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国航天》2011,(7):46-47
一块空间碎片6月28日飞到距国际空间站非常近的距离上.迫使站上6名字航员躲避到两艘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内,以防出现撞击。该碎片飞过空间站的最近距离不到260米。确定安全后,宇航员们在约半小时后回到站内。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6,(3):46-46
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总裁谢瓦斯季亚诺夫去年12月23日说.到2009年其飞船制造量要增加一倍。他说.目前该公司每年制造2艘联盟号载人飞船和4艘进步号货船.以保证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公司最近决定.在2009、2010和2011年间每年制造4艘联盟号和8艘进步号飞船。之所以增加飞船产量.是因为美国航宇局已同意订购俄飞船。按计划.美将减少航天飞机发射次数.并使其在2010年完全退役.因而今后美将不得不借助俄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货物。另据报道,今后俄将利用联盟号飞船大力发展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太空旅游。俄联邦航天局发布的消息说,目前美、日、俄等国的多名富翁已表示打算花2000万美元做太空旅游。美国航宇局最近已同俄航天局达成协议.将为今春其宇航员威廉斯乘联盟号前往空间站和站上指令长麦克阿瑟乘船返回地面向俄方支付4380万美元的费用.其中也包括使用联盟号作为救生飞船及将在9月份接替威廉斯的一名美宇航员在俄训练的费用。  相似文献   

3.
正俄罗斯联盟TMA18M载人飞船3月2日脱离国际空间站并安全返回地面。船上乘有一名美国宇航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其中美国宇航员凯利和俄罗斯宇航员科尔尼延科本次飞行共在站上生活了340天时间。以往国际空间站机组人员只在站上驻守约6个月。凯利和科尔尼延科  相似文献   

4.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1,(6):48-48
俄联盟FG型运载火箭4月5日在拜科努尔发射了联盟TMA21载人飞船。飞船两天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和一名美国宇航员。他们将加入站上的第27长期考察组.使站上人数回到6人水平。飞船被命名为“加加林号”.以纪念世界首位宇航员加加林上天50周年。  相似文献   

5.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9,18(1):117-117
2008年12月3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称,已与美国NASA签署一份总价达1.41亿美元的宇航员输送合同。合同规定,俄航天局使用俄“联盟”载人飞船为美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提供服务,美宇航员将于2011年秋季飞往“国际空间站”,并于2012年春季返回地面。合同还规定俄美双方将为“联盟”载人飞船奔赴“国际空间站”提供支持,包括为宇航员提供必要的飞行前培训、制定发生事故时宇航员逃生措施等。此外,合同还就利用上述载人飞船向空间站运输货物及携带空间站垃圾返航等问题做出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6.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03,(6):43-45
国际空间站完成交接班 4月26日,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2载人飞船,将美籍华裔宇航员卢杰(爱德华·卢)和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琴科送往国际空间站,以作为第7长期机组接替因哥伦比亚号失事而滞留在站上的3名第6长期机组宇航员。此次发射是今年2月哥伦比亚号失事后世界上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美国宇航员首次乘坐俄飞船上天(此前曾有美国人蒂托乘联盟号飞船上天旅游)。2天后,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卢杰和马连琴科将在空间站上进行15  相似文献   

7.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1,(8):48-48
俄联盟FG型火箭6月8日在拜科努尔发射了联盟TMA02M载人飞船。飞船两天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美、俄和日本各一名字航员。他们同站上已有的3名宇航员会合.组成站上第28长期考察组。联盟TMA02M是联盟号飞船最新数字化升级型号下的第二艘飞船。  相似文献   

8.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2,33(4):18-18
据中新网报道,2012年7月1日,从国际空间站脱离、搭载3名宇航员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顺利着陆。此次搭乘"联盟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的是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美国宇航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9,(5):46-46
美国富翁查尔斯·西蒙尼3月26日和俄美两名专业宁航员一起乘联盟TMA14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发射飞船的联盟FG型火箭是从拜科努尔起飞的.两天后.在自动对接方式因发动机的小故障而中止的情况下.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了手动对接。此行使西蒙尼成为首位两度上天的平民.但也让他向俄联邦航天局支付了3500万美元的高价。他曾在2007年4月乘联盟号飞船到空间站上旅行过一次。西蒙尼现年60岁。  相似文献   

10.
苏联于1983年首次使用了载人的组合式空间站。该空间站重47吨,它包括“礼炮7号”空间站、组合式结构的“宇宙1443”飞船和载有两名宇航员的“联盟 T9”运载飞船等三部分。空间站的第一批宇航员是42岁的宇航员弗拉基米尔·利亚霍夫和40岁的仪表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6月,哈萨克斯坦国家航天委员会称,搭载着2名宇航员的"联盟号"载人飞船于当地时间6月2日20时10分在哈境内成功着陆。成功返回地面的2名宇航员分别是来自俄罗斯的奥列格·诺维茨基和法国的托马斯·佩斯凯,他们于2016年11月18日搭乘"联盟号"MC-03载人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共在空间站内停留了197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9,(1):44-44
欧空局去年11月21日宣布.该局比利时宇航员弗兰克·德温内今年将前往国际空间站,并成为该站首位欧洲指令长。他今年5月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与俄宇航员罗曼年科和加拿大宇航员瑟斯克一同前往空间站。他们的到来将使站上机组人数由3人首次增至6人。驻站头4个月.德温内将首先作为第20长期考察组的成员担任飞行工程师。10月份对机组中的3人进行轮换时,他将接替离任的第20长考组指令长帕达尔卡,成为第21长考组指令长,直至11月份返回地球。  相似文献   

13.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4,(12):41-41
俄罗斯联盟FG运载火箭10月14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5载人飞船。飞船上乘有国际空间站第10长期考察组成员美籍华人宇航员焦立中(担任空间站指令长)和俄罗斯宇航员沙里波夫(担任飞船指令长)以及俄航天兵中校沙尔金。飞船于两天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沙尔金和第9长期考察组两名成员已于10月24日乘联盟TMA4飞船安全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11,(6):47-47
俄罗斯联盟TMA20载人飞船5月24日载着俄、美和欧洲各一名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飞船是在有美国航天飞机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情况下离开空间站的.而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鉴于美航天飞机即将退役.为留下纪念.离站宇航员趁此机会专门对空间站和对接在站上的奋进号航天飞机进行了拍照。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10,(2):127-127
据新华网2010年2月5日报道,莫斯科时间5日7时26分(北京时间5日12时26分),进步M04M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星辰号服务舱成功自动对接。在完成对接后,宇航员还要检查对接舱的密封性及压力数据,预计数小时后宇航员将开始从货运飞船上卸货。进步M04M货运飞船于2月3日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由一枚联盟-U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去总重约2.5t的食品、水、燃料和科研设备,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09,(6):48-48
俄联盟FG型运载火箭5月27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15载人飞船。船上乘有欧空局比利时宇航员德温内、加拿大宇航员瑟斯克和俄罗斯宇航员罗曼年科。飞船5月29日同国际空间站实现自动对接.从而使站上长驻机组人数首次增加到6人.包括此前已在站上长驻的第19长期考察组成员俄罗斯宇航员帕达尔卡、美国宇航员巴拉特和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航天》2009,(2):47-48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佩尔米诺夫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国际空间站机组人数要从3人增至6人,俄在2009年后将不会再向该站运送太空游客。他说,已进过空间站的美国软件设计师西蒙尼将在3月份再度升空,成为空间站的最后一位私人游客。另外,俄已向哈萨克斯坦许诺,将在今秋采取“商业方式”把该国一位宇航员送上空间站。自2001年起,俄已利用联盟号飞船将6位太空游客送上空间站,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06,(1):46-46
继参院采取类似行动后,美国国会众院也于去年10月28日同意修改原有的一项法律,以使美国宇航员可继续利用俄联盟号飞船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白宫去年11月23日称,这项法案已得到总统签署。按修改后的法案,美国航宇局将可在2012年前继续使用俄飞船向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补给。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工程》2011,(1):157-158
据科技部网站2010年12月22日报道,莫斯科时间15日22时09分(北京时间16日凌晨3时09分),“国际空间站”新一批3名宇航员乘俄罗斯联盟TMA-20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飞船由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20.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0,(6):48-48
俄联盟FG火箭4月2日在拜科努尔发射了联盟TMA18载入飞船。飞船4月4日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和一名美国女宇航员。他们进站后成为站上第23长期考察组成员.使站上长驻机组人数重回6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