综合轨道基地三种。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6):646-646
日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要求,自公布之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用新的标识,载人空间站及货运飞船有关文件及宣传文稿一律使用新的规范名称和代号。  相似文献   

5.
载人航天器系统级热试验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首先介绍了载人航天器较之卫星的特殊性,及其对热试验的需求,然后着重评述了国外载人航天器(包括空间站和载人飞船)和我国载人航天器的热试验技术发展和现状,展望了后续我国载人航天器尤其是大型空间站的热试验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空间站舱内空气温湿度控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非载人航天器不同的是,载人航天器有环控生保系统,而舱内空气温湿度控制又是环控生保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跟踪和介绍了国际空间站各舱内的温湿度控制方案,包括设计指标、硬件组成及所采用的技术;重点评述了国际空间站舱内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关键设备——冷凝干燥器组件及其降温除湿原理;最后结合NASA近年来研究的多孔渗水冷凝干燥器,指出未来冷凝干燥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4月29日,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大幕。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2021-2022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和4次载人飞船发射,并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中国空间站:开启载人航天新的里程碑(一)三舱结构构筑安全舒适的"太空之家"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0,(6):126-131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2010年10月2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对外宣布,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80年代初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以后,就开始研究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批准了美国航天局提出的建造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的建议,并要求在本世纪末以前建成。这一计划不久又发展成由美国、欧空局、日本和加拿大参加的国际合作计划,并将空间站定名为自由号。 自由号空间站采用大型桁架结构,主横梁长达150米。建成后的空间站重达200多吨,可居住8名航天员,输出75千瓦电力,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载人航天器。  相似文献   

10.
庞言 《航天》2011,(4):38-41
由于空间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等优点,是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基地。所以,在196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把建造载人空间站作为未来航天计划发展的核心和一项国策。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19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试验性空间站送入地球轨道,它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人类有了在太空长期驻留的基地。  相似文献   

11.
空间站应用是建造空间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应用就没有空间站。然而.国外载人空间站发展的实践表明.至今空间站应用存在一系列挑战性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2.
国际空间站工程标准群布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际空间站工程标准群现状和应用情况,分析国际空间站工程标准群布局、层次架构及其特点,研究国际空间站标准群对我们的启示,为我国载人空间站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美国航宇局(NASA)正在考虑广泛利用本国、欧洲及日本的不载人运载火箭向空间站运送供应品,以减少载人航天飞机的飞行次数。 作为利用国内外不载人运载火箭与航天飞机一起为空间站补给这一新的研究工作的一部分,NASA正在彻底重新评估空间站的后勤问题。 该项研究旨在确立一个空间站的“空间运货”方案,为国际航天商业化提供新的机会。研究结果将于1988年底见分晓。有待研究的一个方案与苏联进步号空间站补给运载器相类似。 与此有关的一个问题是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1998,(4):10-11
国际空间站将用来验证载人火星探索技术图1充气式运输居住舱样舱将对接到国际空间站上美国航宇局准备对国际空间站的用途作一次重大调整,让这座470吨重的空间设施与开发载人火星探索所需的专用硬件和技术更多地联系起来。该局已初步确定将在2014年发射一颗载人火...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 早在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的7年之前,美国人曾计划研制一种微型空间站,取名摩尔。这种微型空间站由一个经过改装的双子星座飞船和一个圆柱形的实验舱组成,总重11吨。它可居住两名航天员,进行多种空间实验和对地观察。这一方案曾引起美国国防部的兴趣。后来,由于美国需集中资金研制载人登月飞船,因而发射微型空间站的计划没有实现。直到1969年载人登月以后,美国才利用剩余的火箭,于1973年5月发射了一个重约68吨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尽管俄乌冲突的爆发让世界航天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被排除在大量航天国际合作之外,不过载人航天活动仍然延续了近年来的活跃趋势,“国际空间站”任务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随着“阿尔忒弥斯” 1 (Artemis-1)任务圆满成功,美国载人航天的重心按计划逐步往月球偏移,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加剧了载人着陆系统的竞争,创企也纷纷加入新一轮月球经济大潮;多家私营企业投入商业低地轨道空间站研制工作,希望填补“国际空间站”退役后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李时来 《航天员》2011,(5):63-65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搭建的一个暂住堡垒。航天员们乘坐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飞赴空间站,其间,他们会根据需要携带各种工具、用品或生物——包括空间站本身的补给、实验用品和生活用品等到空间站,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战告捷和 21世纪的来临,空间站技术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渐突出。作为空间站大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分系统,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运送人员和进行物资补给,在条件许可时也可兼做空间试验。本文主要对空间站大系统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套相应的发展策略。讨论时所遵从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研究应与整个空间站大系统的规模相配套,根据空间站的规模及要求来制定发展途径。 1971年4月 19日前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这标志着人类…  相似文献   

19.
空间站的在轨技术(一)——空间的交会与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载人空间站系统是由空间飞行结构及其地面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系统。本文综述了国外正在开发的空间活动和制定中的空间站发展计划、在轨技术的目前技术水平和各种可供选择的技术途径。对于发展有人定期照料和访问的自主在轨操作技术,分阶段地提高空间站的自动化水平,合理地实现站上的人—机结合和分工,发挥人和机器智能各自的专长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9,18(1):117-117
2008年12月3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称,已与美国NASA签署一份总价达1.41亿美元的宇航员输送合同。合同规定,俄航天局使用俄“联盟”载人飞船为美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提供服务,美宇航员将于2011年秋季飞往“国际空间站”,并于2012年春季返回地面。合同还规定俄美双方将为“联盟”载人飞船奔赴“国际空间站”提供支持,包括为宇航员提供必要的飞行前培训、制定发生事故时宇航员逃生措施等。此外,合同还就利用上述载人飞船向空间站运输货物及携带空间站垃圾返航等问题做出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