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顺基教授与钱学森曾多次以通信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在科学研究上得到了钱学森的多次指导。以下内容是根据黄顺基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在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钱学森关心的都是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对钱学森的认识,以及钱学森对我的影响4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2.
动态     
《航天员》2011,(2):49-51
杨利伟出席电影《钱学森》开机仪式3月18日,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电影《钱学森》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影片《钱学森》由西部电影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侨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拍摄,主要讲述了钱学森留学美国、冲破重重障碍回国建设、用毕身精力投入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以及钱学森与蒋英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参加开机仪式的还有广电总局与陕西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及各大新闻媒体记者等。  相似文献   

3.
<正>孔祥言教授曾于1963-1964年期间接受钱学森的悉心指导。以下内容是孔祥言教授口述整理而成。投身祖国力学研究钱学森1955年回国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郭沫若请他组建力学所。1956年1月6日,力学所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同年9月13日,我到力学所报到,加入了钱学森具体负责的小组工作,从此开始与钱学森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钱学森  相似文献   

4.
正郑哲敏院士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是在1947年,当时他正在清华大学当钱伟长的助教。钱伟长跟钱学森关系很好,郑哲敏从钱伟长那里了解到钱学森的一些情况,后来有机会出国就选择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郑哲敏去的时候是1948年,但钱学森当时不在加州理工。钱学森再次回到加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工程的涉及面很广,文章的论述仅限于1966年到1976年钱学森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工程方面的工作,重点论述了钱学森及其领导的航天队伍在研制中国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业绩,目的是揭示钱学森及其领导的航天队伍对开创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理工学院11月2日在其网站首页上刊登了钱学森逝世的消息。钱学森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并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该校授予钱学森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  相似文献   

7.
正郭永怀、李佩夫妇与钱学森、蒋英夫妇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经历,李佩教授翻译并主持编著了钱学森的多部论著。李佩认为,钱学森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一个领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郭永怀、李佩夫妇与钱学森、蒋英夫妇很熟。从1945年开始,  相似文献   

8.
正钱学森,一个值得让人永远铭记于心的名字。1955年10月,钱学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值此钱学森归国63年之际,"口述钱学森工程"课题组从2015年  相似文献   

9.
朱毅麟 《航天》2011,(11):54-57
初识大师风采 最初知道钱学森,可以回溯到66年前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南京上初中。一天,在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称,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参与V-2飞弹……云云。从那以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就留在了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0.
正薛惠锋教授曾在西北工业大学执教,对于钱学森与西北工业大学的情缘有着颇深的感触。薛教授通过饱含深情地回顾钱学森一生的光辉历程和爱国情怀,重温了钱学森留给西北工业大学学子的宝贵精神财富,抒发了对于钱学森作为一位思想先驱、科技泰斗、做人楷模和育人导师的崇敬之情。以下内容是根据薛惠锋教授口述录音整理编辑而成。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月13日,第十三期钱学森论坛"相聚丝绸之路起点,奏响强国战略号角——钱学森智库聚焦古都复兴"在西安盛大开幕。一周后,2018年1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钱学森军事系统工程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四期钱学森论坛在深圳盛大召开。本期钱学森论坛以"引领改革先声四十年,抢抓时代历史新机遇——钱学森智库聚焦创新中国"为主题,旨在践行十九大精神,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创新中国建  相似文献   

12.
<正>王越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与钱学森有过工作上的接触,并对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内容是根据王越院士的访谈录音整理编辑而成。20世纪60年代,我和钱学森接触过一段时间。1965-1967年的时候我曾任某型导弹预研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在西安的某设计所工作,当时是属于七机部的,而钱学森是七机部的副部长。那个时候钱学森作为领导,我有时向他汇报一些问题,和他有些接触。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别开辟了纪念钱老的专栏,约请钱老的同窗、同事及学生撰文,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与贡献》中,呈现了作为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钱学森。他创建的系统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5):462-462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本期"院士语录"板块将继续推出纪念钱学森专栏,回顾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4):348-348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本期"院士语录"板块将继续推出纪念钱学森专栏,回顾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正"钱学敏教授曾参加钱学森亲自领导的学术研讨班,多年来研究和阐述钱学森的哲学及科学思想。以下内容是根据钱学敏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2015年9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人们不会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前国防部长赫尔德·布朗清楚地记得钱学森是"美国火箭、导弹研究、实验的先驱";美国媒体也  相似文献   

17.
薛滔 《航天》2012,(1):42-43
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弘扬钱学森的教育思想,2011年12月4日,北京市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召开了“缅怀钱老光辉一生——青少年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正>马蔼乃教授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大成智慧教育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与钱学森有过学术交流。以下内容是根据马蔼乃教授访谈录音整理而成。初识钱学森1996年,我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地理科学的发展》,该文章经由水利部钱振英部长转送给钱学森一份。让我意外的是,大概一周后钱学森亲自给我写了一封信:一方面表示赞同我的一些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后来我写了  相似文献   

19.
书讯两则     
《钱学森书信》出版2007年6月下旬,《钱学森书信》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入书信3000多封,分10卷出版。《钱学森书信》的整理工作从2002年初陆续开展,书信跨越的时间是1955—2000年,其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文艺理论等11个科学大部类。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初见钱学森的印象、在工程力学研究班学习、从事早期卫星准备工作、合作进行远程星际航行后续研究、航天名词规范及航天科普宣传等多方面,回忆了钱学森对自己的引导、指导和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