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逃逸攻关,在苦与乐中感受着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逃逸系统发动机推进剂研制最早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已经退休近10年的李谨卫,回忆起研制工作刚刚起步的那些日子,脑海被一幅幅研制逃逸推进剂时的画面充满着.想到自主创新走过的风雨历程,想到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逃逸系统是长征二号F火箭为了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而设计的一个安全系统.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火箭发射最危险的前120秒中,万一火箭出现故障,逃逸系统发动机点火,"拽着"载有航天员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逃逸到安全区域.在这过程中,动力源是逃逸系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2018年10月11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联盟"MS10载人飞船时失败。船上2名宇航员在启动应急逃逸系统后返回陆地,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总经理罗戈津称,他已下令成立国家委员会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联盟"FG火箭由作为第一级的4台捆绑助推器(采用RD-107A发动机)、第二级(采用RD-108A发动机)和第三级(采用RD-0110发动机)  相似文献   

3.
陈立 《中国航天》2012,(7):23-24
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牵动国人心弦。对比去年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此次任务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人"。因为涉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发射神九的改进型长二F运载火箭上的逃逸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运载火箭发射是航天员进入太空的重要一步,也是危险性较大的一个环节。作为救生装置,位于火箭顶部的逃逸系统将完成飞船发射阶段的护航使命,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一旦火箭发射出现意外情况,它可以带走飞船,帮助航天员逃离危险区。而在这个过程中,逃逸系统要力挽狂澜,就得仰仗拥有极高安全可靠性的逃逸系统动力装置——逃逸固体发动机。  相似文献   

4.
自备动力逃逸技术是载人飞船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能提升载人飞船发射段的安全性。文章对自备动力逃逸载人飞船上升段的气动特性开展研究,利用气动数值模拟方法对上升段逃逸全过程进行仿真,完成自逃逸上升段静态气动特性分析、两舱分离气动特性研究和上升段气动加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返回舱与推进舱能否安全分离受分离时刻的气动干扰影响较大,配置稳定翼在低空情况下可显著改善载人飞船的静稳定性。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逃逸系统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原因自1961年前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至今载人航天已有40年的历史了。40年来,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航天飞行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显示出航天医学在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航天医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影响长期载人航天的关键。在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伴随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真正进入到了空间站建设的实质阶段。在这次举国关注的航天发射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交付的各种类型上百台发动机以完美的表现,再次成就了中国太空探索的新传奇。与此同时,推举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精准入轨的金牌动力经过成果转化后,这些高科技含量十足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在民用科技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貌似"高冷"的航天高科技既落了地更生了根,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3,(3):31-33
从1961年初人类首次乘载人航天器进入太空,载人航天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类已发射了3种载人航天器,即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8.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10,(3)
<正>中国CHINA载人航天工程第五次发射场合练任务圆满完成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4月30日报道,历时近50天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五次发射场合练任务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第五次发射场合练任务是交会对接任准备过程中的一次综合演练。合练自3月12日第一批试验设备进场开  相似文献   

9.
陈小春 《航天员》2010,(6):20-23
<正>2010年6月美国新太空政策的出台,拉开了载人航天商业时代的帷幕;多家私营公司出品的新型商业载人航天器争先登台亮相。在商业载人航天初露端倪的今天,私人公司更深地参与了载人航天器、运载工具及各种载人航天产品的研制。由于载人航天商业市场正在悄然形成,这些公司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长期规划,甚至独立开展载人航天发射任务。这里我们将  相似文献   

10.
中国     
《航天员》2010,(3):6-8
载人航天工程第五次发射场合练任务圆满完成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4月30日报道.历时近50天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五发发射场合练任务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